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450篇“ 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文章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急诊护理
- 2025年
- 探讨急诊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10月来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利用电脑RAND函数随机分成2组,将2019年9月~2020年9月间抽取35例患者作为以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将2020年10月~2021年10月间抽取3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取急诊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抢救效率、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SAQ)。结果 研究组抢救效率项目中,进入抢救室时间、静脉开放时间、实施溶栓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效果项目中,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运重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AQ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诊护理可快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状况,提高急诊效率和护理效果。
- 唐姣媛
- 关键词:急诊护理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抢救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ICU的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 2025年
-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ICU护理干预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到2023年10月期间在ICU治疗的64例AMI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对照组接受标准的ICU护理,观察组予以综合护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理指标、心理状态改善更显著,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住院时间更短(P<0.05)。结论 AMI患者在ICU中接受综合护理可显著改善预后,并缩短住院时间。
- 武香翠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ICU护理干预生理指标并发症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及效果分析
- 2025年
-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疗效。方法 本次调研全部参与研究的病例共计52例,患者均在入院时进行临床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先通过计算机软件实施分组,A组主要实施常规操作,B组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手段,对患者干预后的临床指标实施综合分析,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对比小组护理满意度,对出现不良反应例数做统计,对患者生命指标情况调研。结果 主要对患者临床指标调查,综合分析患者的生命指标情况,经过护理后逐渐恢复稳定,显示B组表现比A组佳;观察各小组患者生活质量,经多维度评估A组部分患者指标情况不理想;对护理满意度调查,其中B组满意例数高于A组;对出现不良反应例数统计评估,显示A组出现例数多于B组(P<0.05)。此次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综合评估,显示通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更好地帮助患者改善各生命指标情况,促使患者症状得到迅速的控制,更在提升患者生活品质方面有积极作用。
- 李艳秀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路径
- 不同年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心脏超声临床诊断价值
- 2025年
- 探究选择应用心脏超声检查方法对不同年龄老年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截取时间段为2019年07月至2023年06月,抽取该时期在昆山市锦溪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160例,依据不同年龄而将其分组三个组别,即A组(60-69岁,54例)、B组(70-79岁,53例)、C组(80-90岁,53例)。对三组均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对比分析左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峰值速度比值(E/A);对比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以及狭窄程度;对比分析心脏合并症发生率;结果:左心房内径≥39mm、右心室内径≥39mm、LVEF<50%、E/A<1三组进行比较,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并且A组低于B组、C组,差异明显(P<0.05)。三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无明显差异(P>0.05);狭窄程度≥70%三组进行比较,患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并且A组低于B组、C组,差异明显(P<0.05)。三组比较心脏合并症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并且A组低于B组、C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对老年心肌梗死疾病患者进行诊断时,采用经心脏超声检查方法,可以看出心脏解剖结构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明显改变,冠状动脉越发狭窄,有着较高心脏合并症发生率。
- 刘琳
- 关键词:不同年龄老年心肌梗死心脏超声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与康复效果研究
- 2025年
- 此次对早期护理干预的临床研究,评估其在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效果。方法 研究病例78例,病症为心肌梗死,分组随机方法,组别为A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B组执行早期护理干预。观察本次小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情况,包括患者的负性心理改善程度,6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果,疼痛具体状况,心功能恢复程度,患者自我效能感与自护能力有无提升,综合对比以明确有效的护理方案。结果 经过护理干预,B组在所有主要观察指标上均优于A组。心理状态方面,B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显著缓解,恢复更为迅速。6MWT的步行距离较A组大幅提升,患者的活动能力显著增强;NRS评分也较A组有所降低,表明疼痛缓解效果显著。在心功能恢复方面,B组患者的心脏功能指标显示出更为积极的改善,尤其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方面,B组优于A组。此外,B组在自我效能感和自护能力评分上也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提升(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干预能够帮助患者更快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此类护理模式不单单是一种技术层面的干预,更是对患者整体康复理念的体现,尤其是在病后恢复的关键期。早期护理干预有突出的优势,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 宋朝君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护理干预康复效果
-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观察
- 2025年
- 探讨针对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重视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方案的运用获取的价值。方法 对80例按急性心肌梗死予以诊断的患者抽取,以我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为收治时段,随机做有效分组操作,各计入40例,对照组做常规干预,观察组开展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干预。结果 观察组所涉病例有更短的急诊救治时间数据(P<0.05)。观察组负性情绪分值数据居于更低(P<0.05)。观察组经评测有更高的急诊抢救成功率,更低的梗死复发率(P<0.05)。结论 针对按急性心肌梗死予以诊断的病例,重视对急诊护理流程工作的实施,可使急诊救治时间明显得以缩短,并使负性情绪有效降低,使抢救成功率得以增强,防范梗死复发率。
- 高然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 “互联网+”康复运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延续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 2025年
- 分析“互联网+”康复运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2021年8月~2023年9月)当中随机选取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的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例数均为35例,前组进行常规护理,后组选择“互联网+”康复运动的延续护理,随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6min步行试验、康复知识掌握情况、CPSS评分和PCL-C评分以及自我护理。结果 观察组LVEDD和LVESD比对照组低,LVEF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6min步行试验相比对照组更远,康复训练知识、康复训练依从性、术后注意事项、药物知识、饮食知识比对照组高,P<0.05;CPSS和PCL-C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和健康知识水平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互联网+”康复运动的延续护理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患者中可看出,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恢复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和推广。
- 刘惜兰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延续护理康复运动
- 丹参注射液辅治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 2025年
-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替格瑞洛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肌损伤指标[肌红蛋白(MB)、超敏肌钙蛋白(hs-c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血指数(CI)、心输出量(CO)]、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丙二醛(MDA)]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MB、hs-cTn、CK-MB水平均较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CO、CI均较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SOD水平较高,NO、iNOS、MDA水平较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患者心肌损伤,改善其心功能,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 段艳娜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丹参注射液心功能氧化应激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并发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力衰竭(HF)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行PCI的AMI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HF发生情况,另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探究此类患者术后发生HF的影响因素。结果:98例行PCI术的AMI患者中,发生HF的共有14例(14.2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史、是否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NF-α水平、Hcy水平与AMI患者PCI后并发HF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881、9.638、5.347、6.822;t=22.024、22.88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糖尿病史、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0~1级、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为AMI患者PCI后并发HF的独立危险因素(OR=5.278、6.954、4.500、4.741、7.025、7.635,P<0.05)。结论:年龄>60岁、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有糖尿病史、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0-1级、TNF-α水平高、Hcy水平高为AMI患者PCI后并发HF的独立危险因素。
- 逯平马莉红王玲玲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力衰竭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右胸及后壁心电图变化分析
- 2025年
-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右胸及后壁心电图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组)及20名常规体检者(健康组)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梗死组吸烟高于健康组(P<0.05),且心率、平均动脉压指标低于健康组(P<0.05);2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是否饮酒、合并症、脑血管病史、扩张型心肌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QV7>0.03s、QV8>0.04s、V7Q波与R波的比值(Q/R)>1/3、V8Q/R>1/2、右心室(RV)2=0.04s、ST段弓背或凹面向上或水平下移≥0.05mV、TV_(1)>0.4mV比例高于健康组(P<0.05);2组QV9>0.04s、V9Q/R>1、ST段抬高≥0.1 mV、RV1=0.04s、V1R/S>1、V2R/S>1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吸烟、QV7>0.03 s、QV8>0.04s、V7Q/R>1/3、V8Q/R>1/2、RV_(2)=0.04s、ST段弓背或凹面向上或水平下移≥0.05mV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右胸及后壁心电图上的特征变化包括Q波增宽、QRS波形态异常、ST段异常和T波异常等,这些变化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评估指标。进一步研究这些心电图特征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 邓娜蒋书艳谢娜
-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电描记术右胸
相关作者
- 胡大一

- 作品数:3,559被引量:29,412H指数:6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 韩雅玲

- 作品数:2,576被引量:6,859H指数:33
- 供职机构:沈阳军区总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介入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疾病 射频导管消融
- 傅向华

- 作品数:403被引量:2,345H指数:21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急性心肌梗死 山莨菪碱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 杨跃进

- 作品数:985被引量:16,502H指数:43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疾病
- 华琦

- 作品数:714被引量:5,637H指数:3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 研究主题: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 心肌梗死 高血压患者 超声心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