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9篇“ 寄生部位“的相关文章
- 不同寄生部位囊尾蚴病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研究不同寄生部位囊尾蚴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84例临床确诊的囊尾蚴病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84例囊尾蚴病患者按寄生部位的不同分为皮肌型囊尾蚴病32例,脑囊尾蚴病195例,眼囊尾蚴病1例;其他部位囊尾蚴病10例,混合型囊尾蚴病46例。混合型囊尾蚴病为上述任意两型或以上同时存在,绝大多数为皮肌型合并脑囊尾蚴病的影像学表现。结论不同寄生部位囊尾蚴病的影像学特征各异,影像学检查能够明确显示囊尾蚴的寄生位置、数量及病期,对囊尾蚴病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高升赵云景
- 关键词:囊尾蚴病影像学
- 寄生部位分化对吉陶单极虫种群分化的影响
- 2023年
- 为探究寄生部位分化对黏孢子虫种群分化的影响,以吉陶单极虫(Thelohanellus kitauei)为例,研究了寄生于鲤(Cyprinus carpio)皮肤和肠道的吉陶单极虫的形态、寄生特征和分子遗传信息。寄生皮肤的吉陶单极虫(S型)形成单个明显孢囊,直径约2.1 cm,寄生肠道的吉陶单极虫(I型)形成多个(16个)孢囊,直径0.21~0.82 cm;孢子形态特征相比,S型和I型孢子鞘膜宽差异不显著(P>0.05),但孢子厚差异显著(P<0.01),孢子长、极囊长、鞘膜长、孢子宽和极囊宽呈现极显著差异(P<0.001);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二者均寄生于结缔组织中,引起淋巴细胞浸润、组织增生等炎症反应,但S型孢子主要分散在真皮疏松层,部分孢子侵入致密层,造成结缔组织弯曲、变形,而I型孢子主要分散在肠黏膜下层上方,挤压并导致肠绒毛萎缩;分子序列比对发现,S型和I型的SSUrDNA序列相似度较高,为99.7%,具有4个差异位点,ITS-5.8S rDNA序列间相似度较低,仅97.3%,共有20个差异位点。基于SSU rDNA和ITS-5.8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S型和I型于吉陶单极虫支系内部各自聚类,表明相同寄生部位的吉陶单极虫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综上所述,寄生不同部位的吉陶单极虫在形态、寄生特征和遗传信息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有明显的种群分化特征,说明寄生部位分化是驱动黏孢子虫种群分化的重要因素。
- 沈宇航张波涂笑张波
- 关键词:种群分化寄生部位核糖体DNA
- 荆州碘泡虫寄生部位种群分化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研究荆州碘泡虫(Myxobolus kingchowensis)寄生于同种宿主不同寄生部位的种群分化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荆州碘泡虫不同种群及相似物种的形态和它们18SrDNA序列的变异位点、相似度、遗传距离、AT碱基比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荆州碘泡虫重庆胆囊种群、武汉肌肉种群和武汉肾脏种群的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各种群18SrDNA序列相似度为98.8%~100.0%,遗传距离为0.000~0.009,变异位点数为3~12个,AT碱基比(53.29%)高于GC碱基比(46.71%)。荆州碘泡虫不同种群及相似物种的系统发育树分为两大枝,孢子前端平滑且钝圆的的物种聚为一枝,孢子前端较尖的物种聚为了另一枝;鳃寄生的碘泡虫整体处于该系统发育树的基部。【结论】寄生于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上不同器官部位的荆州碘泡虫已出现种群分化;孢子形态上相似的碘泡虫物种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较之于肌肉、肾脏、胆囊、骨骼肌、鳔和肠寄生的碘泡虫而言,鳃寄生碘泡虫分化较早。
- 王茂赵元莙高磊杨承忠
- 关键词:寄生部位
- 旋毛虫感染致小鼠寄生部位组织细胞调亡的研究
- 目的: 建立河南猪株旋毛虫实验感染昆明小鼠动物模型,拟通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检测旋毛虫感染小鼠模型不同时间小肠组织和肌肉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探讨旋毛虫感染状态下宿主被寄生部位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机理,以选择性的促...
- 李丹
- 关键词:旋毛虫寄生部位动物实验
- 旋毛虫感染致小鼠寄生部位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
- 目的:建立河南猪株旋毛虫实验感染昆明小鼠动物模型,拟通过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检测旋毛虫感染小鼠模型不同时间小肠组织和肌肉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探讨旋毛虫感染状态下宿主被寄生部位组织细胞凋亡的发生机理,以选择性的促进或...
- 李丹
- 关键词:旋毛虫TUNEL凋亡指数
- 文献传递
- 蚜虫对杨属植物不同寄生部位的形态适应(英文)
- 2011年
- 为了明确取食相同植物不同部位和营不同虫瘿的蚜虫是否存在形态适应,论文以取食杨属Populus植物的10种蚜虫为研究对象,基于蚜虫喙末端、各足跗节和爪的形态测量数据,对122个克隆的形态变异通过一般的统计描述、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s analysis,CVA)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蚜虫克隆间形态特征存在分异,与不同的虫瘿类型和取食部位相关。3个典型变量分析明显地区分了形成虫瘿和不形成虫瘿的蚜虫克隆,在叶片上形成真虫瘿和伪虫瘿的克隆以及不产生虫瘿的克隆,并形成明显的克隆簇。而用于分析的形态学特征,如喙末端、跗节和爪的测量值,其一般统计描述的差异也支持这些区分。蚜虫自然种群不同克隆簇的区分很好地对应了不同的取食部位和不同的虫瘿类型,且各簇的形态特征体现了各自的特点,表明了蚜虫对杨属植物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形态适应。同时,也初步讨论了不同蚜虫克隆簇形态适应产生的原因。并建议在基于形态特征探讨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和进行传统分类时,必须考虑昆虫形态特征的适应性;在深入研究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之间关系时,需要将各种形态特征综合考虑并关注其它的影响因素。
- 方燕黄晓磊乔格侠张广学
- 关键词:蚜虫杨属
- 微小隐孢子虫转运蛋白免疫原性及微小隐孢子虫和鸵鸟源小鼠隐孢子虫寄生部位初步研究
- 隐孢子虫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人兽共患寄生性原虫,可导致免疫抑制群体致死性腹泻,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目前尚未发现可以防治的特效药。 ABC转运蛋白是一类跨膜蛋白家族,此家族成员可以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将其结合的底物跨...
- 牛姝婉
- 关键词:隐孢子虫ABC转运蛋白石蜡切片
- 文献传递
- 三种不同寄生部位隐孢子虫卵囊体外脱囊条件的比较
- 2010年
- 为研究不同寄生宿主及不同寄生部位隐孢子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安氏隐孢子虫、贝氏隐孢子虫、微小隐孢子虫和人隐孢子虫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在PBS和7.5g/L胆酸盐溶液中水浴脱囊的方法比较上述4种隐孢子虫卵囊脱囊率,并进一步比较贝氏隐孢子虫卵囊在不同温度及脱囊液中的脱囊率。结果显示,胃腺寄生类群安氏隐孢子虫在37℃PBS中即有较高脱囊率,与在37℃7.5g/L胆酸盐溶液中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肠道寄生类群微小隐孢子虫和人隐孢子虫在37℃PBS中脱囊率极低,而在37℃7.5g/L胆酸盐溶液中脱囊率显著升高(P<0.01)。贝氏隐孢子虫在37℃PBS中有一定脱囊率,与在37℃7.5g/L胆酸盐溶液中的脱囊率接近(P>0.05),提高脱囊温度至40℃,则脱囊率显著升高,并且在PBS和7.5g/L胆酸盐溶液中脱囊率差异显著(P<0.05),但增加胆酸盐浓度不能提高其脱囊率(P>0.05)。结果表明,胃腺寄生类群在合适温度即有较高脱囊率,而肠道寄生类群则不仅需要合适的温度还需要合适的脱囊液。贝氏隐孢子虫卵囊对脱囊条件要求更接近于胃腺寄生类群,这对进一步了解隐孢子虫生物学特性及体外培养研究有借鉴意义。
- 黄磊梁鹏帅张素梅张云菅复春宁长申张龙现
- 关键词:隐孢子虫卵囊寄生部位
- 双斑截尾寄蝇对寄主种类及草地螟幼虫龄期和寄生部位的选择性被引量:20
- 2007年
- 双斑截尾寄蝇Nemorilla maculosa Meigen是草地螟和其他鳞翅类昆虫的重要寄生天敌,但国内外对其寄生行为知之甚少。为了明确双斑截尾寄蝇的寄生行为特征及其对草地螟种群动态的影响,在22℃,光照16h的条件下就其对不同寄主种类及草地螟幼虫龄期、寄主部位的选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草地螟、甜菜夜蛾和粘虫3种幼虫同时存在的条件下,双斑截尾寄蝇对草地螟的寄生率显著高于甜菜夜蛾和粘虫,而对甜菜夜蛾的寄生率又显著高于粘虫。另外,幼虫被寄生的平均次数也呈现相同的趋势,表明双斑截尾寄蝇喜选择草地螟。在3,4,5龄草地螟幼虫同时存在时,双斑截尾寄蝇对5龄幼虫的寄生率和平均寄生次数均显著高于4龄和3龄幼虫的,表明该寄蝇主要选择5龄幼虫为其寄主。在被寄生的草地螟幼虫中,胸部被寄生的比率(66.4%)和次数(4.2)显著高于头部(23.4%,1.0)和腹部(10.9%,1.1),而腹部及头部被寄生的比例及卵粒数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双斑截尾寄蝇主要选择幼虫的胸部进行寄生。最后,就双斑截尾寄蝇对产卵寄主选择的原因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 陈海霞罗礼智
- 关键词:草地螟寄主种类寄生部位寄主选择性
- 从江及都匀地区牛带绦虫试验感染猪牛后从囊尾蚴寄生部位鉴别虫种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观察从江及都匀牛带绦虫感染牛、猪的寄生部位分布及其形态鉴别虫种.方法取贵州从江县及都匀市牛带绦虫病人虫体的3节孕节(约30 000~40000虫卵)直接喂养14日龄约克种乳猪2头和17日龄荷兰乳牛犊2头,于62日龄、67日龄剖杀,观察囊尾蚴分布、形态、测量大小,观察成熟情况.结果都匀牛带绦虫试验感染猪、牛,其囊尾蚴寄生在肝脏.从江牛带绦虫试验感染牛,其囊尾蚴寄生在全身肌肉,感染猪则仅寄生在肝脏.从江及都匀牛带绦虫感染猪牛后,两者囊尾蚴寄生部位不同.都匀牛带绦虫感染的猪囊尾蚴原头节有两圈类似小钩的点状结构,而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猪后原头节无小钩.结论根据从江及都匀牛带绦虫感染牛、猪后囊尾蚴的寄生部位及其原头节小钩的差异,可以证实都匀牛带绦虫是亚洲牛带绦虫.
- 王红艳戎聚全莫兴泽陈利红吴桂萍
- 关键词:寄生部位带绦虫虫种绦虫感染
相关作者
- 成源达

- 作品数:45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 研究主题:寄生虫 寄生虫名录 脊椎动物 寄生部位 线虫
- 叶立云

- 作品数:39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
- 研究主题:寄生虫 寄生虫名录 脊椎动物 寄生部位 宿主
- 郭媛华

- 作品数:31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
- 研究主题:寄生部位 鱼类 寄生虫 捕食线虫性真菌 少孢节丛孢菌
- 菅复春

- 作品数:359被引量:842H指数:16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隐孢子虫 肠道寄生虫 隐孢子虫病 流行病学调查 球虫
- 宁长申

- 作品数:467被引量:1,362H指数:19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隐孢子虫 隐孢子虫病 肠道寄生虫 流行病学调查 球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