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51篇“ 心肌微循环“的相关文章
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微循环“三部曲”防治策略构建
2025年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临床急症,其核心病理变化为不稳定斑块破裂或糜烂,导致急性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血管闭塞。这种闭塞引发的心肌缺血及随后的坏死不仅严重影响心脏泵血功能,而且对心肌微循环系统——由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构成的复杂网络造成深远影响。心肌微循环障碍的主要机制包括血管阻塞、缺血性损伤和再灌注损伤,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加剧了心肌损伤。作者团队在深入分析AMI的病理生理机制后,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中医“气虚痰瘀”学说的心肌微循环防治策略。该策略采用中西医结合“三部曲”方法,针对AMI的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和稳定期,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急性期重点在于迅速祛邪和扶正,以控制病情发展;缓解期则在延长祛邪同时扶助正气,促进五脏功能恢复;稳定期则以扶正为主,调整阴阳平衡,提高生活质量,并恢复心功能。前期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三部曲”策略能显著改善AMI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预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研究还探讨了AMI的中医理论基础,以及气、血、痰、瘀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通过这一理论指导,研究不仅为AMI心肌微循环障碍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也为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临床证据。
刘凌云何贵新秦伟彬宋惠张利文唐伟智杨斐斐朱子一欧阳彬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微循环气虚痰瘀中西医结合
三七丹参合剂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
2025年
目的 探讨三七丹参合剂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行PCI的冠心病患者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5例。PCI术后3d,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三七丹参合剂,共治疗8周。治疗8周后,检测两组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参数和左心室心肌微循环灌注参数。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收缩率、每搏输出量、主动脉瓣口血流速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心肌峰值声学强度、曲线上升平台期的最大斜率、心肌最大血流量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三七丹参合剂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茹翱范晓华傅爱蓉孙兵张莎莎
关键词:丹参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微循环灌注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微循环障碍诊疗进展
2024年
对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常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式,但是少数病患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容易出现心肌水平血流灌注不足的情况,临床将其视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现阶段,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心肌微循环障碍引起研究学者高度关注,但是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文章将以综述分析的方式,探索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微循环障碍的评价方法、预防方法、治疗方法,希望为业内研究学者提供重要指导依据。
翟镜晖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微循环障碍
超声造影、ALB、Lp(a)评估AMI心肌微循环的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心肌超声造影联合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治疗后心肌微循环功能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6例AMI患者,根据治疗后心肌微循环功能分为功能正常组56例、功能障碍组40例,比较两组院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cardiovascular adverse events,MACE)、治疗48h后心肌超声造影参数平台期峰值强度(A值)、泡再灌注上升速率(β值)、心肌血流量(A值×β值)、血清ALB、Lp(a)水平差异,明确心肌超声造影、ALB、Lp(a)评估AMI患者治疗后心肌微循环功能的价值。结果功能障碍组心肌超声造影参数A值、β值、A值×β值、血清ALB水平功能正常组,Lp(a)高于功能正常组(P<0.05)。A值、β值、A值×β值、ALB与心功能正相关,Lp(a)与心功能呈负相关(P<0.05)。超声造影联合ALB、Lp(a)评估AMI患者治疗后心肌微循环状态的效能更优(P<0.05)。功能障碍组MACE发生率高于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心肌超声造影可早期评价AMI患者治疗后心肌微循环功能,如与血清ALB、Lp(a)联合可提高诊断效能。
姚晓菲卢凯姬亚敏陆敏姣
关键词:心肌超声造影白蛋白脂蛋白A
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微循环障碍的中药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微循环障碍的中药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药技术领域。由以下原料按重量份制备而成:桂枝15‑25份、栝蒌皮5‑15份、薤白15‑25份、法半夏10‑20份、桃仁5‑15份、砂仁5‑15份...
何贵新秦伟彬莫霄云林琳玉黎燕
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心肌微循环、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于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AMI手术治疗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63)和对照组(n=57)。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脏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6MWT)、生理健康总评分(PCS)、心理健康总评分(MCS)及心脏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85.71%vs.70.1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肌微循环灌注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升高水平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6MW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升高水平较于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CS、PCS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升高水平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期间的心脏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心绞痛、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AMI患者PCI术后,心脏康复治疗具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微循环、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水平。
谷世奎朱丹丹刘虹秀魏雪梅王献忠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微循环心脏康复生活质量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微循环特征及对左心室重塑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2024年
目的:探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微循环特征及对左心室重塑的预测价值。方法:将2020年8月—2023年8月于郑州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收治的165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增加率(Δ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ΔLVEDVI)将患者分为左心室重塑组(ΔLVEDVI>20%,74例)和无左心室重塑组(ΔLVEDVI≤20%,91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微循环特征对左心室重塑的预测价值。通过逐步回归法筛选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塑的影响因素。建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塑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冠脉介入时间、心梗面积、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VEGF-A)、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ory resistance,IMR)、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均为影响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校准曲线结果均显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准确性。结论: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微循环特征对左心室重塑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高源孙佳郑苗吴彦冰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肌微循环左心室重塑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TSP-1、Cat S、Visfatin与PCI术后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组织蛋白酶s(Cat S)、内脂素(Visfatin)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关系及其在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该院进行PCI治疗的AMI患者90例,按照心肌微循环状态分为微循环障碍组(62例)和正常组(28例),按照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50例)和预后不良组(40例)。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TSP-1、Cat S、Visfatin的预测价值。结果微循环障碍组血清TSP-1、Cat S、Visfatin水平高于正常组,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SP-1、Cat S、Visfatin水平升高是AMI行PCI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TSP-1、Cat S、Visfatin水平联合预测AMI行PCI术后患者预后状况的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Z联合-TSP-1=2.245,P=0.025;Z_(联合-Cat) S=2.101,P=0.036;Z_(联合-Visfatin)=2.252,P=0.024)。结论AMI行PCI术后心肌微循环障碍患者血清TSP-1、Cat S、Visfatin水平显著上升,且三者联合预测AMI患者PCI术后预后的效能较高。
宋宝珠张迪华常小铁齐娜娜张超红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血小板反应蛋白-1组织蛋白酶S心肌微循环障碍
尼可地尔联合rhBNP对高血栓负荷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细胞凋亡因子及心肌微循环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尼可地尔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高血栓负荷前壁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细胞凋亡因子及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将2022年3月—2023年12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00例高血栓负荷前壁心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的50例患者采用尼可地尔进行治疗,观察组的50例患者则采用尼可地尔联合rhBNP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前后的TIMI血流分级、细胞凋亡因子[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sFasL)、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及半胱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及心肌微循环指标(心肌声学造影参数A、β及A·β)。结果:观察组治疗后7 d及30 d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TIMI血流分级、细胞凋亡因子及心肌微循环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IMI血流分级显著优于对照组,细胞凋亡因子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心肌微循环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治疗后的细胞凋亡因子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心肌微循环指标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尼可地尔联合rhBNP在高血栓负荷前壁心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且可有效控制细胞凋亡因子的表达及改善心肌微循环的状态。
雷剑张晋许浩军
关键词:尼可地尔细胞凋亡因子心肌微循环
超声心肌灌注成像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微循环损伤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超声心肌灌注成像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对老年心肌梗死(MI)患者心肌微循环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例MI患者为研究组,另选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MI患者均展开冠脉造影,并针对全部参与对象开展心肌声学造影(MCE)及2D-STI检查。通过对比两组MCE定量分析与2D-STI分析,更精确识别心肌微循环损伤临床表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曲线上升斜率和峰值强度显著减弱,而研究组β和A×β的×β也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心脏内壁、心脏外壁的心内膜纵张力(LSendo)和整个心脏纵向应变(LSgloba)明显减少(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研究组β、A×β、LSendo、心外膜心肌纵张力(LSepi)曲线下面积(AUC)为0.584、0.637、0.529、0.639,灵敏度为0.683、0.592、0.738、0.592,特异性为0.849、0.892、0.592、0.684,而综合确诊AUC为0.738,敏感性与特异度为0.739、0.849。结论经MCE和2D-STI检查的综合评估,能更准确识别MI患者心肌微循环受损情况。
曾炜王晓茹李丹王春娇杜淑桦
关键词: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心肌梗死

相关作者

沈学东
作品数:334被引量:720H指数:1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研究主题:超声心动图 心肌 三维重建 体元模型 超声显像
何贵新
作品数:132被引量:576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芪参益气滴丸 中医药 安心颗粒
卜军
作品数:284被引量:872H指数:15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研究主题:心肌 心脏磁共振 核受体 卡维地洛 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
修春红
作品数:75被引量:275H指数:9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心区交感神经阻滞 扩张型心肌病 心室功能 充血性 心力衰竭
刘伊丽
作品数:471被引量:1,755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研究主题:冠心病 心肌声学造影 超声心动图 造影剂 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