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223篇“ 户籍人口“的相关文章
- 超大城市都市圈非户籍人口职住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北京、成都为例
- 2025年
- 以北京和成都为对象,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在都市圈范围内研究超大城市非户籍人口职住空间格局和通勤特征。研究发现:(1)跨城通勤成为超大城市重要的通勤方式,超大城市都市圈正在形成。(2)超大城市非户籍人口居住和就业呈现“圈层加放射”式分布格局。(3)超大城市非户籍人口就业郊区化滞后于居住郊区化进程,非户籍人口职住分离程度高于常住户籍人口。(4)超大城市都市圈外围地区承担着中心城市人口外溢和集聚外来人口的双重功能,并具有明显的过度通勤特征。最后,提出超大城市都市圈非户籍人口职住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
- 张莉王凯余加丽
- 关键词:都市圈非户籍人口
- 流动与户籍人口慢病患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差异及影响因素
- 2024年
- 目的 了解户籍与流动人口慢病患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加强慢病患者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利用2017年8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对比专题调查数据,选取确诊高血压或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有效样本1 439人,其中流动人口慢病患者624人,户籍人口慢病患者815人。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户籍人口慢病患者与流动人口慢病患者接受社区健康服务的比例分别为65.6%和39.4%,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的比例分别为55.5%和3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OR=6.593,95%CI:5.138~8.460)与慢病患者接受社区健康服务呈正相关;流动人口(OR=0.477,95%CI:0.366~0.622)、高中及以上学历(与小学及以下学历相比,OR_(高中或中专)=0.557,95%CI:0.384~0.807、OR_(大专及以上)=0.499,95%CI:0.328~0.759)与慢病患者接受社区健康服务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建立居民健康档案(OR=3.517,95%CI:2.782~4.447)、平均每日工作时长在8 h以内(OR=1.645,95%CI:1.181~2.291)与慢病患者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呈正相关;流动人口(OR=0.779,95%CI:0.608~1.000)、多人同住(与和1人同住相比,OR_(2~3人)=0.579,95%CI:0.359~0.934、OR_(≥4人)=0.464,95%CI:0.284~0.759)与慢病患者接受慢性病防治教育呈负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慢病患者接受社区健康服务与慢性病防治教育的比例不高,尤其需要关注流动人口慢病患者,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服务与健康教育工作,不断加强慢病患者健康管理。
- 闫晓张朝正潘登
- 关键词:户籍人口流动人口慢病患者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影响因素
- 城市户籍人口规模增长预测及其对地区GDP的影响——以南京市为例
- 2024年
- 以南京市为例,探讨城市户籍人口规模增长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采用线性回归模型、Holt’s线性趋势模型、ARIMA模型、Logistic增长模型、多元线性回归与BP神经网络等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预测南京市户籍人口增长趋势,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增长与GDP增长呈正相关性,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多种模型的综合应用提升了预测结果的稳定性与准确性。考虑人口增长的质量与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强调人口特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可以为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战略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周天彦王应堃刘宇健
- 关键词:地区生产总值
- “救”在紧要处 “助”在心坎上——非本地户籍人口救助举措的常州探索
- 2024年
-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人才政策持续加码、城市能级逐步提升,江苏省常州市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截至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37.5万人,其中非本地户籍人口148.2万人,占比高达27.6%。大量的人口流入为常州发展增添了新动能,但部分外来人口因病、因灾、因突发事件等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建立健全面向非本地户籍人口的社会救助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 无
- 关键词:社会救助制度产业转型升级常住人口城市能级
- 日常活动环境暴露对流动与户籍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差异被引量:2
- 2024年
- 人口流动性增强背景下环境健康问题成为关乎民生福祉、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论文结合环境健康差异研究内涵和时空行为研究范式,实证分析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日常活动中环境暴露与心理健康效应差异,以期改善这两类群体的心理健康并促进环境健康公平。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在控制个体属性后重点分析并对比两类群体日常活动时空间背景内的多维环境暴露(自然、建成和社会环境)水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流动人口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户籍人口。相比于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从事生活型(家庭与个人事务)和生存型(工作)活动时间较长,而从事休闲康体型活动时间较短且“早出晚归”和“活动离家较近”现象更普遍。流动人口的日常活动时空特征(频率、活动离家距离)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②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日常活动多维环境暴露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相较于户籍人口,日常活动环境暴露对流动人口积极和消极心理状态的效应更强。绿地率、康体和休闲娱乐设施密度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均正相关,噪声和公共交通站点密度则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皆负相关,社会交往仅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发挥显著促进作用。研究为改善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心理健康提供了具有群体针对性和差异化的空间规划策略及环境优化与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建议。
- 张琳周素红郑重邓越
- 关键词:心理健康流动人口
- 非认知能力对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的异质性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的实证研究
- 2024年
- 使用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选取大五人格量表测量非认知能力,综合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条件分位数回归、无条件分位数回归以及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城乡户籍人口收入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城乡户籍人口非认知能力的收入回报率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城市户籍人口,非认知能力对农村户籍人口收入的影响更大,另外,非认知能力对农村户籍低收入者的影响大于农村户籍高收入者。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在解决相对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补偿职能,强化乡村教育中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应重视农村户籍低收入者非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将农村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乡村教育过程中;在家庭教育中加强非认知能力培养。
- 李治任重李骏子
- 关键词:相对贫困共同富裕
- 2017—2022年上海市青浦区户籍人口脑卒中发病情况分析
- 2024年
-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浦区户籍人口脑卒中发病特征及时间趋势,为制定综合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17—2022年青浦区脑卒中个案数据库来源于上海市脑卒中及急性心肌梗死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计算平均发病年龄、发病率、标化发病率、构成比等,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和χ^(2)趋势检验,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率的时间趋势。结果 2017—2022年上海市青浦区户籍人口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为(73.69±11.60)岁,年均发病率556.62/10万,年均标化发病率333.76/10万。男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APC=7.06%,t=3.44,P=0.03;APC=5.32%,t=3.04,P=0.04)。脑卒中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上升,发病个案主要集中在65岁及以上人群,占比79.47%。脑卒中分型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占比91.08%,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APC=4.64%,t=4.59,P=0.01)。结论 上海市青浦区户籍人口脑卒中的发病情况不容乐观,研究结果提示男性、65岁及以上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是脑卒中防控的重点关注因素。
- 黄艺文任志华吴周理陆杰张柯陆叶王玥吴雅
- 关键词:脑卒中发病率疾病监测
- 2015-2020年华南城市地区不同户籍人口心血管病防控情况分析
- 2024年
- 目的 了解华南城市地区4类不同户籍来源人口的心血管病预防状况,为提高华南地区城市人群心血管病防控能力提供参考.方法 数据来源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纳入2015-2020年华南地区35~75岁城市常住居民101 936名,按其户籍分为4类:老城区本地居民、新城区本地居民、其他城市外来人口、农村外来人口.采用SAS 9.4和R 3.6.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标准化均数差(SMD)比较心血管病预防指标标化率的差异.采用稳健Poisson模型对心血管病预防指标相对风险进行估计.结果 101 936名城市常住居民中,男性39 320人,女性62 616人.33 867人(33.2%)为老城区本地居民,29 084人(28.5%)为新城区本地居民,22 216人(21.8%)为其他城市外来人口,16 769人(16.5%)为农村外来人口.经稳健Poisson模型调整后,新城区本地居民遵循充足身体活动(RR=0.93,95%CI:0.87~0.99)的可能性更低.其他城市外来人口(RR=1.33,95%CI:1.13~1.57)和农村外来人口(RR=1.29,95%CI:1.05~1.59)遵循健康饮食的可能性更高.新城区本地居民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作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RR=0.53,95%CI:0.37~0.78)和作为二级预防(RR=0.72,95%CI:0.57~0.91)的可能性更低,使用他汀类药物作为二级预防(RR=0.65,95%CI:0.48~0.88)的可能性更低.结论 相比老城区本地居民,新城区本地居民和农村外来人口心血管病预防药物的使用率较低,新城区本地居民的健康生活方式遵循率较低.华南地区亟需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该两类人群的心血管病防控能力.
- 崔建兰张行易田原杨阳许巍宋莉娟张岩贺文彦杨皓李希吴超群
- 关键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
- 2014年与2020年扬州市江都区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差异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扬州市江都区2014—2020年户籍人口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研究不同年龄组和死因对于期望寿命年份和性别差异的影响,为提高期望寿命、减小性别差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江都区2014—2020年户籍人口和死亡数据,制成简略寿命表,使用Joinpoint软件分析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使用期望寿命的差异分解法,将年份和性别差异分解到各年龄组和死因。结果2014—2020年江都区户籍人口的期望寿命持续增长,2020年与2014年相比,期望寿命由78.877岁上升至82.023岁,性别差异由3.476岁上升至4.099岁,期望寿命的年份差异集中在≥65岁年龄组的心脏病和恶性肿瘤,负贡献影响因素集中在意外跌落、糖尿病、帕金森病等;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同样集中在≥65岁年龄组,影响因素主要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和心脏病。2020年较2014年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进一步扩大,主要是由恶性肿瘤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引起。结论2014—2020年江都区户籍人口的期望寿命持续增长,但性别差异始终较大。2020年与2014年相比预期寿命的年份和性别差异均主要集中在≥65岁年龄组,影响年份差异的主要死因是心脏病和恶性肿瘤,影响性别差异的主要死因是恶性肿瘤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应着重关注≥65岁年龄组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的死亡情况,同时不能忽视意外跌落和糖尿病的影响。
- 周冰洁朱俊王晓艳郑亚明周伟杰
- 2017-2022年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户籍人口恶性肿瘤死亡监测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对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户籍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状况进行分析,了解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特征,为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7—2022年沙子口街道户籍居民死亡监测资料,死因分类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编码,用Excel 2016和SPSS 27.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肿瘤死亡率、死因顺位等指标,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2017—2022年青岛市崂山区沙子口街道居民恶性肿瘤死亡962例,粗死亡率为251.09/10万,标化死亡率为96.98/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亡顺位前5位的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共708例,占总数的73.60%,15~44岁男性肝癌、胃癌占比较高,45岁及以上男性以肺癌、肝癌和食管癌占比较高,15~64岁女性乳腺癌、肺癌占比较高,65岁及以上以肺癌、肝癌、胃癌占比较高。结论沙子口街道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稳中有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危害居民死亡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重点防控肺癌、肝癌、胃癌,女性要重点加强乳腺癌的早筛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
- 尹翠萍
- 关键词:恶性肿瘤死因监测死因顺位
相关作者
- 邓海巨

- 作品数:19被引量:121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市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结核病 非户籍人口 流行病学 流行性腮腺炎 户籍人口
- 苗长虹

- 作品数:336被引量:5,686H指数:42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
- 研究主题:黄河流域 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 经济地理学 产业转移
- 蔡昉

- 作品数:792被引量:18,219H指数:7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经济增长 人口红利 中国经济 劳动力 就业
- 刘艳

- 作品数:23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肺结核 结核病 肺结核患者 非户籍人口 密切接触者
- 陈俊

- 作品数:18被引量:6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普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死亡率 早死 非户籍人口 肺结核 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