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38篇“ 建构性“的相关文章
- 新诗传播接受的诗学建构性
- 2024年
- 百年来的中国新诗学,无论是概念谱系、理论框架,还是基本话语构成、核心观念、内在关系逻辑等,大都是在新诗创作探索过程中生成、建构出来的,而创作探索过程又与传播接受行为缠绕在一起,读者阅读反应不但影响着诗人的艺术实践,而且左右着其诗学思考。
- 方长安
- 关键词:诗学建构关系逻辑新诗创作
- 西方当代艺术话语特征及建构性回应
- 2024年
- 源于美国的当代艺术话语是西方主导世界的文化工具,对当代的中国艺术发展造成了严重困扰,也抑制了其他国家当代艺术的正常发展。作为对西方艺术话语霸权的回应,中国亟需确立基于中国文化和世界立场的艺术话语体系,实现平等的对话交流。中国文化资源丰富,艺术精神独具一格,从再中国化到中国式和世界化的话语建构进路,是中国艺术的内驱动力发掘、自我身份肯定、文化精神宣扬、艺术价值输出的过程。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品格决定了其话语体系将为世界艺术繁荣发展带来重要的积极影响。
- 高云庭
- 关键词:当代艺术话语霸权中国艺术话语建构
- 埃塞俄比亚媒体人对建构性新闻的认知
- 埃塞俄比亚2018年媒体法进一步推动了该国媒体独立发展的进程。然而,媒体伦理极化趋势阻碍了这一进步,地区性媒体与紧张的民族局势相互作用,加剧了局势的紧张。传统的“看门狗式”新闻往往会夸大问题的严重性,不利于提出建构性解决...
- Baharu Ydnekachew Andarge
- 从“文明力量”到“建构性力量”:德国外交战略转型及影响
- 2024年
-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时代转折”的命题,德国外交战略转型进程由此开启。德国外交战略转型表明,德国开始从“文明力量”迈向基于现实政治的“建构性力量”,其呈现出三个特征:一是在角色定位方面,德国意欲担当欧洲安全保障者;二是在计划和目标方面,德国推动了安全与防务政策的重新定向;三是在涵盖的议题方面,德国强调“综合安全观”。德国外交战略转型将在本国、欧盟及全球层面带来一系列影响,包括推动德国战略文化的调整、夯实德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以及促使德国谋求成为国际秩序建构中的领导力量。面对国内克制力量的牵制、相关欧洲国家的疑虑及对美国的依赖,德国外交战略向“建构性力量”转型具有很大挑战性和局限性。
- 郑春荣
- 关键词:国家安全战略
- 基于建构性反馈的双循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推进,混合学习因能够结合线上线下教学优势、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学习体验、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而受到高校课堂的青睐。然而,对于人数较多的通识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大班式在线教学中容易出现师生和生生互动缺乏、学生社会存在感低、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为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建构性反馈的双循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核心理念是在泛在学习环境与信息化工具的支撑下,以学习支架为引导,完成两轮相互迭代的循环:学生主体建构循环与师生生成性建构循环,最终指向以建构性反馈为基础的“教、学、评”一致性设计。针对该模式,本研究对华南地区某大学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现代教育技术”的165位本科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的社会存在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开展混合学习提供参考。
- 牛世婧詹泽慧
- 关键词:教学模式
- 反思批判性与新型建构性: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叙事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整体性与具体性相结合的话语叙事范式,整体性表达其性质,具体性阐明其内涵。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这种话语叙事范式在内涵上实现了反思批判性和新型建构性的内在统一,即从现代化的本质、内容及实现方式等方面对西方现代化弊端进行了深刻省思,并在“走自己的路”中创造性地擘画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全新图景,建构了一种发展中国家采取社会主义方式取得成功的新型现代化话语叙事,既赋予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内涵,又有力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迷思。因此,在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叙事时,应充分反映这一特征。
- 王增智
-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 基于师德教育的师范生课程范式从“再现性策略”到“建构性策略”的转变路径研究
- 2024年
- 师德是我国评判教师素质的第一把尺子。师范生作为教师的后备军,更要重视其师德教育的培养。在理解师德教育课程范式的基础上,对“再现性策略”与“建构性策略”两种课程范式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再现性策略”课程范式下的师德教育课程存在课程目标理论化、课程内容统一化、课程评价单一化的问题。结合“建构性策略”范式的特点实现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范式的转变。
- 姬雨鹏
- 关键词:师德教育师范生课程范式
- 新诗传播接受的诗学建构性
- 2024年
- 读者传播与接受在作用于新诗创作的同时,影响着新诗问题的提出与理论建构。在百年新诗传播接受过程中,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相互依存、对话,在冲突与融合中思考新诗建设问题,生产出不同类型的诗学文献,构建出具有传播接受特性的诗学理论;新诗传播接受媒介的现代大众性,致使现代大众传媒性成为新诗学的突出特征与理论品格;百年新诗传播接受语境制约着新诗理论的生成、建构,使新诗学具有鲜明的语境化特征。传播接受作为主体间的一种对话行为在赋予新诗学以丰富的现实感、时代性的同时,却使得一些重要的诗学命题未能得到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弱化了新诗学的理论色彩与体系性。
- 方长安
- 关键词:大众媒介语境
- 从“认知”到“未知”:康德想象力理论的建构性启示
- 2024年
- 现代性的想象根植于科学革命与启蒙传统,是系统性认知不可或缺的构成。近现代哲学一方面质疑想象带来的幻相与谬误,另一方面认可想象与感性、直观、艺术表达的深层关联。康德哲学系统定位了想象之于认知领域的先天官能性运作。先验感性的时空条件为知性领域划界,构成想象对客观感性进行综合的经验体系。想象亦构成知性认识的源始来源,尤其能自发地通过生产性的想象力建构认知规定性。鉴赏判断的普遍可传达性由想象与知性的“自由和谐”关系决定。崇高判断则展示想象对于知性与自然领域的超越性与总体诉求。不同于理性的先验幻相,想象的超越性暗示了其能以“可能世界”的形式,不断勾勒包含“未知”与“矛盾”的知识体系。康德之后,想象与认知的关系构成哲学阐发自然界与人工技术的隐线。非人类中心主义、科幻研究、对科学创造与科学想象的研究,正通过反思与继承康德,重新梳理想象之于认知建构的深层力量。
- 冯原
- 关键词:康德哲学
- 基于技术调解理论的维贝克伦理建构性技术评估思想研究
- 2024年
- 维贝克超越建构性技术评估思想和伦理技术评估思想提出伦理建构性技术评估思想。他认为,伦理技术评估思想的局限在于限制技术开辟新道德形式的可能性,其方法也过度依赖清单法,可能导致低估技术的道德复杂性,无法解决超出预期的伦理后果。他以环绕式人技关系为逻辑起点、技术调解为逻辑内核重构技术评估理论,提出一种实质为技术伴随的伦理建构性技术评估思想,不仅在宏观上关注技术对道德框架和社会进程的影响,也在微观上关注技术对用户日常生活的影响,即从人与技术关系的内部解决伦理问题。尽管伦理建构性技术评估方法遭受质疑,认为它简化了人与技术的关系、给技术评估带来新问题,甚至可能颠覆技术评估,但这一评估方法为解决技术评估正面临的结果主义危机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 曾庆娣陈心湉
相关作者
- 张艳秋

- 作品数:30被引量:14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
- 研究主题:媒介素养 媒体 建构性 公共外交 新闻
- 钱书法

- 作品数:70被引量:32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 研究主题:分工 马克思分工理论 社会分工 劳动分工 马克思社会
- 金碚

- 作品数:435被引量:8,250H指数:42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 研究主题:国有企业 经济全球化 工业化 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
- 陈林

- 作品数:20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研究主题:艺术表现力 建构性 建筑设计 传统民居 文化空间
- 王茹

- 作品数:56被引量:60H指数:5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
- 研究主题:ANDROID 低收入阶层 中国传统建筑 传感装置 触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