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3篇“ 德国浪漫主义“的相关文章
从康德的浪漫主义到早期浪漫派的康德主义——再思康德与德国浪漫主义的内在联系
2024年
在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叙事中,对德国浪漫主义的定位总是显得比较尴尬。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哲学史家们不太乐意把德国浪漫主义者视为真正的哲学家。就纯粹浪漫主义的作品而言,似乎它们根本不是哲学,它们的创作者应该是诗人,而不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应该是运用概念进行思维和推理的思想体系。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浪漫主义者恰恰是在一个完全不受概念的表达形式支配的领域里,在情感、心绪、想象的范围内纵横驰骋。
罗久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历史叙事哲学史家浪漫派康德主义
启蒙时代的幽灵:德国浪漫主义思想的诠释史
2024年
德国浪漫主义所表现出来的诸多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针锋相对的特征,使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作为时代潮流的反动而被贴上了非理性主义、保守主义和蒙昧主义的标签。尤其是从19世纪中后期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泛政治化和民族认同的大背景下,作为在德国历史和文化中孕育出来的第一个本土化的、最具德意志特色的思想文化运动,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不可避免地与时代精神和政治局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强烈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以及古典与浪漫、启蒙与反启蒙的二元对立使得深入德国浪漫主义内在学理的研究难以展开,它要么被刻意贬低,要么被无限美化;要么被认为是完全非政治的,要么被认为是政治上极为反动的。因此,超越启蒙的意识形态和现代性话语,通过对德国浪漫主义的诠释史进行批判性的考察,对于深入德国浪漫主义独特的问题意识和思想语境,揭示德国浪漫主义的合理性与现实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罗久姜维端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启蒙运动泛政治化
从康德的浪漫主义到早期浪漫派的康德主义——再思康德与德国浪漫主义的内在联系被引量:2
2024年
拘泥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教条化理解,许多哲学史家常常倾向于切断德国浪漫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联系,将其视为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对立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甚至不承认德国浪漫主义的哲学价值。然而,像诺瓦利斯这样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和其他大多数德国古典哲学家一样共享了康德批判哲学的问题意识。康德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启蒙理性的捍卫者,又是启蒙理性深刻的批判者,他试图通过对理性自身的批判限制知识的范围,防止无节制的理性反思对一切无条件者和不朽价值的虚无化;同时又从理性的实践应用出发,证明了一个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的道德世界的现实性。康德对自然的理性化和祛魅过程的限制及其对自然的合道德性的证成,构成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先声。而早期浪漫主义者正是受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启发,进一步证明了存在之于意识的优先性,并用诗意原则取代了康德的实践原则,揭示了无条件者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罗久
关键词:浪漫主义诺瓦利斯诗意
“移情论”视角下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中的“自我”表现
2024年
受泛神论思想和人与自然统一思想观念的影响,“移情论”产生并发展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浪漫主义运动,并形成以“自我观”和“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学理论。象征是移情发展的起点,“以物类人”是移情发生的关键,而风景画既是自然的投射,又是创作者自我的投射。依据移情论中的“自我观”,再结合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弗里德里希和朗格作品中象征“自我”的自然之物,对画家们的“自我”精神寓意进行分析,以此尝试论证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中关于“自我”的表现。
冯利源高精苑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风景画自我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对德国浪漫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2024年
马克思成长于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盛行的时期,所以离开德国浪漫主义思想,我们很难理解真正的马克思。《博士论文》作为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其同样受到了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一方面,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继承了德国浪漫派的反讽思想,试图通过主体的力量改变世界,这种主体的力量在《? 博士论文》?中又体现为“自我意识”,为感性的个体获得感性的自由,以及为其主体性的确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并未止步于此,他也超越了德国浪漫主义思想。马克思看到了伊壁鸠鲁抽象的自由,以及德国浪漫主义从个体内心出发从而撬动现实是无法带来现实的改变的。因此,马克思从反讽转向实践,并且认为只有当哲学真正与社会紧密结合,即世界的哲学化就是哲学的世界化,才能带来现实的改变。因此,文章从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去试图接近马克思早期的思想世界,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因素。
祝遵清
关键词:《博士论文》德国浪漫主义
德国浪漫主义学派语言与翻译观及其历史发展研讨
2024年
德国浪漫主义学派最早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启蒙运动理性至上的观念截然不同,德国浪漫主义学派特别重视语言的情感表达、想象力,认为语言作为情感表达、展现想象力的媒介,理应是灵活的、生动的,而这一语言观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很多德国浪漫主义学派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通过对目标语的巧妙应用,深度还原作品本身的主旨思想、深层内涵、文化韵味,确保目标语读者可以轻松读懂,并理解透彻,进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祁心
定位本雅明在批判理论内在批判思想史的贡献——兼评《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概念》
2024年
内在批判是批判理论的核心方法论。本雅明从德国浪漫主义(耶拿)的艺术批判概念中发展出自己的批判方法,并将其命名为内在批判。本雅明早年的内在批判与作为批判理论核心方法论的内在批判在缘起、致思路径、批判范式及最终旨趣上具有亲缘性,上述论证可确定本雅明的内在批判在整个批判理论内在批判发展史的位置。尽管由于各种因素本雅明博士论文的关注度低于他之后创作的作品,但实际上作为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在批判一直贯穿于本雅明的其他著作中。
廖优
关键词:本雅明
德国浪漫主义女性诗学构想
2022年
德国浪漫派将女性精神融入浪漫主义诗学,围绕女性展开富有浪漫想象的审美颂扬与哲学省思,奉女性为诗学理想的化身,宣称浪漫主义“进步的全面诗学”是一种“女性艺术形式”。浪漫派女作家以“接触的语言”“幻想的真实性”等“反模式”的美学原则,诠释和演绎了浪漫主义诗化人生的理念,生成颇具女性先锋实验和解放特质的浪漫主义女性诗学观。这既是对庸常现世的美学超越,亦是对社会禁锢的抵制与抽离,具有现实与空想的双重意义,在德国女性解放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当代女性主义理论提供了诸多可供反思和借鉴的思想资源。
张帆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女性诗学浪漫化
德国浪漫主义学派语言与翻译观及其历史发展的再思考
2022年
德国浪漫主义学派的语言和翻译思想对西方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宝贵的翻译思想史遗产。文章从翻译思想史发展的视角对德国浪漫主义学派的语言与翻译观及其历史延续进行了综述和评析,并探讨了其语言和翻译思想史意义,希望能为当前的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思考和借鉴。
孙黎
以勃拉姆斯《f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为例论德国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创作与演奏特征
德国的古典音乐在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作为浪漫主义时期德国的重要作曲家,他的创作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美学特征,本文通过对勃拉姆斯...
刘闻斌
关键词:钢琴作品美学特征演奏特征浪漫主义时期

相关作者

卢文婷
作品数:7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研究主题:德国浪漫主义 五四文学 民族主义 民族传统 波德莱尔
黄学胜
作品数:60被引量:75H指数:5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研究主题:启蒙 黑格尔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 青年马克思
张彦
作品数:22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宝鸡文理学院
研究主题:伊斯兰教 伊斯兰 先秦儒家 冷战 旅游管理
尚晓进
作品数:35被引量:132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霍桑 虚构 冯内古特 库尔特·冯内古特 《福谷传奇》
聂普荣
作品数:43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安音乐学院
研究主题:舒伯特 歌曲 艺术歌曲 音乐风格 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