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是海底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类型之一,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广泛分布于中西太平洋,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鲜有关于海山及其相关特征对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和分布影响的研究。基于2010—2021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WCPFC)汇总的延绳钓和围网渔业数据结合海山特征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两种不同捕捞方式的黄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与海山相关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两种渔业方式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主要来源于海山区域,海山特征对两种渔业黄鳍金枪鱼的CPUE均产生了极显著性影响(P<0.001)。在延绳钓渔业中,较高的CPUE出现在山顶深度、粗糙度、底面积和海山密度较小、坡度较缓的区域;而在围网渔业中,较高的CPUE则出现在粗糙度较小、山顶深度较大、底面积较大、较陡峭且密集的海山区域。研究探讨了中西太平洋海山特征对黄鳍金枪鱼不同群体的影响机制,为今后进一步探索黄鳍金枪鱼种群分布和资源丰度变化与海洋环境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与新思路。
大青鲨(Prionace glauca)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主要兼捕鲨鱼种类。根据2012—2019年中国金枪鱼延绳钓观察员在印度洋记录的1272次作业的778尾大青鲨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GLM)分析大青鲨的钩捕死亡率(即钩捕上船时死亡个体的比率)和潜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青鲨的总体钩捕死亡率为13.4%,雄性的钩捕死亡率高于雌性;潜在影响因素中,钓钩类型、钓钩大小、个体长度、捕获深度和捕获纬度对钩获时的存活状态具有显著影响,其中钓钩类型和捕获纬度的影响最大;钩型与纬度的交互项、性别与个体长度的交互项对死亡率也有显著影响。使用鹰嘴钩时,纬度越北,死亡率越小;其他3种钩型,纬度越北,死亡率越高。雌性大青鲨的个体越大,死亡率减小;但雄性大青鲨的死亡率与个体大小无明显规律。本研究可为降低大青鲨的钩捕死亡率,促进该海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海龟处于海洋生态结构的顶端,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根据2009—2019年科学观察员对热带大西洋公海海域(15°S~15°N,15°W~45°W)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调查数据,分析海龟兼捕现象。结果发现:共误捕到蠵龟(Caretta caretta)、大西洋丽龟(Lepidochelys kempii)和棱皮龟(Dermochelys coriacea)等3种累计108只,其中死亡32只。年兼捕率范围为0.0016~0.0693只/千钩,直接咬钩和被支绳缠绕是兼捕的主要方式;兼捕时间上存在一定季节性差异,高兼捕率(bycatch per unit effort,BPUE)发生在10月到翌年5月;赤道以北兼捕率年际间出现波动,但总体变化幅度不大,赤道以南兼捕率年际差异较大,2009—2013年间未发现海龟兼捕,但自2013年后南纬BPUE增长趋势明显,于2015年达到最大值,随后BPUE逐渐降低,2019年到达最小值;海龟兼捕易受到月相强度的影响,往往在满月或接近满月的环境下兼捕现象明显增多;某些特定温度区间会出现不同种类海龟的兼捕,棱皮龟在水温24~26℃时兼捕更易发生,丽龟兼捕则在26~27℃间更为集中。此外,还探究了近年来中国船队海龟兼捕存活率提高的原因,建议今后为有效降低热带大西洋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海龟兼捕,应根据作业海域、目标鱼种和环境因子的不同适时调整相关养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