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26篇“ 小脑下前动脉“的相关文章
- 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 2022年
- 目的探讨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影像学资料等)、治疗方式(显微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治疗安全性(术前或术中动脉瘤有无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有无新发颅内出血、梗死以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等)、疗效(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或栓塞完全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ymond-Roy分级评估)及随访情况(影像学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共计纳入17例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24~77岁,平均(52±14)岁;4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既往有系统性血管炎病史。5例患者动脉瘤位于脑桥前段,7例位于脑桥外侧段,1例位于绒球段,4例位于皮质段。入院Hunt-Hess分级:Ⅱ级13例,Ⅲ级3例,Ⅴ级1例。显微手术治疗10例,血管内治疗7例。所有显微手术治疗患者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即刻DSA评估动脉瘤改良Raymond-Roy分级均为Ⅰ级栓塞。安全性事件包括术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面瘫1例。术后6个月随访,6例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动脉瘤均未见复发;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4例,1分1例,3分1例,4分1例。结论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且动脉瘤多数位于小脑下前动脉近端。针对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各有利弊,但两种治疗方式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 马超王紫兰朱昀尤万春陈周青王中
- 关键词:小脑下前动脉动脉瘤手术夹闭介入治疗
- 面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MRI研究被引量:6
- 2020年
-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前(AICA)血管袢的位置对面听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核磁共振科311例患者(622侧耳)内耳MR可变翻转角三维快速自旋回波(3D-SPACE)序列影像资料,其中男113例、女198例,年龄22~77(48±10.8)岁。统计AICA血管袢发生率及其Chavda分型占比。311例中,单侧面肌痉挛患者107例,比较其患侧(107侧)与健侧(107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Chavda分型占比,以及AICA走行全程与神经有无接触。自血管袢阳性患者中选择90例(148侧)为血管袢组,比较不同Chavda分型AICA血管袢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将ChavdaⅡ型及Ⅲ型的63侧耳纳入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将内耳道中的神经分布分为4个象限,观察AICA血管袢与面、听神经接触的位置象限不同的患者间典型面、听神经症状的差异。结果本组311例622侧患者AICA血管袢的发生率为65.43%(407/622),其中双侧AICA血管袢形成144例、单侧119例,ChavdaⅠ型170侧(41.77%)、Ⅱ型189侧(46.44%)、Ⅲ型48侧(11.79%)。107例单侧面肌痉挛患者健侧AICA血管袢发生率为71.96%(77/107)、患侧70.09%(75/107),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和患侧神经血管接触率分别为57.9%(62/107)、43.9%(47/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7,P<0.05)。血管袢组90例(148侧)中,不同Chavda分型患者面肌痉挛、听力下降、耳鸣症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内耳道内血管袢组共63侧,内耳道内AICA血管袢所处象限不同患者的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内耳MR 3D-T2-SPACE成像可清晰显示AICA血管袢及其与内耳道的位置关系,血管袢深度、位置对面听神经压迫综合征典型面、听神经症状无明显影响。
- 邹婕马来阳甘铁军姜艳丽马玉荣张静
- 关键词:小脑下前动脉听神经
- 突发性聋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形态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的形态特点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起病突发性聋患者80例(80耳),36例健康成人(72耳),分别设为突聋组(80耳)和对照组(72耳),回顾分析其内耳MRI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以下指标:(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3)颈静脉球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突入内听道:突聋组35耳(43.8%)、对照组29耳(40.3%),P=0.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分型:突聋组上位型9耳(11.3%)、中间型53耳(66.3%)、下位型11耳(13.8%)、前位型7耳(8.8%)、后位型0耳,对照组上位型8耳(11.1%)、中间型46耳(63.9%)、下位型11耳(15.3%)、前位型7耳(9.7%)、后位型0耳。P=0.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颈静脉球位置分型:突聋组I型2耳(2.5%)、Ⅱ型40耳(50.0%)、Ⅲ型36耳(45.0%)、Ⅳ型2耳(2.5%),对照组I型0耳、Ⅱ型19耳(26.4%)、Ⅲ型46耳(63.9%)、Ⅳ型7耳(9.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突发性聋与颈静脉球的位置相关,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无关,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无关。颈静脉球Ⅱ型(后上型)较其它类型人群患突发性聋的比例更高。
- 杨静雅田广永徐飘
- 关键词:突发性聋颈静脉球MRI
- 扩大乙状窦后入路重建小脑下前动脉的解剖学可行性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通过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枕动脉一小脑下前动脉搭桥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于2016年9月至2017年1月解剖5例新鲜尸头标本.经扩大乙状窦后人路显微解剖枕动脉支干.并将枕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相吻合,应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并统计枕动脉(OA)远端及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吻合位点的距离及管径:皮肤切口与上项线交点同OA分支远端的距离;AICA绒球段及桥脑外侧段的管径以及所需供体血管的长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脑下前动脉的吻合段的平均管径是1.2mm,与枕动脉分支管径1.5mm基本匹配。从枕动脉至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的距离为(47.6±1.9)mm,而通过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所游离枕动脉的长度为(72.3±3.3)mm,能够满足枕动脉与小脑下前动脉搭桥的需要。结论应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可成功完成枕动脉至小脑下前动脉绒球段的血管重建,并相较于现有手术入路具有较小皮肤切口、技术相对简单等优点。
- 李远孙剑瑞杨波王树凯刘献志
- 关键词:枕动脉小脑下前动脉
- 突发性聋患者小脑下前动脉、基底动脉与血脂水平关系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患者小脑下前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基底动脉(basal artery,BA)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收集突发性聋86例为观察组,健康对照者123例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CHO)、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水平,磁共振成像检查AICA和BA,比较突发性聋患者AICA、BA与血脂水平关系。结果正常对照组AICA、BA及血清HDL-C水平均高于观察组,血清CHO、LDL-C、TG均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ICA、BA及血清H DL-C随突发性聋病情加重而逐渐递减,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血清CHO和LDL-C随突发性聋病情加重而逐渐递增,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血清TG随突发性聋病情加重而逐渐递增,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极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发性聋患者AICA、BA与血清CHO、LDL-C、TG呈负相关,与血清HDL-C呈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性聋患者AICA、BA与血脂密切相关,随病情变化升高或降低,为突发性聋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王涵耿园园霍英杰李建斌王艳雷
- 关键词:微循环高脂血症小脑下前动脉基底动脉
- 前庭蜗神经及相关小脑下前动脉MRI表现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正常MRI表现及对神经形态的量化研究。方法常规体检者45名(90耳),行桥小脑角区MR 3D-SPACE序列检查。观察并测量内听道段前庭蜗神经、小脑下前动脉,比较不同断面对神经、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 3薄层采集图像可清晰显示微小神经结构及其周围微血管情况。蜗神经直径为(1.15±0.03)mm;前庭上神经直径为(1.08±0.03)mm;前庭下神经直径为(0.84±0.04)mm。小脑下前动脉出现率为97.5%,小脑下前动脉袢为59%,迷路动脉为34%。动脉袢、迷路动脉压迫前庭蜗神经占4%;接触者占24%,疑似接触率44%,无接触18%。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在小脑脑桥角提供有用的影像解剖学数据。
- 马小贝陈维亮张小林许伟李善杰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前庭蜗神经小脑下前动脉解剖学
- 极外侧入路对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研究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学特点,为极外侧入路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红色乳胶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灌注头颈部标本于极外侧入路下对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出现率为100%,其中分支有中央支、迷路动脉、回返穿通动脉、弓下动脉。中央支供血于脑干,迷路动脉走行面听神经的下方,回返穿通动脉行于面听神经之间,弓下动脉行于面听神经的后上方。结论:小脑下前动脉与脑干、展神经、面听神经关系密切。脑干腹侧及桥小脑角病变手术中应妥善保护小脑下前动脉主干及分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莫万彬杜贻庆蒋常文唐景峰唐乐剑王文波
- 关键词:极外侧入路小脑下前动脉
- 小脑下前动脉显微外科应用解剖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 探讨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结构,为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相关的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20支AICA及其分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AICA出现率为95%,其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动脉、弓下动脉和小脑弓下动脉,出现率分别为95%、80%、70%及5%.AICA在面神经根附近形成AICA袢,出现率为90%.AICA直径为0.56~1.87mm,平均(1.29±0.43)mm.AICA袢与内耳门关系密切,80%穿过面、蜗神经.结论 熟悉AICA的显微解剖,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可避免损伤相关动脉.
- 陈立华陈凌A.Samii凌锋M.Samii吴浩张智萍
- 关键词:显微外科手术神经解剖学桥小脑角小脑下前动脉
- 小脑下前动脉与前庭蜗神经关系的解剖学观察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 观察人小脑下前动脉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解剖学位置关系。 方法 对20具甲醛固 定的人尸颅进行测量,重点观察了小脑下前动脉及主要分支的走行和与前庭蜗神经间的位置关系。 结果 小脑 下前动脉出现率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为100%,小脑下前动脉袢为100%。回返穿通动脉位于面神经、前庭蜗神 经之间有32例(80%)。前庭蜗神经血管接触率为95%,2支或2支以上血管与前庭蜗神经接触的有20例,占 50%。 结论 实验结果为桥脑小脑角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
- 乔胜铎邱建华苏钰黄维国
- 关键词:小脑下前动脉前庭蜗神经桥脑小脑角解剖学
- 桥小脑角区面神经与小脑下前动脉的显微解剖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研究桥小脑角区小脑下前动脉形成的动脉袢及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显微解剖关系。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灌注蛛红明胶的成人尸头 2 2个 (共 4 4侧 ) ,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 ,并进行有关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 ①在 4 4侧尸头标本中存在动脉袢的为 4 2侧 (95 .4 5 % )。每侧只有 1个动脉袢的 13侧 (30 .95 % ) ;有 2个动脉袢的 2 0侧 (47.6 2 % ) ;有 3个动脉袢的 2侧 (4.76 % ) ;有 4个和 5个动脉袢的各为1侧 (2 .38% )。②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由小脑下前动脉本干形成者 33侧 (78.5 7% ) ;由小脑下前动脉侧支形成者9侧 (2 1.93% )。③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类型中内耳门外型者 2 3侧 (5 4.76 % ) ;内耳门型者 5侧 (11.9% ) ;内耳道型者 14侧 (33.33% )。④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空间位置中水平位者 2 9侧 (6 9.0 5 % ) ;垂直位者 13侧 (30 .95 % )。⑤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位置关系有五种 ,其出现率分别为 :中间位 5 4.76 % (2 3侧 )、下位 11.96 % (5侧 )、后位 9.5 2 % (4侧 )、上位 4 .76 % (2侧 )和前位 2 .38% (1侧 )。⑥动脉袢与面神经根接触者出现率为77.0 2 % .结论 桥小脑角区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的形成及空间位置复杂 ;并且面神经与脑桥小脑间隙动脉袢形成复杂的?
- 王孝文王金平高培福鞠学红冷志敏鞠晓华
- 关键词:桥小脑角面神经小脑下前动脉显微解剖福尔马林
相关作者
- 王孝文

- 作品数:34被引量:96H指数:7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
- 研究主题:桥小脑角区 面神经 显微解剖 小脑下前动脉 应用解剖学研究
- 王金平

- 作品数:131被引量:479H指数:11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
- 研究主题:应用解剖学研究 人体解剖学 桥小脑角区 面神经 显微解剖
- 高培福

- 作品数:37被引量:118H指数:7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
- 研究主题:桥小脑角区 面神经 显微解剖 应用解剖学 应用解剖学研究
- 鞠学红

- 作品数:157被引量:550H指数:12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研究生处
- 研究主题:应用解剖学研究 解剖学 专业学位 视神经 显微解剖
- 冷志敏

- 作品数:22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
- 研究主题:桥小脑角区 小脑下前动脉 面神经 解剖学 垂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