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26篇“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相关文章
- 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2025年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急的心血管疾病,其死亡率高、病理复杂,且外科手术治疗难度高,因此需要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目前,外科开放手术仍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的“金标准”,且手术技术、器官保护和影像技术的改进逐步改善了患者的预后,新的微创技术也不断出现,血管腔内手术、杂交技术逐渐进入临床实践。本文对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开放手术、血管腔内手术及杂交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这些技术的应用情况、优势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 张若禹曹一得陈鑫
- 关键词:主动脉疾病主动脉夹层
- 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中重度急性肾损伤、院内死亡及透析依赖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中重度急性肾损伤(AKI)、院内死亡及透析依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升主动脉置换、全主动脉弓置换术联合支架象鼻手术、发病距就诊时间<14 d且资料完整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94例。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2012年标准进行AKI的诊断和分期,AKI 2或3期为中重度AKI,未发生AKI及AKI 1期为非中重度AKI。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及AKI的严重程度分为非中重度AKI组(n=186)和中重度AKI组(n=108)。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发生中重度AKI、院内死亡或出院时透析依赖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AKI 1期、AKI 2期、AKI 3期的发生率分别为42.2%(124/294)、15.3%(45/294)、21.4%(63/294),总AKI发生率为79.3%(232/294)。需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患者比例为9.2%(27/294)。出院时透析依赖的患者比例为3.1%(9/294),院内死亡率为3.7%(11/294)。与非中重度AKI组相比,中重度AKI组合并高血压(79.6%vs.88.9%,P=0.040)、术前肾灌注减低的患者比例(7.0%vs.24.1%,P<0.001)均较高,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61.6±34.0)min vs.(192.2±61.1)min,P<0.001]、主动脉阻断时间[(90.4±22.1)minvs.(104.3±29.5)min,P<0.001]均更长,术中超滤量更多[4000(3000,5000)mlvs.5000(4000,6262)ml,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肾灌注减低(OR=4.95,95%Cl:1.97~12.26,P<0.001)、体外循环时间延长(OR=1.01,95%Cl:1.00~1.02,P=0.016)为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中重度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体外循环时间延长(OR=1.02,95%Cl:1.01~1.03,P=0.007)和中重度AKI(OR=10.49,95%Cl:1.22~90.62,P=0.033)是院内死亡或出院时透析依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肾灌注减低、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发生中重度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体外循环时间延长和中�
- 程兆晶卫金花陈祖君刘莉莉蔡建芳
-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
- 间断性停循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 2024年
- 目的对比观察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中,间断性停循环与非间断性停循环对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孙氏手术”手术治疗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20例,根据术中不同停循环方式分为间断性停循环组(观察组,n=318)和非间断性停循环组(对照组,n=402),对比两组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记录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即使用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和体外膜肺氧合(ECMO),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肝衰竭(ALF)、重症肺炎(SP)、脑卒中(Stroke)事件的例数。结果观察组患者停循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手术时间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中,观察组术后使用CRRT,发生MODS、ALF的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死亡率更低(P<0.05),而两组在发生SP、Stroke及使用ECMO等不良事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性停循环在术中缩短了停循环时间,最大限度保证了术中各器官的血流灌注,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由此引起的不良后果,为降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患者术后的死亡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 危登枝李旭舒义竹刘秀伦范永峰周涛李业涛向道康
-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体外循环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恢复时间与1月内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
- 目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TA-AAD)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血管疾病,常伴有严重并发症。外科手术和动脉损伤通常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
- 张欣
-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死亡率
- 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清D-二聚体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
- 2024年
- 目的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清D-二聚体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AD)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Stanford A型AAD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经术后确诊为Stanford A型AAD 103例,非Stanford A型AAD 32例,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法测定患者是否为Stanford A型AAD,分析其与术后确诊的一致性,比较Stanford A型AAD与非Stanford A型AAD患者血清D-二聚体差异,分析D-二聚体对Stanford A型AAD的诊断价值;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清D-二聚体对Stanford A型的诊断价值。结果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发现89例为Stanford A型AAD,27例为非Stanford A型AAD,与术后确诊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645,P<0.05);与非Stanford A型AAD患者相比,Stanford A型AAD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升高(P<0.05),血清D-二聚体诊断Stanford A型AAD的曲线下面积为0.814,诊断敏感度为79.6%,诊断特异度为81.2%,截断值为334.265μg/L;经胸超声心动图与血清D-二聚体联合检测出Stanford A型AAD 100例,非Stanford A型AAD 22例,其中漏诊3例,误诊10例,与术后确诊一致性高(Kappa=0.712,P<0.05)。联合检测较经胸超声心动图单独检测敏感度升高,但特异度降低(P<0.05)。结论经胸超声心电图与血清D-二聚体联合检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 陈士颖张琼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D-二聚体
- 单中心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急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近远期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ATBAD)患者行急诊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明确诊断为ATBAD且入院至行TEVAR时间<24 h的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46例患者术中无死亡,即刻手术成功率为100.0%(46/46)。术中发生Ⅰ型内漏1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3例,2例死因为主动脉破裂,1例为多脏器衰竭。在出院至术后30 d的近期随访中,无患者死亡或发生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远期随访平均(36.6±26.1)个月。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因为主动脉破裂,发生在出院后第66天,另1例死因为心力衰竭,发生在出院后的第12个月;6例患者出现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其中,1例为主动脉源性死亡,1例为逆行A型主动脉夹层,3例新发内漏,1例因发生支架源性裂口再次接受TEVAR;18例假腔完全血栓化,11例假腔部分血栓化,6例假腔未血栓化;1例新发卒中,1例新发截瘫。结论ATBAD患者行急诊TEVAR的近远期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可以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 李娜刘金新赵庭浩张志强周铁楠孙东源王效增
- 关键词:疗效分析
- 超声在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的应用现状
- 2024年
-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常见急性主动脉综合征中的一种,病变起源位于主动脉起始部与头臂干之间。该病起病紧急进展迅速,如发生主动脉破裂可迅速危及生命。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为该病的主要诊断方式,超声检查的应用贯穿于该病整个围术期。虽然超声并不作为主动脉夹层诊断的金标准检查手段,但超声得益于其快速、便捷、无创的优势,可以为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本文围绕超声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围术期的应用现状的研究,阐述超声在该病诊疗工作中具有的重要应用价值。
- 张鑫悦吴慧颖
- 关键词:超声急性主动脉综合征
- 免缝合技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 2024年
- 目的评估孙氏手术应用免缝合人工血管置换技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4月40例完成孙氏手术治疗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免缝合组(20例)和传统组(20例), 比较两组停循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苏醒时间、插管时间、术后12 h出血量、脑梗塞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情况。剔除年龄大于70岁、术前合并灌注不良综合征或未行孙氏手术的患者。结果免缝合组与传统组相比, 停循环时间短[( 13.6±3.3)min对( 28.2±5.6)min, P<0.001], 体外循环时间短[(116.0±34.8)min对(219.1±46.3 )min, P<0.001], 术后12 h出血量少[( 474.5±301.0)ml对(422.7±389.8)ml, P<0.001]。40例患者均生存, 出院。两组苏醒时间、插管时间、脑梗塞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缝合血管置换技术显著缩短了停循环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 有效地保护全身脏器功能, 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此技术在基层医院易于开展, 是采用孙氏手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时安全、有效的新策略。
- 郑晓宇蒋斌叶仕高陈文张迎春刘永春
- 关键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 急性创伤性主动脉夹层临床诊治分析
- 2024年
- 目的总结急性创伤性主动脉夹层(TAD)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探讨其早期快速诊断方法,评估患者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后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TAD病例的临床资料,并对其预后进行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随访调查。14例患者中1例接受Bentall+全弓置换+硬象鼻手术;13例接受TEVAR,其中1例患者术后死于急性脑出血。结果随访2~50个月,其间1例患者术后2个月死于胆囊穿孔所致的感染性休克;1例患者术后12个月死于晚期恶性肿瘤,余未见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病例。TEVAR术后10例患者接受EQ-5D随访调查,其生存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结论早期鉴别诊断对TAD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TEVAR是TAD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患者因情绪影响及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生存质量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
- 刘东红王洋何素华翟强周朋利
- 关键词:主动脉腔内隔绝术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Neri C型冠状动脉受累细化分型的外科治疗策略
- 2024年
-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合并Neri C型冠状动脉(冠脉)受累细化分型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1月~2024年2月21例ATAAD合并Neri C型冠脉受累的病例资料。夹层累及冠脉,发病时间<1周,行全主动脉弓替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人工血管置入、升主动脉置换及冠脉处理。细化分型及冠脉处理方法:C1型(冠脉开口局部损伤破裂,与假腔部分连接,冠脉开口内外膜无分离)7例以人工材料“铜钱样”修复;C2型(冠脉开口严重损伤撕脱,与假腔完全连接,冠脉近段累及轻微,内外膜局部分离,未形成套袖)3例以8 mm人工血管置换;C3型(冠脉开口严重损伤撕脱,与假腔完全连接,冠脉近段累及严重,内外膜完全分离,且形成套袖)11例以大隐静脉旁路移植。结果院内死亡2例(均为C3型),均心脏复跳困难,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循环,分别于术后当天、第2天死亡。19例出院患者出院前复查主动脉及冠脉CTA,无冠脉开口狭窄和桥血管狭窄。术后6、12、18个月复查主动脉及冠脉CTA。19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1个月,无冠脉开口狭窄和桥血管狭窄病例。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15例,Ⅱ级4例。结论ATAAD合并Neri C型冠脉受累的细化分型对外科实施精准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 朱贵军严哲刘阳宋志良李斌陈兴澎
- 关键词:冠状动脉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