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66篇“ 帕金森障碍“的相关文章
功能性帕金森综合征一例
2023年
患者男性,62岁。主诉情绪低落、紧张烦躁约2年,间断性不自主下肢抖动伴动作迟缓1年,并加重2周,于2021年7月9日入院。患者2年前因多重打击(单位破产无法获得提前退休款、房屋拆迁未获得足额补偿、投资失败以及父母高额医疗费用)而导致情绪低落、失眠,并逐渐出现妄想症状如担心家人“被害”或感觉家中将“出大事”,症状呈进行性加重。
岳玲徐郁王刚
关键词:帕金森障碍病例报告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临床特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门诊就诊及住院的VP患者60例为VP组及帕金森病(PD)患者60例为PD组,比较2组临床特征及生活质量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VP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结果VP组高脂血症(31.7%vs 15.0%)、吸烟(46.7%vs 23.3%)、饮酒(26.7%vs 11.7%)、跌倒比例(58.3%vs 23.3%)明显高于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VP组国际运动障碍病学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MDS-UPDRS-Ⅲ)评分、Hoeh-Yahr分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39项PD问卷(PDQ-39)评分明显高于PD组(P<0.05,P<0.01),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明显低于PD组(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AMD评分、MDS-UPDRS-Ⅲ评分、MMSE评分、跌倒是影响VP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相较于PD患者,VP患者血管危险因素更常见且运动症状、非运动症状更严重,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抑郁、认知功能下降、运动功能下降、跌倒会降低VP患者生活质量。
詹翠京聂坤高玉元李彦颐邱轶慧马桂贤张玉虎王丽娟
关键词:帕金森障碍生活质量数据相关性
起病形式不同的老年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非运动性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VP患者66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分为急性/亚急性起病VP组27例和隐匿性起病VP组39例。分析VP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特点。结果2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亚急性起病VP组脑血管病病史,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比例明显高于隐匿性起病VP组(66.67%vs 23.08%,P=0.000;48.15%vs 12.82%,P=0.032)。急性/亚急性起病VP组偏瘫、构音障碍比例明显高于隐匿性起病VP组,步态异常、冻结现象、体位性低血压及嗅觉障碍比例明显低于隐匿性起病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P患者隐匿性起病更常见,根据临床症状和起病形式的不同,关注VP患者运动症状的同时更应重视非运动症状。
吴亚琨冯凯
关键词:帕金森障碍脑血管障碍
功能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与治疗被引量:2
2023年
功能性帕金森综合征系心理因素而非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帕金森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日常功能和生活质量。由于与帕金森病的部分症状存在重叠,故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易漏诊或误诊,因此早期识别和准确诊断对制定治疗方案和预后至关重要。本文总结功能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阳性症状与体征以及辅助检查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比较其与原发性帕金森病的鉴别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治疗能力。
黄沛王刚
关键词:帕金森障碍
基于CHPS的曲美他嗪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
2023年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主动监测方法及人群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CHPS)对聊城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入院患者中发生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纳入研究的4883例次病例中,CHPS报警病例167例次,经人工复核后确定阳性病例26例次,CHPS阳性预警率为15.57%。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实际发生率为0.53%。26例次阳性病例的年龄为(75.08±10.79)岁,所有阳性病例无原发性帕金森病(IPD)病史、家族史;年龄>65岁者共21例次(80.77%),既往有缺血性脑病病史者19例次(73.08%),双侧肢体阳性症状者17例次(65.38%),颅脑CT或MRI检查显示异常者20例次(76.92%),用药剂量60~70 mg/d者21例次(80.77%)。26例次阳性病例中,女性患者18例次(69.23%),肾功能正常者18例次(69.23%)。随访结果显示,14例次(53.85%)未停用TMZ,症状未缓解或加重8例次(30.77%),症状缓解或消失18例次(69.23%)。结论利用CHPS可及时发现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较传统监测模式优势明显。年龄>65岁、既往缺血性脑病史是发生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无IPD病史、家族史,双侧肢体阳性症状,颅脑CT、MRI检查显示异常有助于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鉴别。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以女性多见,肾功能正常及正常用量下也可发生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较为罕见,临床认知度低,诊断困难,后果严重,因此有必要加强对TMZ相关帕金森综合征的研究。
张帆郑峥杨雪
关键词:曲美他嗪帕金森障碍药物监测
脑^(18)F-FDG PET/CT显像在帕金森综合征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分析各种类型帕金森综合征(PS)患者的氟[^(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特征,建立PS的^(18)F-FDG PET/CT“诊断树”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的帕金森病(PD)患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患者、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患者、多系统萎缩-帕金森型(MSA-P)患者,进行^(18)F-FDG PET/CT检查;所有患者完善临床资料采集和随访,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分析各种类型PS患者脑葡萄糖代谢的特异性改变模式以及在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建立^(18)F-FDG PET/CT显像“诊断树”模型并验证其对PS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共纳入320例患者,男性187例,女性133例,年龄(62±9)岁,包括80例PD、90例PSP、114例MSA-C、36例MSA-P。有鉴别诊断意义的脑区葡萄糖代谢特点如下:PD的壳核代谢增高;PSP尾状核、丘脑、中脑、额叶代谢减低;MSA-C小脑代谢减低;MSA-P壳核代谢减低、小脑代谢减低。建立“诊断树”模型,对PD诊断的灵敏度为88.75%,特异度为91.25%;对PSP诊断的灵敏度为54.44%,特异度为96.96%;对MSA-C诊断的灵敏度为87.72%,特异度为86.41%;对MSA-P诊断的灵敏度为55.56%,特异度为91.55%。“诊断树”模型可正确分类75%(240/320)的患者。结论PD、PSP、MSA-C、MSA-P的^(18)F-FDG PET/CT显像呈现不同的脑区葡萄糖代谢改变特点,对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诊断树”模型有助于进行临床诊断。
古祺陈淑芬陈科良黄钰媛葛璟洁左传涛崔梅董强郁金泰
关键词:帕金森障碍
^(18)F-FP-DTBZ PET/CT鉴别不同类型帕金森综合征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观察^(18)F-FP-DTBZ PET/CT鉴别不同类型帕金森综合征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不同类型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18)F-FP-DTBZ PET/CT脑显像资料,包括21例帕金森病(PD)、35例多系统萎缩[MSA,含20例共济失调型(MSA-C)及15例帕金森型(MSA-P)]、12例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5例皮质基底节变性(CBD)及4例路易体痴呆(DLB)。采用视觉评估法分析不同类型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摄取^(18)F-FP-DTBZ特点,比较PD、MSA-C、MSA-P、PSP、CBD及DLB与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的差异。结果PD多表现为双侧尾状核摄取正常或减低,双侧壳核摄取不对称性减低并以单侧后部为著。MSA-C存在2种代谢模式:双侧尾状核摄取正常或减低、双侧壳核摄取多呈均匀对称性减低,且后部减低程度大于前部;或双侧尾状核及壳核摄取均正常。MSA-P双侧尾状核摄取可正常或减低,双侧壳核摄取不对称性减低、少数可对称性减低。PSP双侧尾状核摄取多减低,双侧壳核摄取均匀、对称性减低,壳核摄取减低程度大于尾状核。CBD双侧尾状核摄取多不对称性减低、少数可正常,双侧壳核摄取不对称性减低则多见于后部。DLB多表现为双侧尾状核摄取减低,双侧壳核摄取均匀、对称性减低。PD、MSA-C、MSA-P、PSP、CBD及DLB组与对照组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SUVR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01);PD、MSA-C、MSA-P、PSP、CBD及DLB组尾状核、壳核前部及壳核后部SUVR两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8)F-FP-DTBZ PET/CT有助于鉴别不同类型帕金森综合征。
宋天彬俞美香祖莅惠乔洪文乔洪文帅冬梅许二赫帅冬梅卢洁
关键词:帕金森障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帕金森型一例报告
2023年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是一种罕见的帕金森综合征,其典型表型为理查森综合征(RS)型,主要表现为姿势不稳、垂直性核上性凝视麻痹(VSGP)、假性延髓性麻痹、锥体外系症状和认知功能下降,该型患病率为(5~7)/10万^([1])。有研究发现,约2/3经病理学确诊的患者早期症状不典型,故将其称作非典型变异型PSP(VPSP)^([2])。VPSP患病率高达18/10万,说明既往对VPSP诊断的忽略^([3])。
刘琪张玉梅
关键词:帕金森障碍磁共振成像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突触前多巴胺能PET显像结果判读要素被引量:1
2023年
突触前多巴胺能PET显像是帕金森综合征诊断的有用手段。该文在2020年《多巴胺转运蛋白PET脑显像技术操作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基础上,主要对突触前多巴胺能PET显像的结果判读要素予以总结和推荐。
吴平邬剑军孙逊葛璟洁焦方阳蒋承峰金莉蓉王欣璐王振光尹雅芙崔瑞雪田蓉胡硕金榕兵刘建军张祥松陈玲卢洁韩星敏管一晖兰晓莉左传涛王坚
关键词:帕金森障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18)F-FDG PET图像结合影像组学在帕金森病与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究^(18)F-FDG PET图像结合影像组学在原发性帕金森病(PD)和非典型性帕金森综合征(AP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该横断面研究纳入2015年3月至2020年8月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个队列(训练组和测试组)共154例受试者,包括正常对照(NC)组40名[男23名、女17名,年龄(60.2±10.5)岁]、PD组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64.7±6.3)岁]、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组40例[男、女各20例,年龄(64.1±5.9)岁]、多系统萎缩(MSA)组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65.0±9.2)岁],采集所有受试者的^(18)F-FDG PET图像以及临床量表信息,不同组间量表评分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进行特征筛选;基于logistic回归分别构建二分类和三分类模型,分别计算临床量表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模型在PD/MSA/PSP/NC组间两两分类的ROC曲线。在2个队列中进行独立分类测试,并采用100次5折交叉验证。结果2个队列各组间的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评分和Hoehn-Yahr分级量表(H&Y)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4.83~17.95,均P<0.05)。每个受试者共提取2444个影像组学特征,经特征筛选后得到15个特征构建用于分类模型。在二分类实验中,3种模型在PD/MSA/PSP/NC组间两两分类的AUC分别为0.56~0.68、0.74~0.93、0.72~0.93,其中影像组学模型分类效果优于临床模型(z值:1.71~2.85,均P<0.05)。在PD、MSA、PSP三分类实验中,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灵敏度分别为80%、80%和77%。结论^(18)F-FDG PET图像结合影像组学方法具备对PD和APS鉴别诊断的潜力。
孙晓鸣王敏李玲鲁佳荧葛璟洁吴平张慧玮左传涛蒋皆恢
关键词:帕金森病帕金森障碍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氟脱氧葡萄糖F18

相关作者

郭纪锋
作品数:167被引量:27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基因 散发性帕金森病 中国汉族人群 基因突变
唐北沙
作品数:605被引量:1,678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腓骨肌萎缩症 家系 基因突变分析 基因
张学伟
作品数:31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基因突变 PARKIN基因 帕金森障碍 突变分析 健康管理
严新翔
作品数:182被引量:507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中国汉族人群 基因突变分析 突变分析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
江泓
作品数:182被引量:506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研究主题: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家系 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分析 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