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11篇“ 少数民族戏剧“的相关文章
- “互联网+”背景下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教育价值及其传承路径创新研究
- 2024年
- 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是民族文明成熟的显著标志之一,也是该民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戏剧文化,例如侗戏、壮剧、藏剧、苗戏、毛南戏等。少数民族戏剧文化无论是之于少数民族自身抑或之于中华民族文化都具有难以割舍的重要价值。其中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在代际传承过程中所体现的教育价值尤为重要。而在新时代互联网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戏剧文化自身的发展、自身教育价值的体现以及传承路径等都面临着诸如新技术冲击、“文化自觉”缺失等挑战。因此,在新背景下,从立足民族根本、结合新技术、把握全新地位角度出发,创新传承路径是重中之重。
- 田宇歆
- 关键词:教育价值
-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被引量:1
- 2023年
- 少数民族戏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为时段性考察分界点,回溯过去二十年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何以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选择,探讨政策导向与学术取向之间错位、矫正及对接。一方面,随着诸多传统戏剧被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认定为非遗项目,国内相关的学术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与转向;另一方面,以学科本位为导向并以剧种剧本为中心的学术传统,与非遗保护重在社区和重在过程的政策导向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张力。因而,亟须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层面将“研究”作为过程性保护的措施之一,并在学术话语与政策话语之间形成有效对接,以利于拓展新时代新征程少数民族戏剧保护的多重实践路径,助推形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格局,并朝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未来。
- 冯王玺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少数民族戏剧
- “少数民族戏剧”:术语释名与概念生成被引量:2
- 2022年
- “少数民族戏剧”这一术语在被提出之时,便暗含了概念上的争议与应用上的混淆。对少数民族戏剧释名的过程,也是梳理其发生与发展的学术史进程。少数民族戏剧在戏剧与戏曲的概念论争中得以定名;在题材、剧种等不同分类方式中,得以全面建构概念,凸显时代认知理念;在地方戏与民间小戏抑或以地方知识命名的本土文类中,得以呈现跨学科背后的多维视野与研究站位。从定名到释名,从概念分类到多学科观照,从学理性到实用性,对少数民族戏剧的术语阐释有助于勾勒更加完整与立体的学科概念,从而推进学科专项研究。
- 冯王玺
- 关键词:戏剧戏曲剧种
-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与范式转化
- 2022年
- 在剧种概念的影响下,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的历史研究建立在文献史料的基础上,形成为从“文本”到“文本”的戏剧研究的传统治学模式。在诸多有利的条件和因素下,研究者运用学科规范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进行更加理论化、体系化的田野调查,对少数民族戏剧进行实证性研究,直接促成了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范式的转变。“非遗”理论的采用,促成了少数民族戏剧的应用研究,并有着学理和现实的双重意义,研究成果有着更加显著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概言之,历史研究、实证研究、应用研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基本模式。
- 闻云峰
-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历史研究实证研究
-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剧种与少数民族戏剧题材探析
- 2022年
-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由于其发展环境、经济基础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戏剧剧种。对于传统的少数民族戏剧剧种以及戏剧题材,应该传承创新;对于现阶段新出现的少数民族戏剧剧种以及题材应该既要有新的表现形式,也要有新的内涵。这样才能充分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戏剧文化发展,丰富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体现民族特点。
- 李青峰
-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题材
-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中的少数民族戏剧理论研究(1978-2000)被引量:2
- 2022年
- 1978年到2000年间,随着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和组织领域的拨乱反正,以及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和理论研究迎来了繁荣期。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也进入新的阶段,并体现出以下特点:其一,全国范围内《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程的开展,为少数民族戏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资料,奠定了基础。其二,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少数民族戏剧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内容更加多元,出现了一批较具影响力的学者和研究成果,促进了对中华民族戏剧的整体认识。其三,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宏观视角,审视不同民族戏剧的特点和内在联系,揭示在各民族共存共生背景下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借鉴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并在少数民族戏剧艺术源流、特征、体系、规律,以及发展前景诸多理论方面体现出特色和创新。
- 黄永林高艳芳
-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学术史
- 论民间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以“十七年”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活动为中心被引量:4
- 2022年
- “十七年”时期,戏剧是建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文章以该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活动为中心,着力从贵州少数民族戏曲剧目普查、贵州苗戏新剧种的实验、贵州国营剧团的少数民族题材剧创作热三个层面阐述如何利用民间文化传统参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
- 杨红
-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活动社会主义新文化
- 广西少数民族戏剧苗戏的创生及艺术特色
- 2021年
- 祖国南疆广西有壮、汉、苗、瑶、侗、水、京、仫佬、仡佬、毛南、回、彝12个世居民族,孕育出具有民族性、多元性、交融性和开放性的广西文化。历史上广西的地理、社会、经济和多元民族文化因素促成了唱腔与表演特色鲜明的广西戏曲的创生发展。
- 朱江勇
- 关键词:多元民族文化广西文化交融性世居民族创生
- 论少数民族戏剧的“文化空间”整体性保护策略——以藏戏为例
- 2021年
- 我国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戏剧。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规定,推荐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注重的标准有:一、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二、具有在一定群体中世代传承的特点;三、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四、符合以上条件,且处于濒危状态。按此申报标准,少数民族戏剧中仅有藏戏、壮剧、蒙古剧、白剧、傣剧、彝剧、苗剧、维吾尔剧等具有代表性的二十余种剧种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 薛润梅黎羌
- 关键词:少数民族戏剧传统戏剧藏戏白剧苗剧彝剧
- ESP理论下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审美标准分析
- 2021年
- 随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不断进步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民族戏剧影视方面更是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不断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事件和民族风俗中挖掘题材,创造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民族作品,体现出少数民族自身鲜明的民族特征,也对民族戏剧影视的审美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先进教学理论的ESP理论,为创新研究分析少数民族戏剧影视的审美标准提供了思路。本文基于ESP理论,以理论的基本内涵为出发点,结合少数民族戏剧影视审美的发展现状,分析探讨在ESP理论下的少数民族戏剧影视审美标准的可行性发展,为促进少数民族的戏剧影视发展提供方向。
- 杨彩红
- 关键词:ESP理论少数民族戏剧影视审美研究
相关作者
- 黎羌
- 作品数:38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丝绸之路 乐舞 戏剧 少数民族戏剧 藏戏
- 李悦
- 作品数:21被引量:30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 研究主题:少数民族戏曲 少数民族 戏曲剧种 剧种 戏曲
- 谭志湘
- 作品数:33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 研究主题:蒲剧 晋剧 戏曲舞台 少数民族戏剧 导演
- 金重
- 作品数:7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云南省花灯剧团
- 研究主题:《凤氏彝兰》 京剧 少数民族戏剧 文化品牌 文化
- 李祥林
- 作品数:154被引量:234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 研究主题:羌族 川西北 民间信仰 女娲神话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