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9篇“ 微量残留白血病“的相关文章
- 梁冰固本澄源法辨治微量残留白血病被引量:6
- 2019年
- 总结梁冰以固本澄源法辨治微量残留白血病经验。梁冰认为微量残留白血病之病机为正虚未复,余毒未清,治当扶正与祛邪并重,临床上构思了固本澄源思路,并以自拟参芪杀白汤为主方辨治本病,以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控制残留、防止白血病复发,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在白血病的维持治疗阶段应用固本澄源法,病证结合,灵活用药,常获佳效。
- 林波代喜平梁冰李达
- 关键词:微量残留白血病名医经验
-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初发和化疗后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的比较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 研究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化疗前后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的改变,为流式细胞术(FCM) 检测B-ALL微量残留白血病(MR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用FCM对比检测226 例B-ALL患者初诊时及化疗后CD45、CD19、CD10、CD20、CD34、CD38、CD13、CD33等抗原表达阳性率及强度的改变. 结果 抗原表达强度改变的发生概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D10、CD34、CD38、CD19、CD20、CD45,CD10明显高于CD38、CD19、CD20和CD45(P〈0.01),CD34明显高于CD19、CD20、CD45(P〈0.01),CD38明显高于CD20、CD45(P〈0.01),CD34、CD45在化疗第33天时表达增强的比例显著高于第15天(P〈0.05).抗原阳性率改变的发生概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D20、CD38、CD34、CD45、CD10、CD19,其中CD20和CD38抗原阳性率改变均显著高于CD34、CD45、CD10和CD19(P〈0.01).CD38在化疗第33天时表型消失的比例显著高于第15天(P〈0.01),CD34在化疗第33天时表型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第15天(P〈0.01),CD10在第15天时表型消失的比例显著低于第33天和第48天(P〈0.05).大部分患者化疗后发生1~4个抗原表达的改变.结论 化疗后B-ALL患者免疫表型表达阳性率及强度改变的概率较高,进行MRD检测时,既应参考患者初诊时免疫表型的特点,又须关注表型的改变.
- 王继英刘燕宋振尚磊陈雪晶周春林汝昆王慧君
- 关键词:免疫表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 单克隆抗体分析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研究进展
- 白血病复发至今仍是急性白血病(AL)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CR)后体内仍残存106~108个白血病细胞,而复发的根源来自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MRLC)的'复燃'.如何敏感特异地检测和清除微量残留白血病细...
- 陈立君王崴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单克隆抗体免疫学
- 文献传递
- 单克隆抗体分析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研究进展
- 白血病复发至今仍是急性白血病(AL)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CR)后体内仍残存106-108个白血病细胞,而复发的根源来自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MRLC)的“复燃”。如何敏感特异地检测和清除微量残留白血病细...
- 陈立君王崴
- 文献传递
- WT1基因表达对儿童微量残留白血病检测的意义被引量:6
- 2002年
- 白晓玲赵洪宁姚慧郑楠许波孙念政姜国胜唐天华
- 关键词:WT1基因儿童微量残留白血病基因表达MRD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以LacZ基因标记的大鼠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分布研究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了解微量残留白血病 (MRL)在体内的分布状态。方法 利用携带外源性标志基因LacZ的白血病细胞株LT12nl建立了BN大鼠MRL模型。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及巢式PCR方法 ,结合X gal染色法、细胞形态学及病理形态学方法检测BN大鼠MRL阶段白血病细胞中的特异性标志基因LacZ。结果 化疗后第 4天肱骨标本中出现阳性条带 ;第 6天股骨出现阳性条带 ;第 9天脾脏出现阳性条带 ,肱骨条带的信号明显较前增强。同期X gal检测脾脏阴性。外周血、肝脏持续阴性。结论 PCR方法可作为实验性MRL分布模式研究的有效手段之一。
- 陈琳军丁训杰许小平杨杰阎影
-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微量残留白血病白血病
- 微量残留白血病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3
- 1998年
- 微量残留白血病检测方法研究进展陈琳军丁训杰作者单位: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学研究室(上海200040)微量残留白血病(minimalresidualleukemia,MRL)是导致白血病复发,影响白血病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兹将近年来重要检测...
- 陈琳军丁训杰
- 关键词:微量残留白血病复发白血病
- 肿瘤特异基因跟踪检测小儿微量残留白血病的研究
- 1998年
- 应用 PCR 技术,以 SIL-TAL-1、HRX 基因相合的,和 bcr/ab1以及 PML-RAR_α4种融合基因作为肿瘤特异标志,对7例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和16例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cytic leukemia,APL)在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后的微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作系统的跟踪检测。结果所有的小儿 ALL 和 APL 在 CR 后均存在MRD,MRD 持续检测阴性,提示可能临床治愈,若 MRD 持续阳性或由阴转阳则提示将发生骨髓复发。检测的灵敏度是10^(-4)~10^(-6)。白血病 MRD 的跟踪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顾龙君马志贵薛惠良况少青董硕陈竺叶裕春蒋慧
- 关键词:白血病ALL微量残留病PCR
- 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动态检测儿童微量残留白血病的研究
- 1997年
- 为探讨T细胞受体(TCR)Vδ2-Dδ3基因重排检测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分型诊断及微量残留病(MRD)动态监测的意义,采用筑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技术,对40例ALL患儿进行了TCRVδ2-Dδ3基因重排的检测,并对其中30例在其完全缓解(CR)后进行了MRD的动态监测。结果,40例ALL中30例(75%),25例B-ALL中20例(80%),4例T-ALL中1例检出了克隆特异性TCRVδ2-Dδ3基因重排。27例初次TCRVδ2-Dδ3基因重排检测阳性者中,5例CR后MRD转阴,其中4例已终止化疗,观察至今已无病存活85~199个月;8例MRD转为弱阳性,其中3例曾骨髓复发,经治疗再次CR,已存活41~187个月,仍在继续化疗和监测中;13例MRD持续阳性和1例MRD由阴转阳者中7例(50%)发生了骨髓复发并5例死亡。研究表明,ALL患儿CR达3年以上,MRD持续转阴者预后良好,并可以此作为终止化疗的可靠指标。若MRD持续阳性或由阴转阳性时,提示有骨髓复发的可能性,应给予有效化疗。应用Nested-PCR动态监测ALL的MRD,对预测复发、判断预后及指导化疗等有重要临床意义?
- 卢洁谷仁凯雷炜佟琳如董增义周容
-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性聚合酶链反应
- PCR方法检测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
- 1997年
- 以N-ras癌基因突变作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分子标志,用PCR技术研究该病的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MRLC).12例缓解期患者中检测到4例有N-ras癌基因突变,对10例患者作动态观察发现2例突变一直存在,2例在病程中发生突变。因此,N-ras癌基因突变可用于检测MRLC.
- 郭俊明
- 关键词:白血病髓细胞性PCR
相关作者
- 顾龙君

- 作品数:368被引量:1,785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研究主题:儿童 白血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
- 蒋慧

- 作品数:198被引量:536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研究主题:儿童 白血病 儿童急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 陈竺

- 作品数:356被引量:1,919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 维甲酸 染色体易位
- 况少青

- 作品数:35被引量:22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白血病 儿童 肥胖病 载脂蛋白 基因重排
- 叶裕春

- 作品数:39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
- 研究主题:白血病 新生儿 巯基嘌呤甲基转移酶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红细胞生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