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5篇“ 强对流暴雨“的相关文章
阴山南麓一次局地灾害性强对流暴雨成因及可预报性分析
2024年
综合使用常规Micaps资料、临河雷达ROSE资料等,对2022年8月6日阴山南麓一次局地灾害性强对流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过程发生的中尺度环境条件时空演变特征及暴雨成因。结果表明:副高快速南落使短期内其原控制区对流层中高层对雷暴发展有很大抑制作用的下沉气流消失,但低层暖湿高能状态仍然维持;大范围对流抑制、高海拔地区小量抬升可释放凝结潜热的不稳定性空间分布为灾害性山洪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大气层结背景条件;布格提谷地使地面变性高压前部爬坡的西北气流汇聚增,在阴山北麓局地触发强对流单体;率先翻山的强对流单体产生的冷出流顺山洪沟而下与因山脉分流而加的暖湿气流在阴山南麓局地对峙加剧了强对流的发展;最佳抬升层较高时,模式800 hPa风场在分析阴山地形作用时有较指示作用。
李凯鹏
关键词:强对流山洪暴雨
多源观测资料在六盘山西侧一次强对流暴雨中的应用
2024年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ERA5逐1 h再分析、区域气象站、X波段双偏振、C波段多普勒及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资料,对2022年7月15日六盘山西侧发生的一次被业务常用数值模式和预报员主观预报均漏报了的强对流暴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侧,主要落区为低层暖式切变线南侧及低空急流左前侧。在六盘山地形作用下,中尺度地面辐合线、中尺度西南急流和中尺度涡旋可能是此次暴雨的重要触发、维持和增系统。暴雨由两条中尺度回波带造成,其上对流单体呈后向传播,存在明显的列车效应。地面5 min降水量明显增前1~2 h,有低空急流加、垂直风切变增加、急流中风速向下脉动和干侵入等现象,对暴雨预报预警有很好的参考意义。50 dBz以上度回波面积、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回波顶高、大范围的差分传播相移(K_(DP))和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的大值区对降水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K_(DP)能较好反映降水度。最大K_(DP)和Z_(DR)均较最5 min降水提前10 min出现,Z_(DR)弧和Z_(DR)柱也较最5 min降水提前10~20 min出现。最降水时段,K_(DP)达3.0~4.0°·km^(-1),对应Z_(DR)为3.0~3.3 dB,相关系数为0.90~0.95,说明雨滴直径大且数浓度大,增加了降水的极端性。
张晓茹苏洋丁永红丁永红贾乐孙艳桥
关键词:对流性暴雨低空急流风廓线雷达
云南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学成因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为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减少暴雨致灾损失,基于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反演的云顶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云南一次强对流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低槽东移、700 hPa切变线南压、地面冷锋西推是此次降水过程发生的天气背景;中-β、中-α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是产生强对流暴雨的直接系统,降雨主要出现在TBB梯度大值区;MCS与700 hPa切变线关系最为密切,切变线位于滇中以东地区,MCS呈椭圆状,沿切变线附近及后部发展,切变线靠近哀牢山或翻越后,MCS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沿切变线前部发展;切变线翻越哀牢山前,白天移动较快,主要产生雷暴天气,夜间移动缓慢,降雨较;强对流暴雨需重点关注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800 hPa与500 hPa温差大于20℃区域;降雨时段,整层大气均为上升运动,降雨区维持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动力抽吸机制。
马志敏王将连钰张万诚张万诚杨素雨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短时强降水切变线MCS
贺兰山东麓一次局地强对流暴雨的中尺度特征被引量:5
2022年
利用Himawari-8卫星、银川C波段多普勒雷达、ERA5逐1 h再分析、自动气象站、常规气象探测等多源气象资料,对2019年8月贺兰山东麓夜间突发的一次局地短历时强对流暴雨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00 hPa偏南急流于暴雨前6 h建立并在夜间增北抬,促进了低层高温高湿、大气不稳定和动力、热力抬升机制的发展加,有利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在东麓山前触发β中尺度对流系统,并使其增为α中尺度对流系统,导致此次强对流暴雨的发生发展;暴雨区位于700 hPa急流轴左前方及700 hPa水汽通量≥6 g·cm^(-1)·s^(-1)·hPa^(-1)和850 hPa比湿≥12 g·kg^(-1)的高湿区,对流有效位能≥1500 J·kg^(-1)和850 hPa假相当位温≥346 K的高温高能区,800 hPa中心度≤-1.2 Pa·s^(-1)的上升运动区和冷云发展前端辐射亮温梯度大值区;最大小时降水量出现在急流轴离暴雨区最近时段,期间辐射亮温≤-66℃、辐射亮温梯度≥27℃·km^(-1)、回波度≥65 dBz、回波顶高≥10 km、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11 kg·m^(-2)、≤-52℃冷云面积约为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1/5;辐射亮温越低、辐射亮温梯度越大、降温率越高,小时降水量越大;最低辐射亮温、最大辐射亮温梯度、回波度和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跃增、回波顶高增幅加大均较降水提前10~20 min出现,地面中尺度辐合线较降水提前30 min出现。
张晓茹陈豫英姚姗姗苏洋杨银
关键词: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
赤峰市一次典型的后向传播强对流暴雨过程分析
2022年
2016年8月6日,赤峰市出现了一次典型的后向传播强对流暴雨。本文利用常规探测资料、探空、卫星云图以及雷达资料深入分析了此次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产生在副热带高压外围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并且是在高空槽以及低空切变线共同作用下触发的;地面存在中尺度系统的生成和发展,地面辐合线的存在是这次暴雨产生的启动机制;从卫星云图上可见清晰的带状云系,不断有新的对流单体在后侧生成并移到赤峰市上空,形成"列车效应";此次强对流暴雨的最大回波度可达50~55 dBZ,回波方向与移动方向夹角小,使降水回波在赤峰市长时间的停滞是这次暴雨产生的重要原因。
徐丽娇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带状回波降水特点卫星云图雷达资料
一次青藏高原东北侧边坡强对流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特征被引量:4
2022年
2018年7月22日20:00(北京时,下同)至23日08:00在青藏高原东北侧边坡的临夏北部、兰州西部等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大暴雨,最大降水量达176.8 mm,小时最大降水量61.6 mm。利用FY-4A卫星、多普勒雷达、区域自动站及再分析资料,重点分析引发强对流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发生发展特征及其触发机制。结果表明:(1)强对流暴雨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配合纬向多波动气流带动冷空气东移的有利配置下发生的,高温高湿的环境为强对流暴雨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先后形成并发展的2个MCS造成临夏北部、兰州西部出现强对流暴雨,孤立的对流云团加合并发展为第一阶段的MCS,向西南方向传播的MCS与从甘南高原向东北方向移动的云团在大暴雨区逐渐合并为第二阶段的MCS。大于10 mm·(10min)^(-1)的降水出现在上风向云团边缘,降水与对流云团的发展程度有密切关系。(3)强对流暴雨期间,第一阶段的回波有后向传播特征,强对流单体对大暴雨区的影响频次高,显著的“列车效应”自南向北移动造成持续6 h以上的间断性降水。(4)边界层的中尺度风速脉动、地面辐合线及特殊地形等是触发MCS发生、发展的主要因子,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形成、维持及移动,与降水的位置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杨晓军叶培龙徐丽丽秦豪君张君霞李晨蕊闫旭东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列车效应
浙江一次江淮气旋后部强对流暴雨过程诊断研究被引量:5
2021年
利用地面降水观测、NCEP/NCARFNL再分析、ECMWF模式预报场和FY-2H静止卫星TBB资料,对2020年6月30日浙江省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hPa南亚高压高空辐散、中纬度低槽东移、副热带高压带状稳定的阻塞形势、江淮气旋后部下摆冷空气与暖湿气流交汇形成的冷式切变等共同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2)对流层中低层水汽通量向高空伸展、700hPa正的垂直螺旋度中心都对暴雨落区有示踪作用,高层正水汽通量散度于低层负水汽通量散度,垂直螺旋度和垂直速度中心几乎重合,先低层辐合后垂直上升运动均为本次暴雨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水汽和动力条件;(3)暴雨发生在MPV、MPV1和MPV2为正负过渡的零值区,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相结合区域,θ_(se)线密集区与地面近乎垂直,湿位涡的高值中心位于θ_(se)梯度最大处,高空湿位涡下传触发了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引起大范围的强对流暴雨;(4)850hPa冷切变线附近的降水云团,是由多个块状对流云团合并加形成完整的带状积雨云团,而上游不断有新生对流云团生成东移补充消散的老单体,触发阶段对流云后向传播,扰动发展阶段对流云团合并过程,形成对流云串的“列车效应”。
毛程燕荆思佳潘欣马依依李浩文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垂直螺旋度湿位涡积雨云
巢湖地区一次梅雨期强对流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被引量:11
2020年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1年7月17日发生在巢湖地区的一次强对流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显示:500hPa深槽、850hPa切变线及地面低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系统,降水发生在湿层和暖云层深厚、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中等对流不稳定及弱垂直风切变条件下;FY-2E卫星云图分析表明,此次降水过程主要是多个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巢湖合并所致,短时降水落区主要落在中尺度对流系统TBB等值线密集区附近,TBB中心度越,TBB等值线梯度越大,对应的1h降水量越;多普勒雷达分析揭示,短时降水发生在两个对流回波合并期间,对流风暴移动缓慢,大于45dBz回波均在6km以下,呈低层烈气旋式辐合、高层辐散特征;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此次风暴的触发因子;湿位涡诊断结果表明,600hPa以下对流不稳定,600hPa以上对称不稳定,有利于暴雨和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
范裕祥杨彬王玉红章家银刘汉武王文本金社军
关键词: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多普勒雷达特征湿位涡
河北廊坊一次强对流暴雨过程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micaps、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卫星等资料对2017年5月17日廊坊地区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过程是一次非典型环流形势下的午后垂直热对流,地面辐合线和阵风锋是该次过程的触发机制,925 hPa θse能量锋区是本次强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重要迫因子,边界层东南风急流为对流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送,低层气旋性辐合、逆风区有利于风暴的维持和加
李娜刘艳杰许敏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辐合线
6.04广西强对流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利用现有业务使用的常规观测资料、雷达资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8年6月4日广西暴雨天气成因及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结果表明:500hPa华北槽、850hPa和925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是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影响...
李生艳
关键词:强对流暴雨水汽条件地面辐合线

相关作者

高万泉
作品数:60被引量:69H指数:3
供职机构:保定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强对流暴雨 暴雨 湿位涡 数值模拟 暴雨过程
李玉娥
作品数:50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保定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强对流暴雨 自动站 暴雨 湿位涡 热岛效应
周伟灿
作品数:93被引量:767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周期解的存在性 湿位涡 强沙尘暴 控制图 周期解
马鸿青
作品数:65被引量:168H指数:10
供职机构:保定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暴雨 强对流 冀中南 暴雨过程 高空急流
李华宏
作品数:83被引量:500H指数:14
供职机构:云南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短时强降水 WRF模式 地质灾害 数值模拟 低纬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