搜索到1462篇“ 家族性息肉病“的相关文章
家族息肉七例报告
2016年
1例资料 2013年1月—2015年7月,我科共收治7例家族息肉例,均为同一家族成员,年龄26~50岁,部分患者有便血、腹痛、腹泻等症状,但其他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全部就诊家族成员共有11例,均给予电子结肠镜检查,其中4例未发现结、直肠息肉,
金灿侯文锋李江燕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
手术治疗家族息肉(附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家族息肉的术式选择。方法:通过7例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7例人中1例出现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痊愈;另1例术后出现肠扭转,经手术治疗而痊愈:另5例均痊愈出院。讨论:明确诊断后,个体化的...
洪庆广
关键词:家族性息肉病手术选择
文献传递
家族息肉并乙状结肠癌变及乙状结肠膀胱瘘一例
2012年
家族腺瘤息肉(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少见的5号染色体长臂上APC基因突变所致的显遗传[1],APC基因突变携带者其最终癌变率几乎为100%[2].FPA的男女发概率相等,发率为1/10 000~1/5 000[3],而FPA发生在乙状结肠癌变基础上并发乙状结肠膀胱瘘的例国内外鲜见报道 .本院曾收治一例,现结合相关国内外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张良芮景王道明朱伟杰
关键词:膀胱瘘
腹腔镜与开腹全结肠切除术治疗家族息肉的疗效比较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术和传统开腹术在治疗家族息肉的安全与有效。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月间收治的家族息肉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将患者分为腹腔镜组(31例)和传统开腹组(25例),比较两组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具有可比(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差异,均无输血(均P>0.05),腹腔镜组平均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330 min vs.160 min)(P<0.05);术后,两组除胃肠道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 vs.24%),止痛药使用例数(0 vs.6),平均住院时间(8 d vs.14 d)及术后前3天平均引流量(30 mL vs.100 mL)均明显减少(均P<0.05);术后3个月,腹腔镜组未见复发,而开腹组3例复发(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结肠切除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家族息肉,且较开腹术在生活质量和远期疗效方面存在优势。
曾长青黄良祥郑羽刘进生陈林昊黄海啸
家族息肉诊治现状被引量:1
2011年
随着人类健康意识的增强,肠镜的普及内镜下治疗术的发展,临床上消化道息肉的检出和治疗也在消化道疾的诊治史上谱写出新的篇章.但临床医师对于一些特殊息肉的认识尚不完整,现就家族息肉的临床诊治现状做一综述,以求达到特殊类型息肉的广泛认识和提高,最终能达到将疾控制在初级阶段,减少肠癌的发生.一、临床特点家族息肉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遗传,由第5号常染色体长臂上APC基因突变,使第5号染色体2区1带(5021)上的肿瘤抑制基因缺失,出现细胞生长分化的进行失控所致.
刘海玲
关键词:家族性息肉病诊治现状上消化道息肉消化道疾病肿瘤抑制基因内镜下治疗
家族息肉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家族息肉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总结采用全结肠切除、回直肠吻合术(ileorectal anastomosis,IRA)和回结直肠切除、回肠J形贮袋成形、回肠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 anal anastomosis,IPAA)治疗38例家族息肉的资料。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半年后的排便次数无明显差异,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排便次数均明显减少,综合排便功能也基本相似。IPAA组治疗更为彻底,有效减少术后息肉的复发。结论IPAA是治疗家族息肉比较理想的术式。
陈纲崔伟李世拥于波
关键词:家族性息肉病手术排便功能
HIF-1α、VEGF在家族息肉中的表达及相关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家族腺瘤息肉(FAP)患者结肠腺瘤、癌变腺瘤中的表达变化及相关,分析其对家族腺瘤息肉"腺瘤-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10例家族腺瘤息肉患者术后切除标本中正常上皮、≤0.5cm腺瘤、≥1.0cm腺瘤以及癌变腺瘤中HIF-1α和VEGF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与临床理特征之间关系。结果:在正常上皮黏膜、≤0.5cm腺瘤、≥1.0cm腺瘤以及癌变腺瘤变化过程中两者表达逐渐增强(P均大于0.05),其表达与腺瘤体积有关,癌变腺瘤与正常黏膜之间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0.5cm腺瘤与正常黏膜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癌变腺瘤与两者之和有显著差异(P<0.05)。两者表达水平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HIF-1α、VEGF在家族腺瘤息肉"腺瘤-腺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IF-1α、VEGF表达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在家族腺瘤息肉"腺瘤-腺癌"进程中,VEGF的表达主要由HIF-1α水平调控。
周秋洁钱群陶琦樊利芳
关键词: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缺氧诱导因子-1
家族息肉10例诊治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总结家族息肉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1986年12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10例家族息肉人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例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全结肠及直肠息肉8例,直肠及乙状结肠息肉2例。10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家族息肉有明显的家族史,临床以血便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腹痛、腹泻、贫血。纤维结肠镜检查可确定诊断。手术是治疗家族息肉的首要方法,可根据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徐锋
关键词:家族性息肉病血便
腹腔镜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息肉八例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息肉的有效和优越。方法我们应用腹腔镜对8例家族息肉患者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储袋肛管吻合。观察手术安全、术后恢复情况以及随访结果并与2001年以前开腹全结肠切除的6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78 min(165~210 min),与开腹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出血量110 ml(70~200 ml),肛门排气时间1.2 d(1~3 d),住院时间12.5 d(10~18 d),与开腹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2~58个月,平均46.8个月,腹腔镜组无局部复发,开腹组1例患者术后25个月直肠复发并癌变。术后1个月内控便困难,每天排便9~10次,有便意;术后3个月每天排便4~8次,能控制成形大便,但水样便及气体控制困难;术后6个月每天排便3~5次,能控制成形大便,基本能控制水样便及气体;术后9个月后每天排便2~3次,能随意控制成形大便、水样便及气体。结论腹腔镜行全结肠、直肠切除治疗家族息肉具有安全、有效、微创、术后疼痛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熟练的腹腔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陈开运向国安王汉宁高鹏肖方联
关键词:腹腔镜
有关家族息肉便控术式的探讨
家族息肉(FAP)的治疗是全大肠切除,切除术后的消化道重建方式都是围绕着如何控便及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现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临床资料:自 1998~2006年1月共收治并手术FAP人5例,男4例,女 1...
吴国庆杨日高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袁祖荣
作品数:159被引量:1,437H指数:19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研究主题:胰腺炎 胰腺肿瘤 胰腺癌 重症急性胰腺炎 外科手术
金玉贵
作品数:10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台州市中医院
研究主题:大隐静脉曲张 病因 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形成 外剥内扎术
侍立志
作品数:24被引量:197H指数:7
供职机构: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胰腺炎 家族性息肉病 大肠癌 TSGF检测 血清
王苑本
作品数:14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研究主题:激光光动力学治疗 胃类癌 胃肿瘤 病因 发病机制
王润华
作品数:187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研究主题:胆绞痛 胆囊炎 饮食结构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