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0篇“ 幽门成形“的相关文章
-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中附加H-M幽门成形术与改良幽门肌切开术的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对比研究
- 2024年
- 目的对比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LPG)食管残胃吻合(EG)中离断迷走神经+H-M幽门成形术与改良幽门肌切开术的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66例行LPG的近端胃癌(PG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两组均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采用食管残胃吻合。改良组术中行改良幽门肌切开术,传统组术中加H-M幽门成形术。数据应用软件SPSS 22.0处理,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生活质量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胃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GCS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腹腔感染、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胃排空障碍等近期并发症及吻合口狭窄、幽门狭窄、胃潴留等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改良组患者术后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6.7%vs.30.3%,P<0.05)。随访期间,改良组患者胃食管反流量表(Gerd Q)评估总分较传统组显著降低,Chew-wun Wu特殊症状量表评估总分显著升高(P<0.05),且Chew-wun Wu量表评分结果显示,改良组在饮食量、饮食次数、饭后腹胀及胃灼热感上的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结论与H-M幽门成形术相比,LPG中改良幽门肌切开术不仅降低了术后胆汁反流的发生,改善了患者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还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茆阳张海涛潘寅初
- 关键词:胃肿瘤腹腔镜
- 幽门成形术在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中的应用疗效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联合幽门成形术的术后近期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2年11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127例接受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加幽门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组),并与同期135例未联合幽门成形术的患者资料(对照组)进行对比,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术后吻合口瘘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略长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手术方式、术后低蛋白血症、肺部感染是影响术后吻合口瘘的风险因素。治疗组胃食管反流、胃排空障碍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营养状态优于对照组,且术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整体健康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Mckeown食管癌切除术联合幽门成形术可减少术后吻合口瘘,降低术后胃排空障碍、胃食管反流的发生,改善术后营养状况,且可提高术后生存质量。
- 孙云浩黄利荣应开军王尧季明明卞文陈岑陈津津
- 关键词:幽门成形术胃食管反流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瘘
- Heineke-Mikulicz幽门成形术在儿童胃流出道梗阻良性病变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Heineke-Mikulicz幽门成形术(Heineke-Mikulicz pyloroplasty,HMP)在儿童胃流出道梗阻良性病变中的应用指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胃肠外科2015年8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1例因良性胃流出道梗阻病变接受HMP患儿临床资料。其中4例为消化性溃疡致幽门或十二指肠球部狭窄;3例为胃壁肿物(2例为异位胰腺,1例为胃重复畸形);2例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致幽门狭窄;1例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幽门环肌切开术后幽门再梗阻;1例为化学性损伤致胃窦近幽门处狭窄。收集所有患儿年龄、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11例患儿中,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5岁1个月。均成功施行HMP,其中9例行开放手术,2例行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162±92)min,术中出血量(10±3)mL,术后住院时间(12±4)d。11例共行14次手术。1例化学性损伤患儿出院时需半流质饮食,其余10例恢复至正常饮食。术后随访(38±2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有2例饱食后偶有轻微腹痛,1例偶有胃潴留,均经保守治疗好转;术后12个月随访患儿身高、身体质量发育正常,身体质量指数、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情况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HMP是治疗儿童胃流出道梗阻良性病变的有效方法,近期和中期效果良好。
- 陶波圆曾纪晓刘斐徐晓钢兰梦龙梁子建
- 关键词:胃出口梗阻幽门狭窄幽门成形术儿童
- 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对近端胃切除术后的干预效果
- 2023年
- 目的 分析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对胃癌患者近端胃切除术后的恢复情况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之间在睢县中医院接受近端胃切除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28人。患者依据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对照组患者(64人)采用常规的近端胃切除手术方法。观察组患者(64人)近端胃切除术后再联合使用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两组患者各类术后恢复指标的对比:胃管留置时间,胃管引流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胃瘫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长度。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胃排空障碍、返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胃管留置时间、胃管引流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的数据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胃瘫发生率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胃排空障碍、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对于治疗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对于接受近端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的促进术后消化道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危险,提升接受治疗患者的满意程度。
- 赵光
- 关键词:近端胃切除术胃排空障碍返流性食管炎
- 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对近端胃切除患者术后应用的效果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研究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对近端胃切除患者术后应用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21年4月莆田市第一医院收治的需进行近端胃切除胃部疾病患者92例,通过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6,采用临床常规的手术方式,不附加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和试验组(n=46,近端胃切除术后附加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在干预3个月后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胃排空障碍发生情况、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胃管留置时间、胃管引流量、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胃排空障碍发生率为6.52%(3/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61%(1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反流性食管炎总发生率为23.91%(11/4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0.87%(2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满意度为89.13%(41/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35%(25/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对近端胃切除患者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预防胃排空障碍,显著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在近端胃切除患者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 周武汉王金桂陈嘉飞郭仪仙
- 关键词:幽门成形术近端胃切除胃排空障碍反流性食管炎
- 改良幽门肌切开术和H-M幽门成形术在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中的比较研究
- 研究背景及目的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吻合(Esophagogastrostomy after proximal gastrectomy,PGEG)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ofeso...
- 石梦尧
-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术胃排空胆汁反流
- 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在早期贲门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在早期贲门癌腹腔镜辅助近端胃切除术(LAPG)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4月在莆田市第一医院实施LAPG手术的55例早期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27)与对照组(n=28)。观察组术中行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对照组术中行纵切横缝式幽门成形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营养相关指标及胃排空障碍、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肠蠕动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6±0.39)d、(9.98±1.22)d,均短于对照组的(3.58±0.70)d和(15.76±3.6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液引流量为(171.34±8.25)mL,少于对照组的(256.40±13.9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及体重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及体重分别为(114.35±4.70)g/L、(34.80±1.35)g/L和(51.60±3.54)kg,均高于对照组的(110.22±2.68)g/L、(29.14±1.75)g/L及(47.97±1.50)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的反流性食管炎、胃排空障碍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分别为7.41%、3.70%和0,均低于对照组的35.71%、25.00%及28.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贲门癌患者LAPG术后行胃窦浆肌瓣转移幽门成形术能够有效促进术后恢复,降低反流性食管炎等术后并发症。
- 周武汉王金桂陈嘉飞郭仪仙
- 关键词:贲门癌
- 近端胃切除加幽门成形术对近端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近端胃切除加幽门成形术对近端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因近端胃癌拟行近端胃切除的7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近端胃切除术)和观察组(36例,近端胃切除+幽门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食管反流情况、胃镜检查结果及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的食管反流严重程度与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分级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水平及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近端胃切除加幽门成形术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并改善其营养状况。
- 仲艳阳陈学云徐维清王加林张义周张兴中
- 关键词:近端胃癌近端胃切除术幽门成形术反流性食管炎
- 近端胃切除加幽门成形术对近端胃癌病人胃食管反流及营养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近端胃切除加幽门成形术对近端胃癌病人胃食管反流纪营养的影响。方法近端胃癌病人150例,将150例病人分为两组。研究组75例,采用近端胃切除+幽门成形术治疗;对照组75例,采用近端胃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术后对照组消化道反流情况与研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病人的营养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病人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整体健康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端胃切除加幽门成形术不仅可改善早期近端癌病人术后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状况,同时还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 王家欢汪洋
- 关键词:胃癌近端胃切除幽门成形术胃食管反流营养
- 近端胃切除术后食管胃前壁吻合术及幽门成形术治疗早期贲门癌的临床效果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研究近端胃切除术后食管胃前壁吻合术及幽门成形术治疗早期贲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收治的92例早期贲门癌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均接受近端胃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术后接受食管胃后壁吻合术及唇式包埋术重建消化道,观察组术后接受食管胃前壁吻合术及幽门成形术重建消化道。对比两组手术时长、肠蠕动恢复时间、胃液引流量及住院时长,术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统计两组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肠蠕动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短于于对照组,胃液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6.52%(3/46)]、吻合口狭窄发生率[2.174%(1/46)]低于对照组[23.91%(11/46)、17.391%(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期贲门癌患者近端胃切除术后施行食管胃前壁吻合术及幽门成形术治疗,能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
- 张伟李保中王子铭张志忠李守淼夏甘树刘志强
- 关键词:贲门癌近端胃切除术幽门成形术
相关作者
- 昂春臣

- 作品数:17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食管癌 胃代食管术 穿刺针 并发症 吻合口瘘
- 赵宏

- 作品数:21被引量:60H指数:4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
- 研究主题:食管癌 开胸术 胃代食管术 乳糜胸 胸腔穿刺术
- 张德超

- 作品数:136被引量:1,703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外科手术 外科治疗 肺癌 肺肿瘤 预后
- 王大力

- 作品数:17被引量:170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 研究主题:外科手术 食管癌 肺肿瘤 肺癌 类癌
- 叶清

- 作品数:64被引量:227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研究主题:食管癌 牛心包 绵羊 搏动性 肺纤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