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5篇“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的相关文章
-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HMW-GS组成、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及SSR位点变异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为明确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后代材料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HMW-GS及SSR位点变异情况,对宁春4号、陇春21号和花培9355三个小麦品种的无性系R4和R5代材料的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HMWGS组成及SSR位点进行检测和鉴定,并分析其变异情况。结果表明,三个小麦品种无性系后代中,编码HMW-GS的三个位点均可发生变异,不同基因型材料的无性系后代的变异频率和位点并不相同,同一基因型无性系后代的不同编码位点的变异频率也不相同;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出现超亲变异,其中大部分材料在R4代中表现出的变异性状能够稳定传递到R5代中。小麦体细胞无性系SSR位点的变异具有基因型依赖性,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变异频率与SSR位点变异频率无直接的相关性。
- 王炜杨随庄叶春雷陈琛欧巧明王红梅罗俊杰
- 关键词: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品质育种
-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4-8抗条锈遗传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可以用于植物品种改良及种质创制。本研究以陇春21号、宁春4号和花培9355三个不同基因型材料为供试材料,取其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继代愈伤组织培养6个月后进行分化培养获得了再生植株,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这些无性系进行了农艺性状的鉴定筛选,从R5中筛选出了12份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材料。同时,为明确体细胞无性系4-8的抗条锈性的遗传基础,对试验材料进行了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及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果表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4-8具有较好的抗条锈特性,尤其对当前甘肃省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3号(CY33)表现免疫;且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系对条中33号的抗性基因是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这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小麦抗锈新种质的创制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 王炜杨随庄谢志军欧巧明叶春雷曹世勤罗俊杰
- 关键词:小麦体细胞无性系抗条锈病
-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矮秆变异体AS34株高构成和育种潜力探讨
- 2014年
- 创制和利用矮秆资源对于小麦品种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到目前为止,在小麦属中虽然已鉴定了多个矮秆资源,但多数矮秆资源在小麦中的利用价值有限。本研究对利用无性系变异途径获得的小麦矮秆材料AS34及其与模式小麦品种中国春杂交F1、F2材料进行了株高构成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结果发现,AS34共有4个节间,比其野生型豫麦66少了1个节间,各个节间长度按相似比例缩短,穗下节长度短于第2节长度;F1株高、节间长度指数介于2个亲本之间,节数与AS34相同,穗长、小穗数、穗粒数超过2个亲本;F2株高、穗长、穗粒数、小穗数变异范围广泛,约70%植株株高为60~89cm,穗长6.O~9.9cm、穗粒数50-79粒、小穗数20-24个。结果表明,AS34的矮秆变异由多基因控制,表现为数量性状,其矮秆性状对杂交后代穗长、小穗数、穗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有正向遗传效应,F2选择穗大、粒多、株高适中优良单株的机率较大,具有很好的育种利用价值。
- 肖乐乐李婕琳王轲杜丽璞林志珊晏月明叶兴国
- 关键词:小麦体细胞无性系矮秆育种潜力
-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4-8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和标记定位
-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引起的一种专化寄生菌。条锈病是引起小麦产量锐减的最严重病害之一,其特点是爆发性强、发生范围广、流行频率高,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 代芳
- 关键词:小麦体细胞无性系抗条锈病基因
- 文献传递
-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4-8的抗锈机理及其特性研究
- 2008年
- 以永良4号小麦幼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诱导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培养6次后进行再分化培养获得再生植株,通过田间诱发鉴定选择,获得了抗条锈病小麦新种质4-8。研究结果表明,4-8在田间连续6个世代中均表现对当前流行的条锈菌混合菌系(条中31号、条中32号、水-4、水-5、水-7、水-14等当前流行的生理小种和致病类型)免疫;人工接种鉴定中,在苗期对上述混合菌系表现免疫,成株期分小种和混合菌种鉴定中仍表现免疫,说明4-8具有稳定遗传的抗性变异;接种条中32号小种后测定了4-8及其供体亲本叶片组织中的PAL、PPO、POD三种酶活性,结果分析表明,新品系4-8组织中的PAL、PPO、POD活性升高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供体亲本的这三种酶活性也升高,但变化平缓,酶活性高峰值低,这种酶活性上的差异是新品系抗锈的生化基础;新品系4-8与其供体亲本相比,株高降低,生育期提前,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小区产量增加,而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变少,株型与原供体亲本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为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依据。
- 杨随庄
-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体细胞无性系
-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SSR位点的遗传变异特性分析被引量:7
- 2007年
- 研究结果表明:(1)小麦体细胞无性系SSR位点变异类型有:扩增片段迁移率的变大或变小、扩增片段缺失以及新的扩增片段;(2)变异特点为:变异频率与基因型有关,不同染色体组上的SSR位点变异频率不同,而不同无性系后代的SSR位点变异频率也不同;(3)同一SSR位点的变异类型在同一基因型的无性系后代中变异表现一致,在不同基因型无性系后代中的变异表现不同,有的SSR位点在无性系后代中表现出一致的变异,而有的则不一致。
- 杨随庄王红梅杨晓明王化俊尚勋武
- 关键词:小麦体细胞无性系SSR位点
- 条锈菌浸染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几种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1
- 2007年
- 为了研究小麦体细胞无性系抗条锈病的生化机制,测定了接种条中32号条锈菌后小麦体细胞无性系4-8叶片中的3种酶活性。结果表明,接种条锈菌后,4-8组织中的PAL、PPO、POD活性升高幅度大,持续时间长,供体亲本永良4号的这三种酶活性也升高,但变化平缓,酶活性高峰值低。说明组织培养产生了酶活性变异,这种变异有利于抗病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是体细胞无性系4-8抗条锈病的生化基础。
- 杨随庄尚勋武曹世勤叶春雷王化俊
- 关键词:小麦体细胞无性系酶活性
-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91B569的变异分析被引量:4
- 2006年
- 突变系91B569与其亲本克87-183在农艺性状上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这源于辐射诱变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一步证实了辐射与组织培养是作物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醇溶蛋白分析结果表明,克83—187与其突变系间存在较大的差异,91B569增加了第3,9,13,19条谱带,而缺少第10,12,14,17,18条谱带。二者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上是相同的,均为Glu-1A(1),Glu-1B(7+8)和Glu-1D(2+12),在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上存在差异,即91B569具有第2,4条谱带,缺少第3条谱带,说明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对小麦的品质也有重要影响。
- 刘景松宋天君孙岩黄景华张宏纪刁艳玲郭强王广金
- 关键词:小麦体细胞无性系
-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的DNA突变被引量:6
- 2005年
- 采用mRNA差异显示和SSR(微卫星)技术,比较了小麦品种丰抗8号及其幼胚培养突变系第R8代株系的基因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证明突变系的DNA序列存在大量的突变,突变类型为:嘌呤与嘧啶相互转换、核苷酸片段缺失、增加核苷酸片段。DNA序列的突变揭示了突变系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方面变异的分子基础。
- 王立新顏暘石海波叶志杰
- 关键词:小麦体细胞无性系DNA突变
- 春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4年
- 利用RAPD技术检测春小麦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在离体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变异 ,对培养不同时期的愈伤组织、再生植株检测结果表明 ,在小麦离体培养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中 ,RAPD谱带发生变化 ,表明发生了体细胞无性系分子水平变异 ,且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变异特点 :杂交F2 代幼穗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发生变异的频率高于遗传稳定品种幼穗培养获得的愈伤组织。在愈伤组织培养 75d时 ,在RAPD电泳图谱反映出高频率的亲本谱带缺失和非亲本谱带增加。不同基因型或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中出现了相同的变异。与愈伤组织相比 ,再生植株中检测到的变异频率更高。不同外植体离体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 ,即使表型上没有观察到变异 ,但从RAPD图谱上却反映出变异的发生。
- 姜淑梅孙霞胡尚连李文雄
- 关键词:春小麦愈伤组织RAPD再生植株
相关作者
- 杨随庄

- 作品数:58被引量:227H指数:8
-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小麦 花药培养 选育 春小麦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
- 陈集贤

- 作品数:21被引量:84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小麦 春小麦 小麦体细胞无性系 多胚 麦类作物
- 张怀刚

- 作品数:182被引量:704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小麦 春小麦 节节麦 春小麦品种 HMW-GS
- 王炜

- 作品数:55被引量:264H指数:9
- 供职机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花药培养 小麦 胡麻 白粉病 单倍体
- 黄可兵

- 作品数:32被引量:51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小麦 高产制种技术 杂交水稻 选育 抗条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