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84篇“ 循环内皮细胞“的相关文章
血府逐瘀汤在泡沫硬化剂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腔内激光闭合术治疗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循环内皮细胞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影响
2025年
目的:评估血府逐瘀汤在泡沫硬化剂联合大隐静脉(GSV)高位结扎和腔内激光闭合术(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分析循环内皮细胞(CEC)、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我院于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368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根据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184例。对照组接受泡沫硬化剂联合GSV高位结扎及EVLT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CEC、ET-1、NO、血液流变学指标、炎症因子及GSV治疗长度、GSV闭合率、住院时间,以及血清B淋巴细胞瘤-2(Bcl-2)、B淋巴细胞瘤因子相关X蛋白(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基酸蛋白酶-3(Caspase-3)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下肢症状消失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改善,研究组改善更显著(均P <0.05)。研究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研究组Bcl-2、Caspase-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Bax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泡沫硬化剂、GSV高位结扎和EVLT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可加速临床症状缓解,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靳立强郭海涛韩书明赵玲玲蔡俊刚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泡沫硬化剂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腔内激光闭合术下肢静脉曲张
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管生成及循环内皮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
2024年
目的探讨派安普利单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管生成及循环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收集2021年8月至2023年1月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1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57)和观察组(n=64),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化疗(顺铂+紫杉醇),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化疗的基础上加用派安普利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生命质量、免疫功能指标、血管生成因子[内皮抑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循环内皮细胞及不良反应等参数。结果治疗6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客观缓解率[67.19%(43/64)比49.12%(28/57)]、疾病控制率[87.50%(56/64)比70.18%(40/57)]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44;χ^(2)=5.52,P=0.019)。观察组患者生命质量评分[(56.77±6.8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7.73±8.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1,P<0.001);观察组患者T细胞亚群CD3^(+)水平[(63.59±9.00)%比(53.06±8.80)%,t=6.49,P<0.001]、CD4^(+)水平[(46.54±8.20)%比(30.74±7.32)%,t=11.13,P<0.001]和CD4^(+)/CD8^(+)比值(1.90±0.36比1.21±0.28,t=11.66,P<0.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内皮抑素[(48.99±3.43)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31.35±3.8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8,P<0.001),IGF-1[(102.31±20.35)μg/L比(134.98±19.02)μg/L]和VEGF[(31.70±4.32)pg/ml比(58.71±5.99)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3,P<0.001;t=28.14,P<0.001)。观察组患者循环内皮细胞数[(58.77±10.03)个/ml]明显低于对照组[(87.01±8.01)个/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20,P<0.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χ^(2)=0.01,P=0.908)、白细胞减少(χ^(2)=0.64,P=0.424)、血小板减少(χ^(2)=0.28,P=0.597)、贫血(χ^(2)=1.66,P=0.197)、肾毒性(χ^(2)=0.64,P=0.424)、皮疹(χ^(2)=1.33,P=0.249)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
姜溪武永存梁艳楚丽段颖欣王力军霍俊杰
关键词: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循环内皮细胞
抑制细胞迁移诱导蛋白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微循环内皮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抑制细胞迁移诱导蛋白(CEMIP)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心脏微循环内皮细胞(CMEC)铁死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CMEC,并分为正常组和缺氧复氧组(H/R组)。根据是否应用腺病毒下调CEMIP表达,进一步分为转染对照病毒+缺氧复氧组(sh-con+H/R组)和转染CEMIP下调病毒+缺氧复氧组(sh CEMIP+H/R组)。运用RNA测序技术筛选正常组与H/R组差异基因。采用CCK8法和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铁含量测定试剂盒检测铁离子含量,Hoechst 33342/PI双荧光染色检测CMEC的死亡,采用q PCR检测PTGS2 m RNA,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CEMIP和SLC7A11蛋白的水平。结果RNA测序分析显示H/R组中CEMIP升高显著。与正常组比较,H/R组CMEC中CEMIP升高,增殖和迁移能力降低,同时细胞死亡增加,活性铁的含量、PTGS2 m RNA升高、SLC7A11蛋白降低(P<0.05)。此外,sh CEMIP+H/R组CMEC增殖、迁移能力和SLC7A11蛋白水平低于sh-con+H/R组,而活性铁含量、PTGS2水平高于sh-con+H/R组(P<0.05)。结论在缺氧复氧过程中,CEMIP可能靶向调控SLC7A11的表达来缓解CMEC的铁死亡。
刘双刘根陈静张博方
关键词:缺氧复氧
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血乳酸水平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2023年
目的 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与血乳酸、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6月到2020年2月10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度患儿35例,中度患儿36例,重度患儿35例。以本院同期足月健康新生儿35例为对照组,分组后,分析各组间胎龄、体质量等临床资料和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和血乳酸水平,有序多分类逻辑回归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与血乳酸、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的相关性。结果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和健康对照组性别、胎龄、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儿之间的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血乳酸水平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疾病不同严重程度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血乳酸水平有差异(P<0.05);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后,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血乳酸水平与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血乳酸水平预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75、0.992,敏感性分别为0.886、0.971,特异性分别为0.981、0.991,最佳截断点分别为1.400、5.585。结论 血乳酸、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水平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重要影响,可通过监测患儿机体内两种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判断疾病发展状态,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效率。
石磊张丹丹李建业
关键词:血乳酸循环内皮细胞缺氧缺血性脑病
多种细胞因子及循环内皮细胞与脓毒症患儿的关系
目的分析多种细胞因子及循环内皮细胞与脓毒症患儿的关系。方法选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32例健康儿童和32例脓毒症患儿(第1d、3d、5d)血液标本中的白细胞介素IL-6、IL-10、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
谭春秋李雅茹
关键词:循环内皮细胞多种细胞因子脓毒症
磁共振联合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循环内皮细胞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功能的评估价值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研究磁共振联合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循环内皮细胞(CEC)对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及左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保定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选取同时段于我院检查无心血管疾病者为对照组(60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心脏MRI检查。Pearson相关性分析外周血vWF、CEC水平与心肌活性及左心室功能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节段舒张末期容积(rEDV)、节段收缩末期容积(rESV)、首过灌注时间、心肌延迟强化信号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节段射血分数(rEF)、首过灌注最大上升斜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vWF、CEC水平与rEDV、rESV、首过灌注时间、心肌延迟强化信号值呈正相关性,与rEF、首过灌注最大上升斜率呈负相关性(P<0.05,P<0.01)。有存活心肌患者rEDV、rESV、vWF、CEC显著低于无存活心肌患者,rEF显著高于无存活心肌患者(P<0.01)。磁共振、vWF、CEC联合诊断的敏感性为95.0%,磁共振、vWF、CEC单独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5.0%、75.0%、80.0%,联合诊断显著高于单独诊断。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95%CI:0.886~0.951)。结论外周血vWF、CEC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心肌活性及左心室功能具有相关性,联合磁共振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对患者的早期筛查和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孔祥慧田曦嘉马立庆
关键词:冠心病内皮细胞心室功能
原发性高血压儿童降压治疗前后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水平的变化
2022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和内皮细胞(EPC)在血压控制前后的动态变化,以揭示血压动态变化对血管内皮损伤和修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以2019年6月至2020年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且未经治疗的患儿57例(男44例、女13例)为高血压组,年龄(13.3±1.2)岁;同时纳入在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30名(男19名,女11名)作为对照组,年龄(13.0±1.1)岁。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EC和EPC的数量,经过3个月系统化治疗后,再次测定外周血CEC和EPC的数量。结果治疗前,高血压组儿童外周血CEC数量高于对照组[55.0(32.5~104.0)/μL比21.0(14.0~25.3)/μL,Z=-6.199,P<0.001];外周血EPC数量低于对照组[3.0(1.5~4.5)/μL比17.5(13.8~30.0)/μL,Z=-6.859,P<0.001]。与高血压组治疗前相比,高血压组治疗后收缩压水平下降[(123.2±5.2)比(137.7±8.9)mm Hg,t=17.666,P<0.001];舒张压水平下降[(70.5±4.4)比(80.0±6.4)mm Hg,t=14.740,P<0.001];外周血CEC数量减少[29.0(13.0~46.5)/μL比55.0(32.5~104.0)/μL,Z=-6.567,P<0.001];外周血EPC数量增高[9.0(5.0~18.0)/μL比3.0(1.5~4.5)/μL,Z=-6.515,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前,收缩压与外周血CEC呈正相关(r;=0.583,P<0.001),与外周血EPC呈负相关(r;=-0.384,P=0.03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是外周血CEC和EPC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儿存在CEC升高和EPC降低的情况。治疗前外周血CEC和EPC水平与收缩压水平相关,收缩压是外周血CEC和EPC的危险因素。在有效抗高血压治疗后,外周血CEC和EPC有明显改变。
崔雅茜石琳石琳崔小岱
关键词: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循环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降压治疗
当归四逆汤加减对断指再植术后循环内皮细胞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观察当归四逆汤加减对断指再植术后循环内皮细胞(CECs)的影响。方法:将60例接受断指再植术治疗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合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比较2组再植成活率、恢复情况及CECs水平。结果:观察组再植成活率96.67%,高于对照组76.67%(P<0.05);观察组血管危象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40.00%(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降低(P<0.05),舒适度评分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住院时间较短(P<0.05),VAS评分较低(P<0.05),舒适度评分较高(P<0.05)。与同组术后12 h比较,2组术后48 h、72 h、7 d CECs阳性率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术后48 h、72 h、7 d比较,观察组术后同期CECs阳性率均较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社会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情绪功能评分均较高(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加减可提升断指再植术后再植成活率,减少血管危象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提升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当归四逆汤加减可促进微血管内皮修复有关。
黄汇丰许奇科倪约翰施建辉李郦
关键词:断指再植术当归四逆汤循环内皮细胞视觉模拟评分法
心血管病中医辨证与循环内皮细胞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2022年
观察心血管病中医辨证与循环内皮细胞(CEC)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符合本试验要求的心血管病患,利用前期科学的临床诊断和中医辩证分型对病患患病以及中医分型进行分析。选择20例健康的体检者作为参照,利用改良后的Hladovec法分离检测120例参与实验者的循环内皮细胞(CEC)数量。另外,对本实验中的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干预,在对其进行常规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通心络胶囊,治疗周期4周,用法用量 每日3次,每次3粒,于干预前后对患者血CEC数量进行监测。结果 参与实验的患者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四个类型,分别为 气阴两虚,气虚血瘀,气滞痰阻型,阳虚痰瘀互阻型。检测结果显示,与健康人相比,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CEC更高,P0.05。其中,风湿性心脏病患者CEC数量最高。VEC的损伤与患者的心功能密切相关,心功能越差,VEC损伤亦越严重。从中医辩证分型角度,阳虚痰瘀互阻型病患CEC数量最高,与气阴两虚病患比较,P0.05。此外,通心络胶囊可有效降低病患CEC数量。结论 心血管疾病与中医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以阳虚,痰瘀互阻最为明显。此外,心血管病VEC损伤更为严重,中药通心络胶囊可有效发挥保护VEC的功能。
王显成
关键词:心血管病中医辨证循环内皮细胞
半量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循环内皮细胞及安全性的影响
2022年
目的研究半量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血流动力、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AMI患者90例,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尿激酶治疗)、研究组(半量瑞替普酶治疗),每组45例患者。研究组男27例,女18例,年龄(57.12±8.47)岁;对照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56.24±9.31)岁。检测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于干预后0.5 h、1.0 h、1.5 h、2.0 h观察血管再通率,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Perooll法分离计数CEC,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采用t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心房平均压(mean left atrial pressure,mLAP)、肺动脉平均圧(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平均左房室瓣压力差(malignant mitral valve prolapse,mMVP)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过治疗后mLAP、mPAP、mMVP水平均降低(均P<0.05),且以研究组降低更为显著(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ET-1、CEC水平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ET-1、CEC水平均降低(均P<0.05),且以研究组降低更为显著(均P<0.05)。研究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26.67%(12/45)比6.67%(3/45),35.56%(16/45)比13.33%(6/45),60.00%(27/45)比33.33%(15/45),77.78%(35/45)比51.11%(23/45);均P<0.05]。研究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并发症的产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半量瑞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改善AMI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通过抑制CEC表达可改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AMI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白延平郭娅娅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循环内皮细胞安全性

相关作者

方玉强
作品数:263被引量:622H指数:13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内皮祖细胞 肾交感神经 内皮脂肪酶 雌二醇 高血压
邹霞英
作品数:135被引量:612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研究主题:肺心病 肺动脉高压 缺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血流动力学
赵秀华
作品数:28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循环内皮细胞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 热休克蛋白70 疗效观察
张景遥
作品数:33被引量:138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肾综合征出血热 血清降钙素原 降钙素原 循环内皮细胞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
晋军
作品数:323被引量:762H指数:14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患者 内皮祖细胞 内皮细胞 内皮 心肌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