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3683篇“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文章
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的临床应用分析
2025年
探讨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效果。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加以早期康复治疗,观察效果。结果 通过对比治疗后指标,在肌力恢复、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能力及治疗有效率等方面,研究组改善效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阶段通过有效措施治疗对预后有着积极影响,通过康复治疗措施可有助于身体功能恢复,提高肌力,帮助患者生活能力提高,提高预后效果。
斯肖飞
关键词: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蚓激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2025年
目的:观察蚓激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2022年该院收治的6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蚓激酶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血清学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30/31),高于对照组的74.19%(2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TT、PT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两组FI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E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SVCAM-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蚓激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ACI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凝血功能指标和血清学指标水平,效果优于单纯依达拉奉治疗。
孟迪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蚓激酶依达拉奉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
老年营养风险指数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短期转归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评价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短期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对天津市北辰医院自2021年7月-2024年1月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773例老年AI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其临床数据计算GNRI,并对其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应用改良的Rankin(mRS)评分对患者转归进行评估,其中转归不良组(mRS评分>2分)575例,转归良好组(mRS评分≤2分)198例。对GNRI与短期转归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转归不良组GNRI明显低于转归良好组[90.106(84.622,98.141)vs 90.722(82.239,100.05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年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源性栓塞型(TOAST病因分型)、出血转化、体质量指数和低GNRI是短期转归不良的独立影响因子(P<0.01)。GNRI预测老年AIS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ROC曲线下区域面积为0.876(95%CI:0.845~0.907)。结论GNRI是老年AIS患者营养不良与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并且GNRI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来评估老年AIS患者的免疫营养状况。
刘金华王春梅王莹陈凯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转归
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构建
2025年
目的:构建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infarction,ACI)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预测Nomogram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本院收治的279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2∶1比例将其分为建模组(n=186)和验证组(n=93),并根据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将其分为认知功能障碍亚组和认知功能正常亚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CI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采用Bootstrap法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校准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绘制决策曲线验证模型的临床净获益率。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多发性脑梗死白质疏松、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0分、入院时高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水平C反应蛋白(CRP)均为ACI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运用Bootstrap法进行验证,建模组和验证组的一致性指数分别为0.833、0.821,校准曲线和理想曲线拟合度均较好;ROC曲线结果显示,建模组、验证组列线图预测ACI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8、0.852;决策曲线显示,建模组风险阈值概率在1%~74%时、验证组风险阈值概率在1%~80%时有较高的净获益值。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多发性脑梗死白质疏松、入院时NIHSS评分>10分、入院时高水平Hcy、CRP均为影响ACI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预测效能和临床应用效果。
顾福一黄维英熊长贵卢金虎朱卫星刘芳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
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2025年
目的 构建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神经功能预后预测模型,为预防溶栓后神经功能恶化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于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2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21年5月至2022年11月纳入患者划分为建模组(168例),将2022年12月至2024年5月纳入患者划分为验证组(112例)。根据是否发生神经功能恶化将建模组患者分为恶化组(39例)和未恶化组(129例)。比较恶化组和未恶化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内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内神经功能预后预测模型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Hosmer-Lemeshow检验,计算预测模型的整体正确率。结果 恶化组和未恶化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红细胞计数、血小板水平、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化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低于未恶化组,D-二聚体、C反应蛋白、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舒张压、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高于未恶化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水平高、入院时收缩压高、溶栓前NIHSS评分高均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内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构建模型回归方程:Logit(P)=10.361+0.159×C反应蛋白+0.254×入院时收缩压+0.625×溶栓前NIHSS评分。ROC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在建模组中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3,敏感度为0.923,特异度为0.899。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χ2值=3.157,P值=0.711。预测模型的整体准确率为97.32%。结论 C反应蛋白水平高、入院时收缩压高、溶栓前NIHSS评分高均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内神经功能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t(P)=10.361+0.159×C反应蛋白+0.254×入院时收缩压+0.625�
高林林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预后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6月单县海吉亚医院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选择2022年7—12月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试验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急救效率、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试验组分诊时间、转诊时间、溶栓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01)。治疗后,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ugl-Meyer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健康调查简表、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急诊效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单世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
颈动脉钙化模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讨颈动脉的钙化模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3个月的预后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1年3月—2022年9月就诊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入院24h完成头部CT血管成像,评估颈动脉的钙化模式(无钙化、内膜钙化和中膜钙化)以及钙化负荷(低和高钙化)。治疗7 d复查头部CT评估出血转化和梗死体积,随访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预后良好组82例(<3分)和不良组30例(≥3分)。结果 不良组年龄≥70岁、平均收缩压≥165 mmHg、空腹血糖≥7.5 mmol/L、入院NIHSS评分≥12分、内膜钙化和中膜钙化、高钙化、出血转化以及梗死体积≥50 mm3显著高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入院NIHSS评分≥12分、内膜钙化、出血转化以及梗死体积≥50 mm3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AIS患者颈动脉的内膜钙化可能与短期预后不良有关,可作为预后评估的新型无创性指标。
王建伟姚余张美霞陈红芳傅亚明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预后出血转化
DWI结合SW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微出血的诊断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结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微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纳入2021年1月—2024年1月淮安八十二医院收治的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行DWI、SWI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DWI、SWI单独及联合检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微出血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02例患者中,有95例合并微出血。DWI诊断微出血有67例,SWI诊断微出血有78例,联合诊断微出血有87例。DWI、SWI联合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微出血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18%、91.58%、85.71%、98.86%、42.86%。联合诊断微出血的准确度均高于单项检测,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DWI单独检测(P<0.05)。结论:联合使用DWI、SWI可提高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微出血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万润济周鹏程李亮
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脑微出血
综合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质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5年
总结综合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要点及经验,分析认知功能的改变与提升效果,多维度评估评价护理工作质量。方法 以 2024 年1月~2024 年2月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病例,依据入院的先后次序分组,对照组、观察组例数分别为107例、81例,对应护理方案分别为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比较患者认知恢复情况及护理质量。结果 护理前后对比,NIHSS 评分、MMSE 评分、肢体功能均有改善,配对资料t检验可得P值均<0.05,组内进行比较护理前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更为突出(P < 0.05)。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维度的评分在统计学上处理发现观察组更高,P<0.05。结论 综合护理方案的施行,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机能、认知水平的提升大有益处,能够提高护理服务的品质,具备推广的价值。
韦春凤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综合护理护理满意度
以创新扩散理论为基础的循证护理模式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025年
在老年急性脑梗死(简:ACI)的护理期间,引入创新扩散理论,并予用循证护理,评估其护理影响。方法 选择2年以内的76例ACI老年患者,抽签分组后,循证组在创新扩散理论的前提下开展循证护理;常规组实行常规护理,对比于组间的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的知识掌握度等各项指标相比,均是P<0.05。结论 创新扩散理论前提下予以循证护理能够提升ACI老年患者的知识掌握度,调节其负面心理,恢复神经功能以及运动功能,护理效果较佳。
江怡宁
关键词:创新扩散理论循证护理模式老年急性脑梗死

相关作者

曹勇军
作品数:317被引量:1,493H指数:21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卒中 急性脑梗死患者 脑出血 动脉粥样硬化 卒中患者
谭峰
作品数:348被引量:1,768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研究主题:电针 急性脑梗死 高血压大鼠 急性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
刘春风
作品数:806被引量:3,547H指数:2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患者 睡眠障碍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脑梗死患者
赵斌
作品数:183被引量:517H指数:12
供职机构: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死 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 阿尔茨海默病 急性脑梗死患者
王大力
作品数:193被引量:1,183H指数:17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死 预后 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梗死患者 缺血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