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647篇“ 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相关文章
干细胞移植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
2025年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前沿医学疗法,可通过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轴突再生及免疫调节等机制在PSCI的治疗中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关于干细胞移植和PSCI之间的关系尚且缺乏系统性总结。因此,本文将不同类型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进行简要概括,系统梳理并总结干细胞移植调控PSCI的有关机制,以及干细胞移植治疗PSCI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临床治疗PSCI提供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策略。
潘蕊张铭
关键词:干细胞移植认知功能障碍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干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2025年
肝硬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肝硬化早期常缺乏明显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肝移植已成为肝硬化终末期阶段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肝移植手术成本高、并发症多且供体资源有限,导致肝移植手术的应用范围受限.目前,干细胞疗法已发展成为治疗肝硬化的一种替代方法.干细胞的来源及类型不一,自体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因其分化潜力大、含量丰富、易于获取和制备等优势已成为参与组织再生的重要细胞之一.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BMSCs治疗肝硬化的机制、移植途径、安全性、有效性、细胞来源、优势及其局限性作一综述.
阮梦凡尹宇航邵晓冬祁兴顺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治疗肝硬化干细胞移植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分析
2025年
讨论分析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M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选取我院2023年1-12月收治的MM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非auto-HSCT治疗,实验组采用auto-HSCT治疗。比较患者预后情况以及影响auto-HSCT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 实验组预后更佳,P<0.05,差异显著,多种因素能够影响其预后。结论 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理想,而性别、血小板指标等多种因素能够影响其移植后效果和预后。
钟汉英
关键词: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2025年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例。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MDS行HSCT术后嵌合率下降后出现形态学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过程和结局。结果:患者移植术后出现混合嵌合伴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给予免疫抑制剂等处理后疾病复发,复发后给予阿扎胞苷化疗,化疗后患者再次出现GVHD,给予免疫抑制剂处理后再次复发。结论:HSCT术后可依据嵌合率帮助判断疾病复发,混合嵌合伴GVHD预后差,容易出现GVHD抑制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
史月李宗富冯术青高峰
关键词:复发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运动预处理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被引量:1
2025年
背景:干细胞疗法在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方面具有广阔前景,但心肌微环境改变影响干细胞疗效。运动预处理类似于缺血预处理,能够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然而,运动预处理与干细胞移植联合作用的效果与机制鲜有关注。目的:观察运动预处理对心肌梗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影响,探讨局部炎症微环境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8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和联合组,每组20只。利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方法制作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穿线不结扎。移植组和联合组造模后于心肌内注射雄性大鼠来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此外,联合组在造模前还需进行8周跑台运动(即运动预处理)。干细胞移植后4周,采用递增负荷运动力竭实验测定运动能力,超声心动术测定心脏结构与功能,压力容积导管法检测左心室血液动力学,原位染色法进行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获取心肌胶原容积分数。干细胞移植后1,7 d和4周,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左心室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抗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和胚胎基因(心房钠尿肽、脑钠肽、β-肌球蛋白重链)m RNA表达量。结果与结论:(1)干细胞移植后4周: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运动能力、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P <0.05);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横截面积、胶原容积分数增加(P <0.05);胚胎基因以及促炎因子m RNA表达量上调(P <0.05),白细胞介素10 m RNA表达量下调(P <0.05)。与模型组比较,移植组运动能力、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P <0.05);心肌梗死面积、心肌细胞横截面积、胶原容积分数下降(P <0.05);胚胎基因以及促炎因子m RNA表达量下调(P <0.05),白细胞介素10 m RNA表达量无显著性变化(P> 0.05)。与移植组比较,联合组上述各指标均进一步�
王治坤白少玄赵伟王晨宇
关键词:心肌梗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脏重构炎症反应微环境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初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分析
2025年
目的评估老年初治(ND)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疗效及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血液科确诊并接受ASCT治疗的47例老年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经诱导治疗后未接受ASCT(non-ASCT)的69例NDMM患者进行疗效及生存比较。结果ASCT组患者移植后均顺利获得造血重建,无移植相关死亡。ASCT组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sCR)率(34.0%vs 13.0%)、sCR/完全缓解(CR)率(70.2%vs36.2%)及总缓解率(ORR)(100.0%vs75.4%)均显著高于non-ASCT组(均P<0.05)。ASCT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较non-ASCT组久(均P<0.05)。结论在诱导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SCT有望进一步提高老年NDMM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
徐丽萍杨诗雨叶佩佩袁娇娇曹俊杰陈冬裴仁治陆滢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
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的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急性和慢性白血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接受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均给予马利兰联合环磷酰胺(BUCY2)或改良BUCY2进行预处理,并采用吗替麦考酚酯联合甲氨蝶呤和环孢素软胶囊方案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供者有核细胞输注中位数为5.2×10^(8)/kg,CD34+细胞中位数为4.5×10^(6)/kg。结果2例患儿在骨髓植入后30 d发生原发性植入失败,死于肺部感染;1例患儿在骨髓移植48 d后发生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死亡;1例患儿在移植26 d后发生消化道大出血死亡;1例患儿在移植52 d后发生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死亡。其余45例患儿均造血重建成功,患儿中性粒细胞数≥0.5×10^(9)/L,恢复时间12~22 d;血小板数≥20×10^(9)/L,恢复时间10~42 d。1例患儿1个月内死亡未行短串联重复序列PCR测定,2例患儿发生原发性植入失败,其余47例患儿的血型、性染色体、短串联重复序列PCR检测证实呈完全供者型,提示完全植入。50例患儿共有26例患儿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52.0%。其中Ⅰ度21例,Ⅱ度3例,Ⅲ度和Ⅳ度各1例。26例中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DRB1位点不合3例,其余位点不合12例,剩余11例均为全相合。21例Ⅰ度移植物抗宿主病患儿有8例未经治疗后自行好转,18例患儿经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治疗后好转;Ⅱ度移植物抗宿主病的3例患儿经甲泼尼龙治疗后缓解;Ⅲ度移植物抗宿主病患儿经甲泼尼龙治疗后缓解;Ⅳ度移植物抗宿主病患儿因严重腹泻和出血引发死亡。在观察患儿期间有4例患儿出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均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好转。其中6例患儿发生真菌感染,经治疗后均治愈。1例患儿出现巨细胞病毒间质性肺炎,更昔洛韦治疗无效后
黄颖王斐张婉莹
关键词:非亲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白血病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急性和慢性运动的影响
2025年
背景: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具有可观的治疗前景,但移植细胞向心脏归巢效率及在心脏内的滞留率和存活率较低限制了干细胞疗效。运动疗法是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然而运动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尚未明确。目的:探讨运动(包括急性和慢性运动)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取80只雌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或联合组,每组20只。模型组、移植组或联合组大鼠通过冠状动脉结扎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造模24 h后,联合组进行8周有氧运动(慢性运动,30 min/d,每周运动5 d),于首次运动(急性运动)后5 min内,移植组和联合组尾静脉输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首次运动后24 h取部分大鼠,检测大鼠心肌内移植干细胞存活率、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mRNA表达、归巢因子蛋白表达以及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参数;末次运动后72 h取剩余大鼠,检测心脏结构与功能、心肌组织学变化和Ki67^(+)细胞数量。结果与结论:(1)急性运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活性氧、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升高(P <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P <0.05);与模型组比较,移植组和联合组活性氧、丙二醛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降低(P <0.0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CXC趋化因子受体4蛋白表达升高(P <0.05);与移植组比较,联合组活性氧、丙二醛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蛋白表达降低(P <0.05),干细胞存活率、Y染色体性别决定区mRNA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和CXC趋化因子受体4蛋白表达升高(P <0.05)。(2)慢性运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横截面积、胶原含量增加(P <0.05),左心室射�
冯强皮亦华黄华生黄德伦张艳
关键词:急性运动干细胞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梗死归巢
挽救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蕈样肉芽肿1例
2025年
患者男,61岁,出现全身红斑、丘疹,伴轻度瘙痒及脱屑,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蕈样肉芽肿”,在接受联合化疗、扰素及紫外线光疗后疾病缓解。患者疾病在缓解7个月后再次出现进展,且出现骨髓侵犯,经多周期维布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后疾病持续进展。患者在疾病进展状态下接受减低强度预处理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患者不良事件轻微,耐受性良好,移植后1年3个月疾病仍处于持续缓解状态,患者生存质量良好。
薛松孙慧鹏陈佳琦陈曼张丽娜张薇曹星玉
关键词:蕈样肉芽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护理预效果研究
2025年
在康复医疗领域,尤其关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两种手段的比较研究之一: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单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法。方法 医生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26人接受新型的双次移植方案,另外26人则按常规进行单次移植治疗。接受双次移植的患者普遍反映身体状况改善明显,他们的满意度评分远高于单次移植的患者。结果 这些患者的骨髓中浆细胞比例下降显著,血沉指标趋于正常,体内的M蛋白含量也大幅降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β2-微球蛋白等免疫指标都显示出良好的恢复态势。具体到免疫球蛋白水平,做过双次移植的患者的IgG、IgA和IgE指标都明显优于单次移植组。这些数据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都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印证了双次移植在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方面确实更有优势。临床观察发现,这些指标的改善直接反映在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上,他们的抵抗力普遍增强,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降低。结论 双次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护理预效果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理指标和免疫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马惠雪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护理干预生化指标

相关作者

吴德沛
作品数:1,326被引量:4,058H指数:2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 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张曦
作品数:747被引量:1,078H指数:12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骨髓基质细胞 人脐血源基质细胞 白血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孙爱宁
作品数:667被引量:1,768H指数:18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移植后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髓系白血病
仇惠英
作品数:537被引量:1,122H指数:1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干细胞移植治疗 地西他滨
高蕾
作品数:427被引量:568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人脐血源基质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