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1篇“ 技术主义“的相关文章
- 交往行为双重特征视域下哈贝马斯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技术主义阐释——兼论对马克思的“新辩护”
- 2025年
- 马克思和哈贝马斯的思想关系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哈贝马斯将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判定为一种客观结构,认为其内部包含关于技术和组织的知识,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对马克思的误读并指责其忽视了社会生产与交往。但在哈贝马斯看来,生产过程中的交往远未达到交往行为的高度。交往行为具有双重特征:它同时综合了目的行为、规范调节行为和戏剧行为,且建立在对世界的全面反思之上。相较之下,社会生产与交往更多地止步于目的行为层面,缺乏交往行为的丰富内涵。哈贝马斯的真正问题在于,他在理解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时预设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永恒化。事实上,在前资本主义和未来社会,围绕生产展开的各种活动与交往,同样能够孕育出规范调节行为和戏剧行为,进而与世界建立起反思性联结。
- 郭军炜
- 关键词:生产力交往行为哈贝马斯
- 教育中技术主义的人文困境及批判被引量:1
- 2024年
- 技术主义对精确与效率的追求在当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技术表征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彰显。伴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与广泛应用,技术主义教育模式也将面临进一步极端化的风险,因而对教育范式转变和人文精神重要性的探讨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迫切。研究挖掘了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天然性”来源,并从技术哲学视角对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评价模式及教学结果等维度进行分析,阐释了技术主义的扩张与教育本身技术逻辑的耦合路径。若无法为技术主义观念的存在划定合理界限,教育作为一项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活动所应当蕴含的人文精神将愈发被挤压,走向日益高度程式化、齐一化,乃至走向“去人化”。
- 翁昱岑李伦
- 关键词:教育技术技术主义人文困境
- 乙方故事与技术主义的反思——评《银河写手》
- 2024年
- 《银河写手》通过独特的反类型的类型片形式表现当下编剧的工作性质和职业困境,间接表达了对产业环境的思考。影片以编剧为典型人物,追求现实主义风格,但缺少对现实背后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且影片违背类型片叙事规则,影响了观众对作品真实感的认同。影片设计的反编剧套路的喜剧桥段因为语境问题对观众理解造成了困难,使之无法完全实现商业片的表达诉求。《银河写手》与《宇宙探索编辑部》两部喜剧电影共同反思了过度推崇导演中心和电影语言的技术主义创作倾向,凸显了讲故事作为心灵技艺的当代意义。
- 张倩玉
- 关键词:现实主义
- 技术主义还是人文主义--未来哲学的两个版本被引量:2
- 2024年
- 未来哲学是在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基础上针对当代技术主义挑战做出的一个回应。未来哲学的首倡者是尼采,孙周兴在此基础上结合地质学的人类世概念,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未来哲学版本。其未来哲学构架中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技术统治的命运,一个是哲学与艺术的联姻。文章将这两个维度分解开来,将前一个解读为技术主义的未来哲学,后一个解读为人文主义的未来哲学。与孙周兴不同的是,文章认为后一个维度更符合尼采思想。文章将重溯尼采未来哲学的思想,表明尼采有关人性的思考包含一种自然与精神的二重性,有别于孙周兴所倡导的自然与技术的二重性。人文主义的未来哲学将从尼采的自由精神出发,对当代技术统治的命运做出回应。相关讨论将指出,技术主义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柏拉图主义,如何在技术的时代为技术及其应用划出界线,是人文主义未来哲学的思想主题。
- 蔡祥元
- 关键词:未来哲学超人自然人性
- 超越技术主义——对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多重审视被引量:5
- 2024年
-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直被视是高等教育质量改进和提升的重要保障。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质量的“可算度性”日益突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技术主义倾向日益明显,质量保障与提升教育质量的本质诉求渐行渐远。高等教育质量文化是在对既有质量保障体系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质量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带有价值倾向的实践模式,注重质量价值观的塑造,强调不同行动者(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尊重、信任、沟通、协调至关重要。通过确立可行的质量目标、完善质量治理、付诸质量行动、注重质量评估等方式,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建立起持续改进的组织氛围。
- 任胜洪杜瑞军
-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质量文化
- 沉思与迷思:传播技术主义的悖论以及当代反思
- 2024年
- 技术是推动人类传播的基础维度和动力,在传播技术推动下,人类传播由大众传播向网络传播、智能传播过渡,带动传播活动由自然时空转向网络虚拟时空。由此,传播中的角色关系和互动方式发生根本变化,这些无疑都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这一传播历史发展向度也为传播学研究中的技术主义流派提供了强大现实逻辑支持。然而,在由技术支撑的传播发展历史中,始终蕴藏着深刻的矛盾,这些矛盾无法由技术本身解决,因此导致传播技术主义流派自身内部的矛盾始终无法消弭。传播发展的一系列最新事实迫使人们从传播内部的矛盾出发,总结和反思传播技术主义不同流派的各种局限,平衡、整合、重构各种思想观点,助力包括传播技术主义在内的各种传播学理论流派更加逼近传播事实,并实现理性传播。
- 刘权锋
- 关键词:理性主义进化论
- 司法证明科学化与人民陪审实质化——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技术主义路径
- 2024年
- 深化人民陪审员制度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可行路径之一,但“以审判为中心”与人民陪审员制度两大改革面临“循环困境”。在司法证明的视角下,可以通过司法证明科学化路径推动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实际应用,进而将这一技术主义方案作为“以审判为中心”制度改革的着力点。司法证明科学化的引入于我国司法实践具备必要性与可行性,从限缩范围的精准适用、构建两种诉讼格局下的多元司法证明方法以及明确司法证明科学化的程序规范三方面入手,即可建立以司法证明方法为核心的技术主义改革路径。
- 周梓睿
- 关键词:司法证明人民陪审员制度
- 媒介技术主义视阈试探析“元宇宙”现实走向被引量:1
- 2023年
- 得益于人工智能、5G、云计算、云游戏、VR/AR及区块链等关键技术的发展,让元宇宙发展逐渐成为可能。同时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大环境的影响下,人们在虚拟世界的时长大幅度增长,生活、学习和工作开始大规模地从现实世界迁移到虚拟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也被称为“元宇宙元年”,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一度成为年度热词。而目前“元宇宙”仍处于概念期,对于元宇宙的发展态势,也并未呈现出一个清晰的规划,各界人士也是喜忧参半。笔者试从媒介技术主义视阈分析元宇宙的现实意义和未来走向。
- 胡艺洋
- 关键词:麦克卢汉
- 乡村数字治理中技术主义倾向:浮现与防范被引量:27
- 2023年
- 数字治理是乡村治理的新阶段,代表了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新视角。在实践中,乡村数字治理呈现出诸多积极功能,即为政府增能、向社会赋权和助管理提效,从而在治理、社会和技术层面上的三大逻辑。数字治理天然携带技术理性基因,使得技术逻辑得以超越其他逻辑,在实践中占据支配地位。其结果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运用和推广,乡村治理中逐渐产生以“技术乐观主义”“技术决定论”为代表的技术主义倾向,进而衍生出“技术万能”“变革替代”“红利共享”等认识误区。对此,必须清醒认识和审慎分析乡村数字治理中技术主义倾向的价值根基,在公共性导向下通过价值共识、主体共建、行动共治、成果共享、制度共创来矫正逻辑关系,修复主导价值,实现以技术之治推进乡村善治。
- 张雅勤
- 关键词:乡村治理
- 乡村数字治理的技术主义迷误及其社会性调适被引量:27
- 2023年
- 在国家治理视域中,乡村数字治理承载着实现乡村“治理有效”乃至“善政良治”治理理想的社会期待。在这一背景下,认为数字技术能够“包打一切”的执念,逐渐在乡村数字治理的探索实践中显露出来。这极易导致人们对这一新兴治理模式中数字技术的功能和作用产生迷误。事实上,数字治理所裹挟的技术主义与乡村治理所内蕴的公共性价值之间,是存在内在张力的。这一张力,是数字技术难以深嵌乡村社会人情伦理以及人际关系网络的根源。如果不能恰切地对技术进行社会性调适,数字治理就会“悬浮”于乡土社会之上而难以真正发挥其正向功能。为此,在乡村数字治理的探索实践中,要关注其社会兼容度,并运用社会力量调适和超越技术主义思维的片面性,以纾解乡村数字治理的技术主义迷误问题,使之真正成为助力国家治理理想和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技术驱动和赋能工具。
- 张雅勤
- 关键词:乡村治理技术主义
相关作者
- 唐代兴

- 作品数:284被引量:523H指数:11
- 供职机构:四川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伦理 生境 伦理学 道德 《新伦理学》
- 乔新生

- 作品数:848被引量:47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研究主题:新闻媒体 媒体 记者 新闻 新闻报道
- 王一方

- 作品数:277被引量:64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医学人文 医生 生命 人文 医患关系
- 喻国明

- 作品数:894被引量:9,568H指数:50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媒介 传媒业 中国传媒业 传媒产业 媒体
- 张贤根

- 作品数:92被引量:169H指数:7
- 供职机构:武汉纺织大学
- 研究主题:艺术 本性 美学思想 现象学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