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0篇“ 小脑皮质“的相关文章
针药联合对阿尔兹海默病模型大鼠小脑皮质谷氨酸受体2及Caspase-3表达的影响
2024年
目的观察针药联合对阿尔兹海默病(AD)模型大鼠小脑皮质谷氨酸受体(GluR2)及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表达的影响,探讨小脑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电针组(EA组)、天麻素组(Gas组)、针药联合组(EA+Gas组),每组6只。C组不作任何处理;M组大鼠给予双侧海马内微量注射5μL的Aβ1-42进行造模;EA组予以频率2 Hz、强度1mA的电针刺激,选取穴位“大椎”“百会”“足三里”,每日30 min,连续4周。Gas组予以腹腔注射Gas注射液(10 mg/kg),每天1次,连续4周;EA+Gas组同时予以电针和Gas治疗,连续4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能力,Nissl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小脑皮质细胞形态和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GluR2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M组小脑皮质中浦肯野层细胞数量减少(P<0.05),GluR2表达降低(P<0.05),Caspase-3表达增高(P<0.05);各治疗组较M组的细胞形态趋于正常,GluR2的表达增加(P<0.05),Caspase-3的表达降低(P<0.05),其中以EA+Gas组改变最为明显。结论电针、天麻素及针药联合均可通过调节GluR2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进而改善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中针药联合效果最佳。
李楠王梓萌邵紫祎王如雪黄锐王林赵健
关键词:谷氨酸受体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联合小脑皮质区iTBS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及健侧小脑皮质区间歇性Theta爆发性刺激(iTB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假刺激)、iTBS单靶点组(常规康复治疗+大脑皮质区iTBS)及iTBS双靶点组(常规康复治疗+大脑皮层下肢运动区iTBS+健侧小脑皮质区iTBS),1次/d、21 d,收集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卒中类型(脑梗死、脑出血)、病程时间、偏瘫侧及布氏分期等基线指标];与治疗前及治疗第21天,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Berg平衡评定量表(BBS)评定3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下肢平衡功能,采用表面肌电系统评估患者下肢双侧胫前肌、股直肌、股二头肌及腓肠肌的肌电信号的均方根平均值(RMS)及平均功率频率(MPF)。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临床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单靶点组患者MBI、FMA、BBS评分及股直肌RMS升高(P<0.05),双靶点组患者临床评分、胫前肌RMS、股直肌RMS提高(P<0.01);与单靶点组比较,双靶点组患者FMA、BBS评分、胫前肌RMS提高(P<0.05)。结论与单靶点相比,双靶点iTBS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行走能力的恢复效果更优。
孙思杰邓罗义王先斌潘晓张静吴霜
关键词:下肢运动功能
胎儿小脑皮质发育不良的产前超声诊断
2023年
目的探讨小脑皮质发育不良(CCD)胎儿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及胎儿MRI、解剖、基因检测结果及临床预后等,对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系统超声检查中考虑存在CCD的19例胎儿的产前超声声像图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例CCD胎儿产前超声声像图典型表现为:小脑叶裂失去正常水平走行、排列规整的弧形形态,而呈斜行、垂直走行或扭曲状;12例行遗传学检测,其中异常结果9例,无异常结果3例;临床预后:19例胎儿中3例活产,随访结果分别为:1例17个月,头围大于同龄儿,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1例24个月,存在精细运动不足;1例24个月,存在全面性发育迟缓、癫痫、智力障碍等。其余16例均引产。结论CCD胎儿产前超声有特征性表现;产前超声发现胎儿小脑叶裂形态、走行异常时可以做出提示性诊断。CCD通常合并其他颅脑结构畸形及基因、染色体异常等,孤立性病变罕见,其出现预后不良的风险产前难以准确评估。
丁妍文华轩陈芷萱曾晴张梦雨廖伊梅罗丹丹秦越梁美玲邹于李胜利
关键词:超声检查产前小脑皮质中枢神经系统
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放电活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放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50只3周龄清洁级ICR小鼠,雌雄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酒精组,每组25只,酒精组小鼠每日灌胃20%乙醇溶液(1.6 g/kg,1次/d),对照组灌胃同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灌胃周期28 d。通过电生理技术运用膜片钳放大器及数据采集软件记录感觉刺激诱发酒精组及对照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放电活动;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和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配对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两组间及每组干预前后的数据比较。结果电生理结果显示酒精组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自发简单锋电位放电频率低于对照组[(26.8±2.5)%,(34.6±4.7)%;t=26.08,P<0.05],简单峰电位放电活动的变异系数高于对照组[(27.3±3.3)%,(19.2±2.3)%;t=22.95,P<0.05]。脑表面灌流γ-氨基丁酸(GABA)A受体拮抗剂后,酒精组小鼠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的简单峰电位频率高于给药前(t=10.19,P<0.05),变异系数低于给药前(t=28.36,P<0.05)。脑表面灌流GABAA受体拮抗剂后,对照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自发性简单峰电位放电频率没有显著变化(P>0.05),变异系数较给药前下降(t=6.95,P<0.05)。脑表面灌流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基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后,酒精组小鼠和对照组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的简单峰电位的放电频率和变异系数较给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阻断AMPA和GABAA受体后发现,给药后酒精组小鼠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放电频率较给药前[(107.3±4.3)%,(99.7±3.7)%]增加(P<0.05),酒精组的频率增幅值也较对照组高(P<0.05);同时阻断AMPA和GABAA受体后,对照组小鼠的放电频率无显著变化(P>0.05);给药后酒精组和对照组小鼠的变异系数均低于给药前(均P<0.05),且酒精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长期酒精摄入显著抑制小脑浦肯野细胞自发性放电活动,抑
吕文刘靓妍董光辉邱德来崔松彪
关键词:小脑皮质浦肯野细胞Γ-氨基丁酸受体放电活动
DMT1在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皮质中表达上调
2018年
目的研究二价金属离子转运体1(DMT1)在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内的分布。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DMT1和β-淀粉样蛋白(Aβ)在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老年斑内的定位和分布,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DMT1在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内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DMT1和Aβ免疫阳性产物均定位于老年斑内,分子层内较多,而浦肯野细胞层和颗粒层较少。与野生型小鼠相比,DMT1蛋白表达水平在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内显著升高。结论APP/PS1转基因小鼠小脑Aβ老年斑内有大量DMT1表达,提示DMT1及其参与转运的二价金属离子可能参与小脑Aβ老年斑形成。
王思亓李欣潞林庚王卓程晓凤刘彤彤刘彤彤
关键词:Β-淀粉样蛋白小脑阿尔茨海默病
幼龄红嘴相思鸟小脑皮质组织学结构研究
为了探讨不同日龄幼龄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小脑皮质的组织学结构变化,本文分别以1、5、9日龄幼龄红嘴相思鸟为研究对象,通过H.E.和甲苯胺蓝法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红嘴相思鸟小脑冠状切面的显微结构。结...
梁娜彭西袁施彬陈科杰
关键词:红嘴相思鸟小脑皮层发育组织学
文献传递
幼龄红嘴相思鸟小脑皮质组织学结构
2015年
为了探讨不同日龄幼龄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小脑皮质的组织学结构变化,分别以1、5、9日龄红嘴相思鸟为研究对象,通过H.E和甲苯胺蓝法进行染色,光镜下观察红嘴相思鸟小脑冠状切面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1日龄时,小脑皮层由外颗粒层(EGL)、浦肯野细胞层(PCL)和内颗粒层(IGL)3层构成,外颗粒层较厚且清晰,而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界限不清楚;5日龄和9日龄时,小脑皮质均可见外颗粒层、分子层(ML)、浦肯野细胞层和内颗粒层4层结构。对3个日龄红嘴相思鸟小脑皮质各层厚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分子层和内颗粒层厚度极显著增厚(P<0.01),浦肯野细胞体积也极显著增加(P<0.01);外颗粒层厚度变化不明显(P>0.05),呈现先增厚后变薄的趋势,与皮质厚度的比例逐渐减小。研究表明,幼龄红嘴相思鸟在出生后,随日龄增长,小脑皮质层逐渐发育成熟。内颗粒层与外颗粒层的相对变化规律表明,内颗粒层细胞是由外颗粒层迁移而来的。
梁娜彭西袁施彬陈科杰
关键词:红嘴相思鸟小脑皮层组织学
Reelin缺失对小鼠小脑皮质和血管发育的影响
血管的发生和细胞极性化的产生对于理解个体的发育、疾病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实验领域主要研究的是研究小脑表观上面的发育,对于小脑皮质生长过程中,由于Reelin蛋白缺失对血管发育的影响以及细胞极性化的产生所做的研究...
梁爽
关键词:小脑皮质血管发育蛋白代谢
生长休止蛋白7在大鼠小脑皮质发育过程中的动态表达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研究生长休止蛋白7(Gas7)在大鼠小脑皮质不同发育时期的动态表达。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Gas7mRNA在大鼠小脑皮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as7蛋白在大鼠小脑皮质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RT-PCR结果:Gas7mRNA在大鼠小脑皮质发育时期的表达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高峰出现在生后第21d(P21)。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在胚胎第18.5d(E18.5)和E20.5仅Purkinje细胞层有Gas7免疫阳性产物分布;出生当天(P0)外颗粒层出现Gas7阳性神经纤维,Purkinje细胞层出现形态不规则的Gas7免疫阳性细胞;P7外颗粒层和Purkinje细胞层免疫反应增强,内颗粒层出现一些散在的Gas7强阳性细胞,胞体较小,突起清晰可见;P14小脑皮质4层均有Gas7阳性表达;P21小脑皮质3层Gas7免疫阳性反应较P14增强(P<0.01);Adult(2月龄)较P21免疫反应减弱(P<0.01)。结论 Gas7在大鼠小脑皮质发育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呈现出时空特异性,提示Gas7基因在大鼠小脑皮质发育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刘敏赵健吴锋黄锐侯良芹熊克仁
关键词:小脑皮质发育
小脑皮质颗粒层对感觉刺激反应的场电位特征
2014年
[目的]观察在体小鼠小脑皮质颗粒层对感觉刺激三叉神经的场电位反应特征.[方法]选取昆明种小鼠,经腹腔注射给予乌拉坦麻醉后,在小脑CrusⅡ小叶行开颅手术,开孔直径约为1.5mm,去除硬脑膜后,脑表面持续灌流给予人工脑脊液;感觉刺激选用一定压力的瞬间吹风刺激同侧胡须垫(10~500ms,60psi),刺激装置由电脑和膜片钳记录软件控制MASTER-8,且与电生理记录同步,电生理记录采用颗粒层场电位记录.[结果]吹风刺激可诱发小脑CrusⅡ区颗粒细胞层产生场电位反应.当刺激持续时间为10ms时,可诱发单峰场电位反应;当刺激持续时间大于30ms时,可诱发双峰反应,第1个峰值为刺激开始反应,具有全和无特征,第2峰值为刺激结束反应,振幅随着刺激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小脑皮质颗粒层对感觉刺激的反应具有高保真特性,刺激频率1~33Hz的刺激串均可诱发颗粒细胞层反应.随着刺激频率的增高,在第1个反应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压抑现象,刺激频率大于8Hz时,反应压抑现象显著(P〈0.05).[结论]颗粒细胞层对感觉信息的传递具有高频、高保真特性,可精确反映刺激的开始和结束信息.
孙雷邱德来初春平邴艳华
关键词:小脑皮质颗粒层场电位小鼠

相关作者

陈运才
作品数:29被引量:126H指数:8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医学院
研究主题:海马结构 年龄变化 突触素 小脑皮质 小鼠
邓锦波
作品数:180被引量:528H指数:12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小鼠 免疫荧光 海马 免疫印迹法 发育
华田苗
作品数:127被引量:223H指数:7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扬子鳄 胚胎 年龄相关变化 组织学 S100蛋白
郭畹华
作品数:43被引量:245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研究主题:神经元 神经营养因子 细胞培养 体外培养 神经突起
车玉琴
作品数:68被引量:210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研究主题:锯叶棕提取物 急性脑梗死 脑梗死 蛋白表达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