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406篇“ 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文章
- 林火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灌丛湿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 2025年
- 林火是影响多年冻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对火后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火后冻土土壤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以大兴安岭漠河2002年火烧灌丛湿地为研究对象,在未火烧和火烧区分别随机设置5个试验样地采用土钻分别采集土壤深度(h)为0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火烧样地0量分数分别降低54.69%和53.11%,MBN质量分数分别降低38.77%、33.00%。(2)火烧样地0量分数和全氮质量分数分别降低88.51%、48.57%和32.98%;30 cm量分数和pH分别增加213.26%、24.23%、38.36%和3.75%,土壤全碳、全氮和全磷质量分数分别降低44.70%、38.0%和31.03%。(3)在0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FS)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全碳质量分数、土壤密度和林火强度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在30 cm量分数、全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全碳质量分数和土壤含水率是影响MBC和MBN的主要因子。
- 许涛李晓英蔡慧颖韩易伦刘静李景涛陈魁
- 关键词:林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 一种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一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测定装置,包括箱体,和设于所述箱体内的紫外灯和土壤培养瓶旋转装置;土壤培养瓶旋转装置上设有若干土壤培养瓶并控制所述土壤培养瓶以平行于箱体底部的轴为中心旋转。所述紫外灯均匀布置于所述箱体的...
- 任立飞顾雪莹张文浩王天佐任丽昀张文东
- 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凋落物输入的响应被引量:1
- 2024年
- 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是土壤碳循环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碳组分之一。凋落物输入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大量新鲜的碳源,是森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载体。不同类型森林的地表凋落物种类和数量不同,凋落物化学组成不同,可能直接影响土壤MBC含量。因此,评估不同类型森林中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后土壤MBC响应的变化,对于认识森林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国内外已发表的74篇研究论文中630组配对数据,从凋落物类型、森林类型、实验时间等方面揭示凋落物添加和去除对土壤MB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凋落物类型对MBC的影响不同,添加凋落叶使土壤MBC响应增加了14.4%,而去除凋落叶、根及同时去除凋落叶和根使土壤MBC响应分别降低了5.9%、12.1%、13.5%,去除根对土壤MBC的影响是去除凋落叶的2.1倍。不同森林类型显著影响土壤MBC对凋落物输入的响应,添加凋落物使人工林(22.8%)的土壤MBC响应高于天然林(8.9%),阔叶林的土壤MBC响应高于针叶林。凋落物输入后土壤MBC的响应在实验第一年迅速增加(15.8%),但这种响应随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而去除凋落物后,土壤MBC响应随实验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凋落物输入是土壤MBC的重要来源,其中根凋落物的贡献约是凋落叶的2.1倍,且土壤MBC对高质量的凋落物输入更加敏感,这对深入认识森林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樊雪波吴福忠艾灵张玉岳楷吴秋霞朱晶晶倪祥银
-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碳
- 苏州生态景观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 2024年
- 本研究目的是调查苏州市不同生态景观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分析林分差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为城市生态景观林的构建提供微生物方面的基础数据。以苏州市香樟人工林(Cinnamomum camphora plantation)、喜树人工林(Camptotheca acuminata plantation)、水杉人工林(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plantation)、栾树人工林(Koelreuteria paniculata plantation)和池杉人工林(Taxodium distichum var.imbricatum plantation)5种生态景观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各林分的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 5个土壤层次全碳(TC)、全氮(TN)、全磷(TP)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MBC、MBN和MBP)。结果表明:(1)试验地各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分别在447.0~957.1、1.4~56.2和1.2~3.3 mg·kg^(-1)之间,并且在不同景观林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栾树人工林0~100 cm土壤具有较高MBC和MBN的平均含量,香樟人工林土壤则有较高的MBP平均含量。(2)林分类型对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MBC∶MBN、MBC∶MBP、MBN∶MBP)、熵值(qMBC、qMBN和qMBP)以及土壤与微生物之间化学计量不平衡性有显著影响。其中,针叶林一般具有较高的MBC∶MBN、MBC∶MBP和qMBC,而阔叶林总体具有较高的MBN∶MBP、qMBN、qMBP和土壤-微生物之间化学计量不平衡性。(3)试验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主要与土壤容重、全碳、全氮以及全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生态景观林类型显著影响0~10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相较于针叶林,阔叶林一般具有较高的MBN、MBP以及土壤-微生物之间化学计量不平衡性,表明阔叶林微生物生物量更易受土壤氮磷的影响。
- 唐建姚新华王亚军林雪茜谭芊芊邹朋峻袁在翔关庆伟
-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化学计量比生态景观林土壤
- 两种母岩发育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代谢的差异性
- 2024年
- 针对不同母岩发育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代谢特征及驱动因子不明确的科学问题,以石灰岩和碎屑岩两种母岩发育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18O-H2O标记测定微生物生长速率、微生物呼吸速率、微生物生物量碳利用效率(CUE)以及微生物周转时间,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机质矿物保护特性和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组成,明确岩性对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代谢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石灰岩发育土壤的pH和0.05mm~0.002 mm粒径含量高于碎屑岩发育土壤,而有机碳(SOC)、全氮(TN)、可溶性碳(DOC)、C︰P和N︰P却低于碎屑岩发育土壤(P<0.05);石灰岩发育土壤交换性钙镁(Ca+Mg)和游离态铁铝((Fe+Al)d)含量高于碎屑岩发育土壤,但非晶态铁铝((Fe+Al)o)含量则低于碎屑岩发育土壤;石灰岩发育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均显著低于碎屑岩发育土壤(P<0.05);石灰岩发育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高于碎屑岩发育土壤,但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真菌细菌比(F︰B)和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比(G+︰G-)则显著低于碎屑岩发育土壤(P<0.05);石灰岩发育土壤微生物生长速率和周转速率显著高于碎屑岩发育土壤(P<0.05),但微生物呼吸速率和CUE在两种土壤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长速率和微生物周转速率均与土壤pH、(Ca+Mg)︰(Fe+Al)o、(Ca+Mg)︰SOC、(Fe+Al)d︰SOC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DOC、铁铝结合态有机碳、酶活性、MBC︰MBN、F︰B和G+︰G-比呈显著负相关(P<0.05)。此外,土壤CUE与MBC和MBC︰MBN呈显著负相关(P<0.05);微生物呼吸速率仅与酚氧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两种岩石发育的森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代谢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控制,这一研究结果为解释不同母岩发育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差异提供参考。
- 付瑞桐万翔宇杨馨逸李德军李德军段鹏鹏张玉玲
- 关键词:碎屑岩森林土壤磷脂脂肪酸
- 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放牧强度响应的Meta分析
- 2024年
- 家畜放牧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最主要的利用方式,对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青藏高原微生物生物量对放牧强度的综合响应模式仍不清楚。因此,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不同放牧强度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降幅分别为24.5%,16.0%,29.3%和24.7%;且重度放牧降低了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生物量。此外,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在重度放牧强度下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综上,重度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具有显著的负效应,为维持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应保持较低的放牧压力。
- 安海涛孙彩彩董全民杨晓霞张春辉赵新全
- 关键词:青藏高原放牧强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META分析
- 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胞外酶活性分布特征被引量:1
- 2024年
- 土壤微生物释放的胞外酶是决定碳(C)、氮(N)、磷(P)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因素,为了阐明青藏高原典型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沿海拔和土层的分布特征并揭示影响该分布格局的主要养分限制状况,于2021年8月采集了青藏高原廓琼岗日冰川小流域5个海拔梯度(4900 m;5000 m;5100 m;5200 m;5300 m)中4个土壤发生层(A层:腐殖质层、E层:淋溶层、B层:淀积层和C层:母质层)的土壤样品,定量分析了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1)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海拔差异变化规律不同,随着土层加深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随海拔变化越小。同时,各海拔之间微生物生物量均有随土层加深而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2)四种酶活性的海拔间变化规律各异,但整体呈现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的趋势且在表层(A和E层)增长趋势更明显,而且随土层加深显著降低(P<0.05);3)该区域土壤微生物受到碳和磷共同限制,土层越深限制越高,而且海拔越高C限制越强,但P限制降低;4)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在海拔和土层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别造成的。整体而言,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小流域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在海拔和土层之间的分布特征。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冰川小流域土壤养分循环提供了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 敖登贺琬婷冯程龙陈圆佳王宝荣李会军安韶山
- 关键词:青藏高原微生物生物量胞外酶活性
- 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
- 2024年
- 为研究人工刺槐林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特征,以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下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的碳(C)、氮(N)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以及土壤碳、氮和MBC、MBN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表层(0~10 cm)土壤碳、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6.14、0.67 g/kg,碳氮比为9.1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87.59、25.17 mg/kg,碳氮含量比值为11.43;土壤微生物碳墒平均值为4.68%,土壤微生物氮墒平均值为3.8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土壤碳、氮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含水率与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 唐志红范以撒廖永峰文倩
- 关键词:人工刺槐林全氮微生物生物量碳黄土高原
- 亚热带退化红壤区林型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旨在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角度分析不同林型土壤质量状况。【方法】选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和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及马尾松-木荷和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等5种不同林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型土壤溶解性碳氮、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林型对土壤pH、含水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木荷林地土壤全氮和全磷、DOC、DON和NO_(3)^(-)-N的含量显著高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土壤MB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型,MBN显著高于枫香纯林。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枫香纯林和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马尾松、枫香和木荷纯林;马尾松纯林土壤酸性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林分。土壤全碳、全氮与土壤全磷、DOC、DON呈差异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含水量呈差异显著性正相关,与酸性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全磷含量与DOC、DON和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酸性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DOC与DON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酸性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DON和NO_(3)^(-)-N与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酸性蛋白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MBC与MBN呈显著正相关(P<0.01);酸性蛋白酶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在所有生态因子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土壤蔗糖酶和脱氢酶的影响最大。【结论】木荷、枫香纯林以及马尾松-木荷、马尾松-枫香混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要优于马尾松纯林。
- 王芳文艺瑶赵玉枭崔鑫涛段小华鲁顺保张艳杰
- 关键词:退化红壤林型土壤微生物酶活性
-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特征研究
- 2024年
- 探究火烧迹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森林恢复途径选择及恢复成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落叶松母树-白桦林(MB)、林下抚育-白桦林(FB)、无干扰白桦林(BB)3种不同类型的白桦林为研究对象,落叶松人工林(LL)为对照,测定0~5、5~10、10~2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和脲酶(URE)、酸性磷酸酶(ACP)、蔗糖酶(SUC)、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1)土壤MBC、MBN含量变化为239.16~852.09 mg/kg和37.08~114.99 mg/kg,除10~20 cm土层外MBC、MBN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MB、FB、LL、BB。2)MB土壤ACP、CAT和URE活性最高,FB的ACP、SUC、CAT活性均值要高于LL,BB的URE、ACP活性均值低于LL。3)冗余分析表明,0~5 cm土层土壤SOC、SAP、MBN对土壤酶活性的解释率达到了46.8%、24.9%和4.5%,5~10 cm土层土壤NO-3-N、pH、MBC的解释率分别为61.8%、11.4%和4.0%。10~20 cm土层土壤NO-3-N、pH、TN的解释率为53.3%、14.7%和12.4%。研究表明火后保留具有繁殖能力的树木作为母树恢复森林和及时森林抚育管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
- 王春辉满秀玲李海兴
- 关键词:火烧迹地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
相关作者
- 李忠佩

- 作品数:192被引量:4,092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 研究主题:红壤水稻土 水稻土 有机碳 土壤 红壤
- 吴金水

- 作品数:486被引量:5,982H指数:4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研究主题:稻田土壤 土壤有机碳 亚热带 水稻土 狐尾藻
- 杨万勤

- 作品数:356被引量:4,760H指数:37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川西亚高山 凋落物分解 凋落叶 亚高山森林 土壤动物
- 阮宏华

- 作品数:203被引量:2,352H指数:28
-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
- 研究主题:杨树人工林 土壤动物 土壤呼吸 不同海拔 次生栎林
- 徐建民

- 作品数:84被引量:2,304H指数:29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土壤 甲磺隆 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有机矿质复合体 腐殖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