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14篇“ 急性脊髓损伤“的相关文章
- 二甲双胍在制备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继发性肺损伤的药物中的用途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急性脊髓损伤继发性肺损伤的治疗药物,该药物含有二甲双胍。本发明还提供了二甲双胍在制备急性脊髓损伤继发性肺损伤的治疗药物中的作用。本发明公开了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存在继发性的肺损伤,肺组织较正常肺组织自噬...
- 张彦婷南国新
- 2024国际脊柱研究学会/Praxis脊髓研究所急性脊髓损伤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 2025年
- 急性脊髓损伤(acute spinal cord injury,ASCI)是一种由于外伤导致受伤部位以下运动感觉功能丧失的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可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神经病变。这类损伤往往神经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恢复是最困难的。首先,神经再生是困扰的重要因素,神经细胞修复瘢痕化影响了神经修复、再生和传导功能,这也是临床的一大难题[1]。
- 陈漳鑫余铃郭卫春
-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临床实践指南
- 急性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血清标志物与AISA分级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24年
- 背景:目前临床针对急性脊髓损伤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亟需一种快速、精准的评估手段。目的:分析急性脊髓损伤患者血清内相关氧化应激、神经损伤指标表达量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濮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患者65例,其中急性脊髓损伤患者32例(试验组),单纯脊柱骨折患者33例(对照组),入院8 h内,评估患者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残损分级及神经功能评分,采集静脉血样本来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一氧化氮、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水平,分析上述血清指标与ASIA残损分级、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水平降低(P <0.001),丙二醛、一氧化氮、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升高(P <0.01);(2)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试验组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水平与AISA残损分级呈正相关(r=0.862 4,0.849 3,P <0.01),丙二醛、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AISA残损分级呈负相关(r=-0.866 1,-0.638 1,-0.746 6,P <0.001),一氧化氮与AISA残损分级无明显相关性(r=-0.177 5,P> 0.05);试验组患者血清中谷胱甘肽水平与AISA感觉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569 9,P <0.001),丙二醛、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AISA感觉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574 1,-0.376 2,-0.708 6,P <0.05),超氧化物歧化酶、一氧化氮水平与AISA感觉功能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230 8,-0.099 2,P> 0.05);试验组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水平与ASIA运动功能评分呈正相关(r=0.380,0.524 7,P <0.05),丙二醛、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与ASIA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577 9,-0.452 2,-0.662 8,P <0.05),�
- 王月光穆晓红蒋昇源邓博文康喜梅苏建光
-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标志物氧化应激神经损伤
- 卡介苗通过抑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中炎症级联反应保护脊髓的机制
- 2024年
- 目的探究卡介苗(BCG)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72只,体重250~300 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各24只。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模型组和BCG治疗组均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大鼠模型。BCG治疗组分别予模型建立后30 min、24 h、48 h大鼠腹腔注射BCG(105CFU),另外两组大鼠腹腔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造模成功后应用BBB评分法对各组大鼠的后肢功能进行评分。14 d后处死大鼠,提取血清及脊髓组织标本,用HE染色观察病变组织浸润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变化;用ELISA法检测脊髓匀浆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后肢功能明显下降,而BCG治疗组较模型组有所改善;HE染色可见BCG治疗组炎症细胞较模型组减少、空洞较模型组减小。模型组中TNF-α、IL-1β及IL-6含量高于卡介苗治疗组(P<0.05),TGF-β和IL-10含量低于BCG治疗组(P<0.05)。结论BCG具有免疫调节及抗炎作用,进而抑制SCI后的免疫炎症反应,从而发挥脊髓保护作用。
- 蒲兴魏欧阳北平陆庭盛姚书眈崔松罗春山
- 关键词:脊髓损伤卡介苗炎症介导素类
- 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外周血miR-124-3p、miR-145-5p水平及意义
- 2024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损伤(SCI)患者外周血微小RNA-124-3p(miR-124-3p)和微小RNA-145-5p(miR-145-5p)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112例急性SCI患者作为SCI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02例体检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学会评分(ASIA)分级,将SCI患者分为脊髓不完全损伤组(78例)和脊髓完全损伤组(34例),根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miR-124-3p和miR-145-5p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24-3p、miR-145-5p水平对S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CI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CI组miR-124-3p水平降低、miR-145-5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脊髓不完全损伤组相比,脊髓完全损伤组miR-124-3p水平降低,miR-145-5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miR-124-3p水平降低、miR-145-5p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4-3p、miR-145-5p联合检测预测SC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优于miR-124-3p、miR-145-5p单项预测的AUC(Z=2.143,P=0.032;Z=2.952,P=0.003)。miR-145-5p水平升高是SCI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iR-124-3p水平升高是SCI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SCI患者外周血miR-124-3p水平降低、miR-145-5p水平升高,其变化与脊髓损伤程度有关,且对患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王瑞波李燕平段登科王自涛
-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
- 葛根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葛根素改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功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葛根素组、PRDM5过表达及葛根素+PRDM5过表达组,每组10只,采用Allen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大鼠模型。采用运动功能评分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肉眼及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和病理变化;TUNEL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元核抗原(NeuN)、脑源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突触素1(synapsin I)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脊髓组织PRDM5、Wnt1、β-catenin、GSK-3β、p-GSK-3β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升高,脊髓损伤段淤血面积及结构破坏明显减轻,炎症浸润现象减轻,出现一定量髓鞘再生。大鼠脊髓组织神经元凋亡明显减少,NeuN、BDNF、synapsin I表达明显增加,PRDM5、GSK-3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Wnt1、p-GSK-3β、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且葛根素能够部分逆转PRDM5的作用。结论葛根素可能通过抑制PRDM5表达,进而激活Wnt/β-catenin通路改善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元功能。
- 李洋张仁州郭聆丽韩露
- 关键词:脊髓损伤葛根素神经元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铜死亡及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ASCI)铜死亡及感觉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只212~236 g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ham组(行椎板切除)、ASCI组(ASCI建模)和EPO组(行ASCI建模后每日腹腔注射EPO 5000 U/kg,7 d),每组12只。术后进行运动及感觉功能(Reuter)评分、BBB评分及脊髓含水率测量,采用等离子质谱仪检测Cu^(2+)含量,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铜死亡蛋白铁氧还原蛋白1(FDX1)及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DLAT)的表达水平,比较3组大鼠感觉运动功能、脊髓水肿情况等。结果与Sham组比较,ASCI组和EPO组BBB评分减少(P<0.05),Reuter评分、脊髓含水率、Cu^(2+)含量、FDX1及DLAT表达均增多(P<0.05);与ASCI组比较,EPO组大鼠BBB评分增多(P<0.05),Reuter评分、脊髓含水率、Cu^(2+)含量、FDX1及DLAT表达均减少(P<0.05)。结论EPO可抑制ASCI大鼠铜死亡、减轻脊髓水肿,改善其感觉运动功能。
- 崔新会陈新锋邹鹏文启李鹏汪贺轩张鑫鑫
- 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急性脊髓损伤感觉运动功能
- 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在制备具有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作用药物中的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在制备具有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作用药物中的应用,涉及医药技术领域。甘西鼠尾草总酚酸提取物中含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两者质量比为8∶1),能够显著增加急性脊髓损伤大鼠BBB评分、斜板实...
- 杨阳 郭瑛 张影童迅周忠海洪倩朱斌 王路路 冯晖
- 利拉鲁肽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保护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分子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5只作为假手术组(仅接受T9~T10椎板切除术),其余45只大鼠采用改进Allens技术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利拉鲁肽组和利拉鲁肽+XAV939组,各15只。在脊髓损伤后的14 d内,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皮下注射50 mg/kg生理盐水,利拉鲁肽组大鼠每天皮下注射50μg/kg利拉鲁肽,利拉鲁肽+XAV939组大鼠每天皮下注射50μg/kg利拉鲁肽和0.4 mg/kg XAV939(一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小分子抑制剂)。于术前、干预第7天、第14天时,采用BBB评分法对大鼠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第14天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析β-连环蛋白(β-catenin)、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蛋白表达水平。第14天采用HE和尼氏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变化。结果术前各组间BBB评分无差异。干预第7天、第14天时,模型组、利拉鲁肽组及利拉鲁肽+XAV939组的BBB评分相较于术前显著降低,并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利拉鲁肽组的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利拉鲁肽+XAV939组(P<0.05),而模型组与利拉鲁肽+XAV939组的BB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利拉鲁肽组和利拉鲁肽+XAV939组大鼠脊髓前角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和利拉鲁肽+XAV939组相比,利拉鲁肽组尼氏染色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而模型组与利拉鲁肽+XAV939组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假手术组,模型组β-catenin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利拉鲁肽组β-catenin显著升高(P<0.05);与利拉鲁肽组相比,利拉鲁肽+XAV939组β-catenin显著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
- 崔拥国杨成亮李晓强李奕廷黄昊刘佳
-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利拉鲁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 急性脊髓损伤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4年
- 急性脊髓损伤(ASCI)是一种由外伤、血肿、感染以及肿瘤等原因导致的严重脊髓疾病,临床症状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及严重程度,可导致损伤节段以下肢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ASCI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给患者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ASCI的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不良。近年来,对ASCI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也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ASCI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更好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阳庆林王勇平
- 关键词:急性脊髓损伤病因发病机制
相关作者
- 贾连顺

- 作品数:1,685被引量:11,099H指数:45
- 供职机构:上海长征医院
- 研究主题:颈椎 脊髓损伤 颈椎病 外科手术 脊髓型颈椎病
- 郑启新

- 作品数:586被引量:2,407H指数:22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骨髓基质干细胞 自组装 基因转染 转化生长因子Β1
- 刘世清

- 作品数:481被引量:1,896H指数:18
-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骨关节炎 羧甲基壳聚糖 软骨细胞 径向振动
- 全仁夫

- 作品数:319被引量:935H指数:15
- 供职机构: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院
- 研究主题:毛囊干细胞 二氧化锆 羟基磷灰石 脊柱骨折 强直性脊柱炎
- 鲁凯伍

- 作品数:98被引量:49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研究主题:脊髓损伤 嗅鞘细胞 急性脊髓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