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46篇“ 导管原位癌“的相关文章
- 一种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病理学特征分析方法及装置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乳腺导管原位癌的病理学特征分析方法及装置。包括:获取样本导管原位癌乳腺的样本病理学特征集合和样本标签;依据样本导管原位癌乳腺的样本病理学特征集合和样本标签,确定至少两个重要病理学特征和与每一重要病理学特征...
- 曹圳杰于江波袁家琳马捷
- 研究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探讨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疑似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2021年5月至2024年3月)。患者均在术前(或穿刺活检)完成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统计两者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情况,并统计两者联合诊断结果,并分析阳性征象的检出情况。结果 病理组织学诊断,确诊为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48例(80.00%,48/60);非该类病变患者12例(20.00%,12/60).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敏感度(81.25%,39/48)、准确性(83.33%,50/60)显著高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66.67%,32/48;70.00%,42/60)(P<0.05)。联合诊断乳腺导管原位癌敏感度(87.50%,42/48)、准确性(90.00%,54/60)显著高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P<0.05),与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诊断无显著差异(P>0.05)。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非对称致密伴或不伴钙化(31.25%,15/48)、结构扭曲伴或不伴钙化(22.92%,11/48)、结节及肿块(25.00%,12/48)和形态边界不清(22.92%,11/48)检出率显著高于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检出率(35.42%,17/48;20.83%,10/48;10.42%,5/48;14.58%,7/48;14.58%,7/48)(P<0.05).两者对单纯钙化检出率(37.50%,18/48)与(35.42%,17/48)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摄影可为患者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提升鉴别诊断准确,有助于尽早识别早期乳腺癌,提升早期诊疗率。
- 韩建军韩建军李琳郭丽娟王毅
- 关键词:乳腺导管原位癌全数字化乳腺摄影钙化
- 乳腺导管原位癌采用超声与钼靶联合诊断的应用效果观察
- 2024年
- 目的 观察乳腺导管原位癌采用超声与钼靶联合诊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以回顾性分析的形式完成,研究日期为2018年3月—2023年3月,按照研究要求筛取观察对象45例,均为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穿刺或手术确诊。入组后,依次给予患者超声检查、钼靶X线摄影检查,记录检查结果,“金标准”为病理结果,统计不同检查方式的实践效能。结果 相较于钼靶摄影、超声检查技术单独应用,联合检出率明显更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检查诊断中,钼靶检出率高于超声,联合检出率高于单项检出率。为从不同角度实现病变情况的充分筛查,建议采用两组检查技术联合应用的方式,以提高临床检出率,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
- 夏菲
- 关键词:乳腺导管原位癌超声诊断检出率
- 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 黄晓彤
- 超声图像对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HER-2表达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建立基于超声图像特征的预测模型,并探讨该模型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6月于屯昌县人民医院就诊的126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时超声图像特征,并收集患者入院治疗后1年的HER-2表达情况,根据患者HER-2表达分为阳性组(67例)和阴性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s回归方程分析影响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HER-2表达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基于超声图像特征的预测模型,分析其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HER-2表达的价值。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阳性组乳腺导管原位癌级别、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边缘毛刺、内部微钙化、腋窝淋巴结转移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2、5.911、4.456、2.363、8.374、10.730,P均<0.05);Logistics分析显示高临床分期乳腺导管原位癌、边缘毛刺、内部微钙化、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HER-2表达的影响因素(OR=0.073、1.448、0.550、0.481,P均<0.05);列线图分析显示该预测模型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HER-2表达的C-index为0.732,校正曲线显示预测可能性绝对误差为0.042。结论边缘毛刺、内部微钙化、高临床分期乳腺导管原位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HER-2表达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的预测模型可预测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HER-2的表达。
- 吴育杰刘春荣林秀荣许海娜
- 关键词:超声图像特征乳腺导管原位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 乳腺导管原位癌影像学诊断、病理学升级及影像学技术进展
- 2024年
-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X线最常见的表现为无症状钙化,MRI最常见的表现为非肿块性强化,超声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的低回声富血供肿块,不伴后方特征。空芯针穿刺活检术是术前诊断DCIS的常用方式,由于穿刺针类型及取样大小的差异,病变存在一定程度的病理学升级。近年来,对于DCIS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争议。随着乳腺疾病诊断技术的发展,数字乳腺断层合成摄影、人工智能和影像组学的进展均有望帮助管理DCIS和解决过度诊断等问题。
- 张丽丽谭茹房雪利杨宇桑铮李宝生
- 关键词:导管内影像学诊断
- 乳腺导管原位癌MRI表现与p53表达及临床病理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与p53蛋白(p53)表达及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60例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南昌市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患者的乳腺MRI平扫+增强的资料,观察记录患者病理分级和MRI表现[动态增强曲线、早期强化率、表观弥散系数(ADC)、病灶形态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p53表达情况,分析MRI表现与p53表达及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DCIS患者MRI表现主要为非肿块强化37例(61.67%,37/60),以节段性强化(19例,51.35%)和簇环强化(17例,45.95%)为主。动态增强曲线主要以Ⅰ型为主(25例,41.67%),早期强化率以早期快速强化为主(22例,36.67%)。ADC值<1.0×10^(-3)mm^(2)/s较多,占65.00%(39/60)。p53阳性、高核级别中TIC类型为Ⅲ型和早期快速强化占比均显著高于p53阴性、非高核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阳性、阴性)和病理分级(高核级别、非高核级别)在形态学、非肿块强化分布形式和内部强化及A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表达与病理分级有关。高核级别的DCIS患者p53阳性表达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IS患者MRI表现具有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节段性分布和簇环强化的非肿块强化,以早期快速强化和I型TIC曲线多为常见。MRI表现与p53表达和临床病理分级有关,通过分析MRI表现可为DCIS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
- 王小英顾海玉金红玉
- 关键词:乳腺导管原位癌P53蛋白病理分级
- 浸润性乳腺癌伴导管原位癌成分的MRI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浸润性乳腺癌伴导管原位癌成分的MRI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2017年9月到2019年6月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且有完整术前MRI资料的浸润性乳腺癌病例,依据病理结果分为单纯浸润性癌组和浸润性癌伴导管原位癌。根据BI⁃RADS分类标准分析每个病例MRI特征,同时参考既往研究分析主病灶伴周围早期强化特征。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间各MRI特征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MRI特征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诊断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模型对浸润性癌伴导管原位癌成分的诊断价值。结果最终纳入176例病例,其浸润性癌伴导管原位癌成分的发生率为25.0%(44/17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灶为非肿块样强化灶或肿块伴非肿块强化(χ^(2)=40.028,P<0.001),肿块病灶边缘不规则或毛刺征(χ^(2)=6.328,P=0.012),主病灶伴周围早期强化等MRI特征是对浸润性癌伴导管原位癌成分诊断有价值的MRI特征;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浸润性癌伴导管原位癌成分预测诊断最有价值的特征是主病灶伴周围早期点状强化(OR=5.903,P=0.002),主病灶伴周围结节强化(OR=3.157,P=0.035),主病灶伴周围区域强化(OR=6.117,P=0.018)和非肿块样强化灶或肿块伴非肿块样强化(OR=8.718,P=0.01)。最终回归模型对浸润性癌伴导管原位癌成分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64。结论乳腺浸润性癌术前MRI特征,特别是主病灶伴周围早期强化特征可以作为浸润性乳腺癌伴导管原位癌的术前诊断征象。
- 陈哲王春华刘圆圆任静周鹏罗红兵
- 关键词:乳腺肿瘤磁共振成像
- MRI-DWI对单纯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的鉴别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在单纯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鉴别诊断中应用MRI-DWI的效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共选取乳腺癌患者92例,其中单纯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各46例。对其展开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与DW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检查结果展开观察比较。结果经实验数据表明,DCIS患者无线状分布明显高于IDC患者,后者分支线状分布多于前者(P<0.05);与IDC患者相比,DCIS患者簇环状/网格状清晰与病变信号均匀情况均相对较优(P<0.05);两组最大直径、ADCmax无显著差异(P>0.05)。但IDC患者ADCmin明显低于DCIS患者,扩散系数下降率也相对较低(P<0.05)。ROC曲线中表明,联合检查的约登指数、敏感度与特异度相对较高,表明其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结论在DCIS、IDC病症诊断中应用MRI-DWI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精确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杨达陈彦君
- 关键词:浸润性导管癌鉴别诊断价值
- MRI-DWI对浸润性导管癌以及单纯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鉴别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浸润性导管癌(IDC)以及单纯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4年1月在绵阳市中医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46例IDC患者(IDC组)和50例DCIS患者(DCIS组)为研究对象,均行MRI-DWI检查,分析MRI-DWI对IDC以及DCIS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IDC组MRI-DWI征中病灶边缘不规则、病灶呈段样及区域分布、线性强化特征以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曲线)Ⅱ~Ⅲ型比例均高于DC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灶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C组MRI-DWI参数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ADC_(min)水平低于DCIS组,ADC_(DR)水平高于DC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DC_(ma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ADC_(min)和ADC_(DR)鉴别诊断IDC、DCIS的灵敏度分别为80.4%和82.6%,特异度分别为80.0%和70.0%。结论:IDC、DCIS均具有典型的MRI-DWI征象,且通过测量ADC_(min)和ADCDR参数能提高IDC以及DCIS的鉴别诊断效能。
- 张光兵罗兴和
- 关键词:浸润性导管癌
相关作者
- 王颀

- 作品数:171被引量:1,288H指数:22
- 供职机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 研究主题:乳腺癌 乳腺肿瘤 乳腺 乳腺癌筛查 超声检查
- 彭卫军

- 作品数:292被引量:2,562H指数:2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乳腺 CT MRI CT表现
- 顾雅佳

- 作品数:189被引量:2,005H指数:2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乳腺 乳腺癌 乳腺肿瘤 MRI
- 连臻强

- 作品数:72被引量:603H指数:15
- 供职机构: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 研究主题:乳腺肿瘤 乳腺癌 预后 乳腺癌筛查 超声检查
- 郭宏兵

- 作品数:12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病理组织学 乳腺导管原位癌 动态增强扫描 微浸润 扩散加权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