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304篇“ 当代中国电影“的相关文章
调度与幻构:当代中国电影声音景观叙事策略研究
2025年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中国叙事体系成为中国电影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声音作为电影重要的媒介表达方式,对剧情的叙事传情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当代中国电影声音景观叙事的风格、模式、形态等发展策略已越来越成熟。《热辣滚烫》《流浪地球2》《爱情神话》等优秀电影的声音呈现方式充分代表了我国电影声音景观叙事策略表达的创新探索,表现了当代电影声音文化的空间调度和幻构能力。本文基于叙事学和声音景观理论,以近五年中国头部电影为研究对象,从电影声音景观的叙事与表现视角出发,既关注中国电影声音景观叙事的总体规律,亦注重对个体案例的归纳分析,研究当代中国电影声音的叙事策略和形态的变化,探讨构建中国电影听觉叙事机制的研究范式。
王毅萍姚国强
关键词:中国电影叙事
追寻与复归:论当代中国电影中隐逸情怀的表达
2025年
本文采用电影文本分析法,通过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电影中隐逸情怀的表达,旨在探讨隐逸文化在当代华语电影中的精神建构、结构与意境及精神复归。首先,隐逸情怀的精神基础包括“以退为进”的儒家思想与“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其次,在隐逸情怀的书写中,通过退隐的叙事结构与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展现了电影悲剧性中的美好希冀;最后,隐逸情怀最终指向的是人的精神。隐逸情怀在当代华语电影中的书写,不仅复兴了传统美学概念,也展现了华语电影人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对传统美学精神的坚守与创新。这种隐逸情怀的彰显,为观众提供了逃避现实的精神空间,也促使社会反思现代生活的价值观与方式。
白一惟
关键词:隐逸情怀复归
当代中国电影视觉设计创新方法研究
2025年
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电影视觉设计提供了肥沃的滋养土壤,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活力。以《妖猫传》《革命者》《江湖儿女》和《长津湖》等影片的视觉设计为例,通过采用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系统归纳法研究发现,挖掘传统文化是自我层次厚度创新设计的最佳入口,内涵文本隐喻是视觉造型深度创新设计的有效举措,融会波普思潮是艺术品格活性创新设计的特殊亮点,打造数字虚拟是银幕异质多维创新设计的强大助力。这四点是当代中国电影视觉设计的创新方法论。
姬慕辰
关键词:当代中国电影视觉设计
《西游记》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熵增与解体
2025年
从整个中国电影史看,《西游记》的影视改编是一条贯穿前后的产业化线索。1920年代“西游热潮”带来神怪片的成熟,促使民族电影产业崛起。1986版《西游记》电视剧去宗教化改编使人物和故事基本定型,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1995年《大话西游》系列完成《西游记》解构的第一个高峰,形成了中国互联网最早的后现代文本。到新世纪第二个十年,2013年《西游降魔篇》开始出现第二个解构高峰。百年《西游记》改编是一个对神话原型的解构史,神话原型遭到意义的解体和熵增的过程,反映出当代文化的内在逻辑。
吴玉娟
关键词:《西游记》改编神话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梦境叙事
2024年
梦境叙事是对模拟现实的传统电影叙事的颠覆,在电影中能起到关键作用。首先,梦境叙事往往会采用“非日常”的空间叙事来呈现不同的审美经验,在区别于日常的空间里,影像语言得以传达出具有超现实意义的美学风格,反映人物更加深层的意识状态。其次,梦境叙事在时间上呈现非线性的特征,实现了时间的共存、回环往复与碎片化的特征,表征了人物意识绵延、缠绕的真实状态。最后,电影采用影像化的方式有意识地创作梦境,在超越传统的时空类型中展现了人类多元与复杂的生存与情感状态。
王如一
关键词:中国当代电影
空间生产与文化症候:当代中国电影的城中村图绘被引量:1
2024年
新世纪以来,城中村空间日渐成为中国电影一种重要的图绘对象,《奇迹·笨小孩》《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路过未来》等影片聚力于展呈与城市“似近实远”的城中村空间,细描城中村人具体而微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人与空间的“互塑”关系、阶层流动的空间向度、空间认同与身份认同--这些电影文本是对城中村的空间再生产,表征着某种社会文化症候。一定程度上,这些经影像叙事建构/重构的城中村空间可被视为勘察当代中国历史变迁、社会情状与文化症候的重要切口。
叶航李新纪元
关键词:城中村当代中国电影文化表征
叩问现实:当代中国电影的题材垦拓与观念重建被引量:1
2024年
从题材领域的拓展,到社会议题的深度关注及其艺术表达,近年来的中国电影重新构建起与现实之间、与观众之间良性的“对话”关系。与现实叙事相关的题材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底层、女性、老年、家暴、犯罪、疾病与死亡等似乎在逻辑上难以精准划分的不同方面。题材领域的垦拓,在最为基础的层面上实践着当代中国电影对于变化着的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像表达。现实题材的类型化处理与呈现,成为一个突出的创作现象;而“类型中的作者”的创作实践,既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又以其风格化的个性表达而具备了“作者”的特性。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各自不同的社会问题,也有不同的受众对象,但就中国电影与本土观众的“对话”关系而言,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与表达,却是产生心理认同的核心原因之一。将当代中国电影“叩问现实”的创作现象放置在这样的坐标体系中进行考量,在电影创作实践与理论观念方面都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在其深层则涉及关于电影观念的重新思考与重新构建。
陈晓云
关键词:当代中国电影电影观念
当代中国电影的文化研究与本体反思
2024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研究从本体回归到文化转轨,显现出现代电影理论影响之下本土理论现代建构的轨迹。文化研究注重考察阶级、性别、种族等文化议题,检视大众传媒、大众文化等指涉广泛的社会文本,电影文化批评也就成了一种指涉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践。文化研究的历史面向,此后始终贯穿于对于中国电影历史文化的讨论之中。空间转向与物质转向,成为21世纪以来关于中国电影的文化研究的基本特征。进入数字时代,“本体”与“文化”的有机结合这种思考电影问题的方式,依然具有思维和方法论层面的意义。数字时代的当下重提电影本体,并不意味着放弃包括文化研究在内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恰恰相反,它强调的是,从电影本身出发,讨论与电影相关的论题,而不是越过“影像叙事”直指文本意义。
陈晓云
关键词:中国电影文化研究电影本体影像叙事
当代中国电影中的“零余者”叙事与现代性反思
2024年
从现代性视角出发,当代中国电影既书写时代的振奋和感动,又观照社会转型带给普通人的疏离性与断裂感。《白日焰火》《地球最后的夜晚》《少年的你》等影片通过“零余者”叙事,体现了创作者借助前现代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交织的镜像空间,展演人物命运和时代皱褶的创作意图。“零余者”是对时代的叩问,他们委身于被放逐、被排斥的叙事之中,在社会张力下自我救赎、曲折前行,折射出现代性演进中个体复杂的精神状态与情感结构。
董宁宁
关键词:情感结构
从《天水围的日与夜》到《我爱你!》——人文主义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老年群体角色现状
2024年
伴随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提升,以老年群体为题材的电影逐渐成为市场焦点,从而延伸出诸多话题。如今,许多电影制作公司和导演开始关注老年群体,并推出专门针对老年观众的电影作品。中国老年电影的题材和内容逐渐多样化,从拍摄老年人的生活琐事、亲情关系到揭示老年人面临的社会问题,这类题材的电影作品将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呈现得更加真实。围绕《天水围的日与夜》及《我爱你》这两部讲述老年群体生存现状的电影作品,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出发,进一步分析老年类型电影以及老年群体角色在我国电影产业中的生存状况及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徐磊
关键词:人文主义《天水围的日与夜》

相关作者

陈晓云
作品数:174被引量:735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美术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电影 电影 当代中国电影 电影创作 电影明星
丁亚平
作品数:181被引量:566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中国电影 电影 电影史 电影发展 电影创作
沈鲁
作品数:163被引量:180H指数:6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电影 电影 国产电影 华语电影 电视剧
周安华
作品数:129被引量:265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电影 艺术 中国电影 电视剧 戏剧
陈旭光
作品数:516被引量:2,822H指数:3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研究主题:电影 中国电影 想象力 电影工业 主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