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752篇“ 小肠间质瘤“的相关文章
- 空肠异位胰腺误诊为小肠间质瘤1例
- 2024年
- 异位胰腺是位于正常胰腺解剖部位以外的胰腺组织,其患病率约为0.25%,而其发生在空肠则更为少见,多数由外科手术、内镜检查或尸检偶然发现。异位胰腺可引起高淀粉酶血症、胃肠道出血、腹痛、梗阻和癌变等。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空肠异位胰腺误诊为小肠间质瘤病例报告如下。
- 毛志威陈斌
- 关键词:空肠异位胰腺小肠间质瘤
- 小肠间质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分析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其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012年5月~2021年12月手术治疗的317例原发小肠间质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7例(52.7%)、女150例(7.3%),中位起病年龄55(46,63)岁,中位病程90(30,365)天。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小肠间质瘤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中,小肠间质瘤位于十二指肠112例(35.3%)、空肠113例(35.6%)和回肠92例(29.0%);肿瘤中位直径5.2(3.0,8.0)cm;10.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消化道出血(46.4%)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次是腹痛(21.1%)、体重下降(15.1%)、腹胀(7.3%)、腹部包块(6.6%);并发症包括肠梗阻(5.4%)、间质瘤内出血(4.4%)、肠穿孔(1.3%),23.7%患者无症状。病程长、TNM分期为T2和T3期是小肠间质瘤患者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诊断间质瘤同期诊断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家族史、腹痛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消化道出血是小肠间质瘤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对于病程长、TNM分期为T2和T3期小肠间质瘤患者需警惕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 王琦璞柏小寅徐天铭唐颢郑威扬李骥李景南
- 关键词:小肠间质瘤消化道出血
-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术前超声表现和术后病理结果特点,并对小肠间质瘤的超声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提高术前定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小肠间质瘤的术前超声表现,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术前超声提示11例考虑肠道来源,5例肿瘤为妇科来源,2例未提示来源,2例漏诊。术中发现所有肿块均来自小肠,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为小肠间质瘤。结论:超声对于典型的小肠间质瘤即可准确诊断,并能对肿瘤有无周边脏器的侵袭及腹盆腔积液做出提示,但对于部分女性患者,在超声图像上与妇科肿瘤较难鉴别,需着重扫查肿块与子宫附件间的关系及血供来源,必要时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 王静李博
- 关键词:小肠间质瘤超声诊断妇科肿瘤胃肠肿瘤
- 基于CT影像特征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小肠间质瘤病理危险度分级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基于小肠间质瘤(SIST)患者术前CT特征构建的影像列线图模型预测病理危险度分级的价值。方法该研究为队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SIST患者142例。根据2008年改良版美国国立卫生组织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病理中/高危组(86例)和极低/低危组(56例)。分析SIST术前增强CT影像特征,包括形状、边界、坏死、瘤内出血、瘤内钙化、生长方式、强化形式、强化程度、肿瘤供血或引流血管、肿瘤位置。对患者进行随访,确定无复发生存期(RFS)。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在影像学特征中筛选病理中/高危组SIST的独立预测因素,将独立预测因素联合构建影像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以log-rank检验比较RFS的差异。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形状、坏死、瘤内出血、肿瘤供血或引流血管、肿瘤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肿瘤形状(OR=3.92,95%CI 1.58~9.71,P=0.003)、坏死(OR=4.60,95%CI 1.91~11.09,P<0.001)、肿瘤供血或引流血管(OR=6.25,95%CI 1.74~22.47,P=0.005)是病理中/高危组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三者的影像预测模型预测SIST中/高危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95%CI 0.769~0.901),灵敏度为0.810,特异度为0.839,准确度为0.789。以截断值(0.810)作为界值,根据预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影像预测高危组(74例)和影像预测低危组(68例),影像预测高危组的中位RFS低于影像预测低危组的R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0,P=0.023)。结论基于术前CT影像特征形状、坏死、肿瘤供血或引流血管的影像列线图模型可在术前有效预测病理中/高危组SIST,并对患者术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
- 许莹植伟华李璐滕泽张慧勤叶枫赵心明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病理分级
- 小肠间质瘤诊断中采用口服碘佛醇腹部CT小肠造影的效果及评价
- 2024年
- 目的:分析口服碘伏醇腹部CT小肠造影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小肠间质瘤患者共46例,单纯腹部CT扫描的22例为对照组,口服碘佛醇腹部CT小肠造影的24例为观察组。观察两组病灶检出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共检出4例,病灶检出率18.19%,观察组共检出23例,病灶检查率95.83%。观察组病灶检出率更高(P<0.05)。观察组发生1例小肠穿孔,由肿瘤破溃所致,造影剂发生渗漏,因此紧急进行了急诊手术。对照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口服碘伏醇腹部CT小肠造影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能够有效诊断出小肠间质瘤,利于患者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 周洁冰王倩
- 关键词:小肠间质瘤碘佛醇腹部CT
-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合并小肠间质瘤及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2024年
- 背景与目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此前研究表明,NF1患者继发肿瘤风险较高,包括嗜铬细胞瘤(PHEO)和胃肠道间质瘤(GIST)。在NF1患者中,同时合并以上两种肿瘤的病例极为罕见。笔者报告1例合并小肠间质瘤(SIST)及PHEO的NF1患者诊疗经过,以期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合并SIST及PHEO的NF1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患者,女性,57岁;因体检CT检查时偶然发现左肾上腺肿块及小肠肿物,于2022年4月收治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胃肠外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0余年,血压控制不佳,有多发性皮肤结节病史30余年,且呈加重趋势。皮肤肿块基因检测结果显示:NF1c.586+1G>a突变,符合NF1。手术切除小肠肿块和肾上腺肿块后,病理检查分别确诊为SIST和肾上腺PHEO。术后定期复查CT,至今未出现SIST及PHEO复发。结论:对NF1合并SIST及PHEO,全面的血液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 郑林熠李玉强陶醉李丰源刘伟刘伟裴海平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小肠嗜铬细胞瘤神经纤维瘤病1型
- 十二指肠及近端小肠间质瘤临床诊治和预后分析
- 背景: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环行肌和纵行肌之间的Cajal间质细胞的间叶组织源性实体肿瘤。其可发生在胃肠道的各个部位,最常发生于胃,其次是小肠...
- 贾诚轩
- 关键词:十二指肠间质瘤内镜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免疫抑制治疗
- 浅谈1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超声表现
- 2023年
-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9岁。因反复腹部胀痛1个月,无明显诱因症状加重1天就诊。有头晕,无发热,无呕血及血便史。贫血貌,右中腹部可触及一包块,质较硬,稍可移动,有压痛,无反跳痛。超声表现:右中腹腔内可探及一低回声,大小约106 mm×54 mm×64 mm,边界尚清,形态欠规整,呈“假肾征”(见图1);内部回声欠均匀,内可见几个不规则暗区,低回声内血流信号增多,可见动脉血流信号(见图2),血流速度29 cm/s,RI 0.53。
- 袁丹丹
- 关键词:小肠间质瘤超声
- 小肠间质瘤的CT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分析。方法:以40例小肠GIST患者为对象,均经病理检查确诊。40例患者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小肠GIST的影像特征及其与病理危险程度的关系。结果:病灶位置:远端回肠2例(5.00%)、十二指肠21例(52.50%)、空肠2例(5.00%)、小肠肠管向延续并向肠腔内或外突出15例(37.50%)。病灶直径:40例患者病灶直径1.01-19.21cm,其中直径≤5cm者17例(42.50%),直径>5cm者23例(57.50%)。病灶形态:25例(62.50%)患者病灶形态规则,并且可见清晰的边界;15例(47.50%)患者病灶形态不规则,与相邻组织的界限不清晰。病灶密度:MSCT平扫显示,18例(45.00%)患者密度均匀,22例(55.00%)患者密度不均匀。病灶强化:增强扫描显示26例(65.00%)患者病灶强化明显,14例(35.00%)病灶强化不明显;16例(40.00%)病灶的呈现均匀的强化,24例(60.00%)患者病灶强化程度不均匀。按照NIH危险程度分级:40例患者高度危险27例(67.50%)、中度风险6例(15.00%),低度极低度风险7例(17.50%)。不同危险程度患者病灶的形态、密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NIH危险程度与病灶形态不规则及密度不均匀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MSCT扫描GIST的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肿瘤的密度及形态与危险程度存在联系。
- 尚存海张滨于明川那曼丽
-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CT病理
- 小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预后模型构建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小肠间质瘤(SIST)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辅助检查、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影响复发和生存的因素,以期提高SIST的诊疗水平。方法分析接受手术切除的原发SIS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辅助检查检出率;应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绘制Nomogram图及校正曲线检验模型预测能力。结果本研究纳入132例SIST患者,首发症状以腹痛最常见,其次为消化道出血。术前辅助检查中以腹部增强CT检出率最高(阳性率为90.7%)。免疫组化显示CD117和DOG-1阳性率为97.0%和94.7%,CD34阳性率为68.9%,基因检测显示KIT和PDGFR-α突变率分别为91.2%和2.7%。术后口服3年伊马替尼的高危SIST患者的5年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15.6%、87.2%和70.7%,5年累积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24.2%、81.1%和64.7%。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男性、肿瘤最大径>5 cm和核分裂像>5/50 HPF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和肿瘤最大径>5 cm是影响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口服伊马替尼是复发和生存的保护性因素。结论SIST患者首发症状多为腹痛和消化道出血,首选辅助检查推荐腹部增强CT。男性、肿瘤最大径>5 cm或核分裂像>5/50 HPF的SIST患者更易复发,预后较差。对于高危SIST患者,推荐术后辅助3年伊马替尼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年龄>60岁、男性、肿瘤最大径>5cm以及核分裂像>5/50 HPF的SIST患者预后相对更差,应予以重视。
- 单治理陈鸿周晓俊
- 关键词:小肠间质瘤病理特征伊马替尼预后模型
相关作者
- 缪飞

- 作品数:186被引量:1,104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MRI 成像研究
- 唐永华

- 作品数:59被引量:36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小肠 克罗恩病 小肠间质瘤 小肠肿瘤 CT小肠造影
- 钟捷

- 作品数:233被引量:1,799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克罗恩病 双气囊小肠镜 炎症性肠病 小肠疾病 小肠
- 金中高

- 作品数:97被引量:335H指数:10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多层螺旋CT MRI 磁共振成像 CT 多层螺旋CT诊断
- 汪慧访

- 作品数:31被引量:193H指数:7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胃癌 临床诊治分析 小肠间质瘤 营养风险 胃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