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42篇“ 成矿潜力“的相关文章
山东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潜力分析
2025年
山东地区作为我国金矿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其成矿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展现出极高的找矿潜力。基于此,本研究从地质背景、基底岩性、岩浆活动、断裂构造等方面全面解析了区域成矿作用的地质基础,并对现有金矿床的空间分布与资源潜力进行了系统评估。在分析胶东、鲁西、鲁南等地金矿成矿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深部与新类型矿床的勘探方向,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手段提出了科学的找矿方案,以期为山东地区的金矿勘查开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杨家宁
关键词:金矿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潜力
巴基斯坦斑岩型铜矿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潜力分析
2025年
本文首次应用巴基斯坦国家尺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分析了研究区铜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和大型斑岩型铜矿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析了该区内主要地层、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巴基斯坦主要基岩出露区铜元素平均值为23.48×10^(-6),背景值为18.6×10^(-6),与我国西北地区、青藏高原的铜元素丰度相当。与成矿斑岩体有关的岩浆岩主要为新生代酸性岩和中生代酸性岩,铜元素的地球化学平均值分别为39.09×10^(-6)和28.28×10^(-6),富铜斑岩体是主要物质来源。应用1∶1000000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异常信息进行建模,元素组合为Cu、Au、Mo、Ag、Pb、Zn、Co和Cr,说明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异常对大型、超大型斑岩铜矿具有指示意义。以地球化学块体理论为基础,计算了铜异常的成矿有利度和致矿物质量,对区内铜资源量进行了预测和排序。在梳理典型斑岩型铜矿地球化学模型的基础上,以Cu、Mo、Au和Ag为主要指示元素,以Pb、Zn、Co和Cr为参考指示元素,结合地质背景圈定斑岩型铜矿找矿预测区4处,并对找矿预测区进行了成矿潜力分析。
张晶张晶王志华Naghmah HAIDER洪俊张辉善洪俊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潜力分析
影响弧岩浆成矿潜力的因素:来自台湾岛东部火山岩内熔体包裹体和锆石组成的指示
2025年
俯冲相关的斑岩Cu(-Au)矿床代表了上地壳中金属和硫的巨量富集,通常与弧岩浆密切相关.然而,形成这些矿床的富矿岩浆和贫矿岩浆之间的根本差异目前仍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报道了来自台湾岛东部贫矿弧火山岩内锆石和硅酸盐熔体包裹体(SMIs)的化学成分,旨在增加对影响弧岩浆成矿潜力因素的认识.锆石U-Pb年龄显示岩浆活动发生在距今约0.7Ma,且安山质熔体在约900~950℃的还原环境中形成.斜长石内的熔体包裹体显示母岩浆具有安山质组成特征和较高(且可变)的Cu含量,经计算熔体的H_(2)O含量接近3~4wt.%.以上证据表明,岩浆氧化还原状态和H_(2)O含量可能是控制弧岩浆Cu(-Au)成矿潜力的关键因素,文章认为还原且相对贫水的岩浆可能是导致台湾岛东部缺乏斑岩铜矿的潜在重要因素.
李建平张世涛初高斌陈华勇
关键词:锆石氧化还原状态
巴基斯坦铅、锌地球化学分布特征与成矿潜力及对特提斯带沉积岩容矿铅锌找矿勘查的启示
2025年
巴基斯坦位于青藏高原和伊朗高原之间,是特提斯域的重要组成,已发现有一些铅锌矿床和矿点。受地质工作程度低、缺少系统的地质勘查和投入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铅锌成矿规律和成矿区带延伸情况不清,成矿潜力不明。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是研究铅锌等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快速圈定成矿预测区和分析铅锌成矿潜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巴基斯坦1∶1000000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结果,阐述了巴基斯坦铅、锌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分布特征,结合铅锌矿床成矿地质背景、成矿类型和关键控矿要素,圈定了有利的铅锌找矿预测区,同时预测潜在的矿床类型,为铅锌找矿勘查提供依据。研究表明,巴基斯坦全境基岩出露区铅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的含量为0.37~155.90μg/g,平均含量为13.44μg/g,高于地壳克拉克值。锌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的含量为1.78~288.70μg/g,平均含量为52.10μg/g,低于地壳克拉克值。根据92%累频为异常下限(Pb含量为18.4μg/g,Zn含量为76.0μg/g)共圈定18个铅地球化学异常和24个锌地球化学异常、9处铅锌矿找矿预测区,划分3个主要成矿系列,提出巴基斯坦中南部胡兹达尔—贝拉地区和奎达地区具有寻找沉积岩容矿有关的SEDEX和MVT型铅锌矿较大潜力。该区向西与伊朗的萨南达季—锡尔詹铅锌成矿带连接,向东延伸到中国的甜水海—三江铅锌成矿带,是特提斯巨型沉积岩容矿铅锌成矿带的重要组成,特提斯带内其他成矿带和地区仍具有寻找该类型铅锌矿的较大潜力
张辉善宋玉财李文昌马中平张晶洪俊刘磊吕鹏瑞王志华张海迪杨博Naghmah HAIDERYasir Shaheen KHALILAsad Ali NAREJO
关键词:特提斯成矿潜力
赣东北灵山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潜力
2025年
灵山岩体位于松树岗钽铌矿的东侧,其主要岩性由细粒钠长岩、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等组成。灵山岩体显示出高Si,富Al,富碱,贫Ca、Ti、Mg、P,铝饱合指数高的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则显示了稀土总量低,轻、重稀土之间分馏不明显,具强烈的Eu负异常,富集Rb、Cs、Ta、Th、U、Zr、Hf,亏损Ba、Sr、Ti的特征,显示灵山岩体为弱过铝质-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A1型花岗岩。岩石的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灵山岩体可能形成于陆内岩石圈拉张的伸展环境,岩体中Nb2O5含量最高可达0.1%,则暗示了区内具有寻找富Nb稀有金属矿床的潜力
潘世语曾庆友曾晓建彭蜀涛俞寒飞
关键词:地球化学成矿潜力A型花岗岩赣东北
云南省景谷县曾家村铜矿东矿段北段深部成矿潜力多维剖析
2025年
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方法,对云南省景谷县民乐镇曾家村铜矿展开深入探究。通过全面分析区域地质背景与大量勘探数据,明确东矿段南段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及细脉状产出,赋存于白垩系景星组特定层位。含矿岩性多样,铜矿物以斑铜矿、辉铜矿为主,次为黄铜矿,伴少量砷黝铜矿,偶见硫砷铜矿、铜蓝。矿体特征受地层层位严格制约,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研究判定该铜矿为沉积-改造型,是早期含铜地质体经后期构造叠加改造,于白垩纪地壳振荡上升时期形成[1]。同时,经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开展地球物理反演等多维手段剖析东矿段北段深部成矿潜力,认为其深部具备可观的成矿潜力与资源储量,为后续铜矿勘探与开发提供了关键依据。
邹明宋秦克能张颖豪
关键词:矿体特征三维地质模型
桂东北越城岭大源-小源地区伟晶岩磷灰石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潜力
2025年
桂东北越城岭地区发育2000多条伟晶岩脉,是开展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勘查的重要目标区,然而有关区内伟晶岩的成岩演化机制及成矿潜力仍不清楚。基于磷灰石矿物成分记录了岩浆源区性质、岩浆演化和热液流体活动等地质作用重要信息,本文选取桂东北越城岭大源–小源地区伟晶岩中的磷灰石为研究对象,通过磷灰石微区原位分析探讨伟晶岩的岩浆演化过程及其稀有金属成矿潜力。EPMA分析显示,磷灰石F含量(3.22%~6.43%)高、Cl(低于检测线)、FeO(<0.34%)、MnO(<0.32%)、SiO_(2)含量(<0.97%)低,表明其为岩浆成因的氟磷灰石。LA-ICP-MS分析显示,随着Eu/Eu^(*)值增高,Ce/Ce^(*)值未有明显变化,表明磷灰石形成于还原环境。磷灰石的(La/Yb)N、(Sm/Yb)N值和Sr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具有较低的Sr含量和强烈的Eu负异常,说明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长石→磷灰石→褐帘石和独居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磷灰石的Ce/Pb和Th/U值呈负相关关系,Nb/Ta(0~21.2)和Zr/Hf值(0~37.1)较低,且在磷灰石边缘发育次生的稀土矿物(如褐帘石和独居石等),表明岩浆演化后期遭受了热液流体交代作用,促使磷灰石溶解–再沉淀形成新的含稀土矿物。研究表明,在伟晶岩形成过程中经历了高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后期又遭受了热液叠加活动,结合野外勘查,表明研究区伟晶岩具有一定的稀有金属成矿潜力。然而,磷灰石形成于还原环境,又呈现弱稀土元素四分组效应,判别伟晶岩成富矿的这两指标似乎不太乐观,其成矿潜力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招传付伟刘希军寇东平许成许成
关键词:伟晶岩磷灰石稀有金属成矿潜力
黔东下寒武统渣拉沟组黑色岩系金属元素成矿潜力及富集机制分析
2025年
黔东渣拉沟组(?1z)黑色页岩广泛分布,是中国南方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本文研究了三都渣拉沟组下部黑色炭质页岩的微量元素组成,并对微量元素的富集特征、成矿潜力和异常元素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渣拉沟组黑色炭质页岩各微量元素含量基本属正态分布,具有对称、正偏、负偏和双峰4种分布类型。相比于扬子上地壳背景值,渣拉沟组黑色炭质页岩中元素Ba、Mo、Cu、Ni、Rb、Sn、Cs、Pb、Tl和U强烈富集;元素Zn后期叠加作用强烈;元素Zn、Sr、Ba、Cu、Ni和Co具有较强的变异性。综合分析认为Ba是渣拉沟组黑色岩系中最具潜力的矿种,其次为Ni、B、Tl、Cs、U、Sn、Pb、Rb、Th和Cu。这些异常元素原始数据和经正态转换数据的聚类分析谱系图对比表明,元素Ba、Sr、Rb和Zn受到了初始沉积作用以外的其他地质作用的强烈叠加改造。相比于平均页岩,元素Ba和Mo均高度富集,元素Pb和U总体略微富集,元素Cu和Zn部分富集。结合前人的研究工作认为,Mo主要来源于海水,而Ba少部分来自生物富集外,其主要部分来自热液活动的叠加改造;Cu、Pb和Zn的富集与热水作用有关;U的富集除了与热水作用有关,还与还原性环境及大量有机质的络合作用有关;B、Co、Ni、Sn、Cs、Tl为正常页岩形成的初始元素信息,只不过其在细粒沉积岩中的含量普遍高于上地壳背景值。本研究有助于探讨黔东下寒武统渣拉沟组黑色岩系成矿规律。
程涌程涌
关键词:下寒武统黑色岩系成矿潜力成矿物质来源
地壳岩浆氧化性和斑岩型铜矿床成矿潜力被引量:1
2025年
斑岩型铜矿床是全球铜(Cu)、钼(Mo)和金(Au)资源的主要供应源,其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控制,尤其是岩浆的氧化性是当前研究的焦点.本文综合分析了全球范围内已发表的弧岩浆中钒(V)和钪(Sc)的比值(V/Sc)数据,并收集了V和Sc在矿物和硅酸盐熔体中的分配系数.通过探讨V/Sc比值与岩浆氧逸度(f O2)之间的相关性,评估了不同厚度弧地壳中岩浆的氧化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磁铁矿的分离结晶是降低残余岩浆的V/Sc比值的关键因素.此外,磁铁矿结晶开始时的镁值(Mg#)与岩浆氧化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利用这一规律,进一步评估第四纪弧岩浆的氧化性,发现在地壳厚度超过20km的成熟岛弧和大陆弧中,岩浆随着地壳厚度的增加趋向于更高的氧逸度.这表明在这些环境中,石榴石和角闪石的地壳内分异作用增强了岩浆的氧化性;相比之下,地壳厚度小于20km的薄弧中的岩浆则可能由于更多的俯冲板片氧化性物质输入,展现出比厚弧岩浆更高的氧化性.这些发现表明,俯冲动力学和地壳厚度在决定弧岩浆氧化性及其形成斑岩型铜矿的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度氧化的原始弧岩浆由于在岩浆演化的早期阶段经历磁铁矿结晶,从而导致硫化物饱和,这一过程导致铜的早期亏损,因此不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相反,在厚弧中磁铁矿结晶被广泛抑制,使硫化物大量饱和出现在岩浆晚期阶段,因此更有利于保留演化岩浆中铜的成矿潜力.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地壳内分异作用和俯冲带物质输入对弧岩浆氧化性的双重影响,并基于V/Sc比值变化规律的系统研究,为斑岩型铜矿床的成矿潜力提供了新的地球化学指示.
艾宇民Massimo CHIARADIA吴超陈华勇
关键词:岩浆演化氧逸度斑岩铜矿
冀北康保县北沙城岩体岩石成因及成矿潜力讨论——U-Pb年龄、矿物学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2025年
冀北康保县北沙城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是北沙城铅锌银铜矿床的主要赋矿围岩之一。为查明北沙城岩体成因及其与北沙城矿床之间的成因关系,笔者等对北沙城岩体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u—Hf同位素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花岗斑岩和似斑状花岗岩分别形成于276.1±0.6 Ma、274.9±0.7 Ma,为早二叠世晚期岩浆活动产物,均具有高硅、富碱、过铝质的特征,其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式,具中等Eu负异常(0.44~0.62),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i、P、Sr等高场强元素,二者为同一岩浆系统不同演化程度的产物。北沙城岩体ε_(Hf)(t)值为-7.37~-14.54之间,Hf同位素两阶段模式年龄(T_(DM2))在1763~2215 Ma之间,表明北沙城岩体源区主要为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岩浆氧逸度(NNO)在-4.78~-0.11之间,黑云母结晶温度和压力分别为740~766℃和280~441 MPa,似斑状花岗岩含水量在11.3%~13.2%,花岗斑岩含水量在8.00%~8.30%之间。低氧逸度和过早的流体出溶不利于Pb、Zn、Cu的富集,北沙城岩体可能并非成矿岩体。
李康硕陈公正王金芳成义杨良森井新奎李元申刘辰雨陆泽芊宋宇桐

相关作者

秦克章
作品数:311被引量:4,015H指数:4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东天山 斑岩 伟晶岩 斑岩铜矿 成矿作用
钱壮志
作品数:157被引量:1,165H指数:22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金矿床 地球化学 东天山 铜镍矿床 铜镍硫化物矿床
焦建刚
作品数:170被引量:893H指数:16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研究主题:铜镍硫化物矿床 小岩体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唐菊兴
作品数:604被引量:3,234H指数:3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铜多金属矿床 铜金矿床 冈底斯 斑岩
张照伟
作品数:194被引量:810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研究主题:东昆仑 镁铁-超镁铁质岩体 地球化学 铜镍矿床 铜镍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