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99篇“ 抗组胺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章
- 常用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经济学评价
- 2025年
- 目的:对常用二代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的口服液体剂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经济性进行评价,为儿科临床用药补充经济性证据。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上述药品对儿童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皮肤病的治疗效果,从药品中标数据库获取对应药品价格,参考说明书用法用量计算疗程费用和费用占比,并开展药物经济学分析。结果:氯雷他定口服溶液和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总症状严重程度综合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4周治疗期内,4种药品的口服液体剂治疗儿童过敏性皮肤病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6岁儿童患者为例,日均费用最低为盐酸西替利嗪糖浆(0.70元),其次是氯雷他定糖浆(1.15元)、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1.35元)、盐酸西替利嗪滴剂(1.95元)、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2.20元),最高为盐酸左西替利嗪口服溶液(4.95元),4周治疗期药品费用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比重不超过10%,可负担性好。结论:常用二代抗组胺药物的口服液体剂治疗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疗程费用差别不大,以盐酸西替利嗪糖浆费用最低。
- 曹旺尉耘翠陶彤彤肖亚男阮文懿蔡和平孙燕燕王晓玲
- 关键词:儿童过敏性疾病
- 自血疗法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探讨
- 2024年
- 探究对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提供自血疗法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的意义。方法 时间设置为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样本设置为50例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电脑抽号法分组,研究组、常规组,各25例,一一接受供自血疗法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抗组胺药物治疗,对比两组不同。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治疗效果、生活质量等均更高,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均<0.05)。结论 对于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患者而言,给予其自血疗法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这种方式的效果更理想。
- 黄艳色
- 关键词:自血疗法抗组胺药物治疗
- 维生素B_(12)双曲池穴位注射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分析
- 2023年
- 目的 探讨维生素B_(12)双曲池穴位注射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对患者血清学指标与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柳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6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口服枸地氯雷他定片)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双曲池穴位注射维生素B_(12)注射液),各31例。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之后对患者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随访期间复发率,治疗前和治疗10、20、30 d荨麻疹活动性评分(UAS),以及治疗前、治疗30 d后血清学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10、20、30 d后,两组患者UAS评分均逐渐降低,且治疗10、20、30 d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30 d后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维生素B_(12)双曲池穴位注射联合抗组胺药物枸地氯雷他定治疗能够内外兼调、标本兼治,可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提高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
- 王慧余媛琳易俊强
- 关键词:曲池穴穴位注射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 2022年
-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武汉市江夏区皮肤病防治所收治的76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按照患者挂号顺序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进行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血浆组胺水平、生活质量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组(8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进行血浆组胺水平检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血浆组胺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91.24±1.24)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7.34±2.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血浆组胺水平,还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 马丹
- 关键词:卡介菌多糖核酸抗组胺药物生活质量评分
- 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系统评价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荨麻疹(CU)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CU的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知网、维普、万方,收集复方甘草酸苷片(FGP)联合第二代抗组胺药物(试验组)对比单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照组)治疗CU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2.0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6篇文献,合计2 7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痊愈率[RR=1.55,95%CI(1.43,1.68),P<0.001]、总有效率[RR=1.34,95%CI(1.28,1.40),P<0.001]、复发率[RR=0.23,95%CI(0.16,0.35),P<0.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4,95%CI(0.79,1.38),P=0.78]。结论:第二代抗组胺药治疗CU时联合FGP可明显提高痊愈率、总有效率、降低复发率,且两者安全性相当。
- 谭晓霞李俊李亚玲(指导)
- 关键词:复方甘草酸苷慢性荨麻疹抗组胺药META分析循证依据
- 防风通圣颗粒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疗效及对自身免疫影响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防风通圣颗粒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疗效及对自身免疫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所收治的80例荨麻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组胺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防风通圣颗粒联合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对比2组治疗方式对荨麻疹疗效及自身免疫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CD3^(+)、CD4^(+)、CD8^(+)、CD4^(+)/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患者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IgE、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IgE、TNF-α、IFN-γ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且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防风通圣颗粒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荨麻疹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免疫功能,并且中药性味温和,安全可靠,不会给机体造成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张莉陈小艳张妍
- 关键词:抗组胺荨麻疹自身免疫
-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80例,依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单纯抗组胺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户尘螨阳性与粉尘螨阳性)、不良反应(恶心、乏力、嗜睡、头晕、口干等)发生情况,随访3个月患者复发情况,以及2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5 d、1个月及3个月血浆组胺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0.00%(χ^(2)=4.507,P=0.029);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户尘螨阳性率与粉尘螨阳性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户尘螨阳性率与粉尘螨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5.00%(χ^(2)=6.275,P=0.012);随访3个月,观察组复发1例(2.50%),低于对照组的复发8例(20.00%)(χ^(2)=4.507,P=0.029);治疗后15 d、1个月及3个月时,观察组血浆组胺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显著,可降低机体对致敏原敏感性,安全性高,可有效避免疾病复发,降低血浆组胺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丽琴何莹张莲
- 关键词: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卡介菌多糖核酸抗组胺药物
- 阶梯式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及对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究变应性鼻炎患者阶梯式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有效性及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选取我院28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英国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BSACI)治疗指南,进行治疗方法差异分组,治疗A组(n=94)给予盐酸西替利嗪与地氯雷他定治疗,治疗B组(n=94)在治疗A组基础上另给予马来酸氯苯那敏治疗,治疗C组(n=94)在治疗A组基础上另给予孟鲁司特治疗,观察分析三组有效性、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C组有效率均高于治疗A、B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C组炎性因子水平优于治疗A、B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C组不良反应率低于治疗A、B组,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首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治疗,能够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疗效,改善炎症反应。
- 王伟斌乔亚群
- 关键词:盐酸西替利嗪抗组胺药物孟鲁司特变应性鼻炎炎性因子
- 加味当归补血汤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观察加味当归补血汤联合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34例,分为对照组(n=67)和观察组(n=67)。对照组给予抗组胺药物,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各项症状积分、血清中炎症因子、免疫功能,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对观察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症状积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炎症因子CRP、TNF-α、IL-4 及 IL-10水平降低(P<0.05),血清补体C3、C4升高,IgE含量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当归补血汤联合抗组胺药物显著提高CU患者临床疗效,为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可靠基础。
- 崔秀平闫伟何金红
- 关键词:加味当归补血汤抗组胺药物慢性荨麻疹炎症因子
-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20年
-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该病发病时间长,易反复,发病机制复杂。组胺释放与其发生密切相关,抗组胺药可有效控制症状,为慢性荨麻疹治疗的首选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代表性药物有氯雷他定、依巴斯汀、阿司咪唑、西替利嗪等。拮抗H1受体阻止组胺与受体结合,影响变态反应的发生。其中枢镇静作用较第一代明显减弱,近几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对近年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进展作以综述。
- 袁颖尹杰
-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相关作者
- 程雷

- 作品数:396被引量:1,782H指数:22
-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变应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 鼻息肉 变态反应 尘螨
- 李华斌

- 作品数:132被引量:914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
- 研究主题:变应性鼻炎 鼻息肉 哮喘 变态反应 常年性
- 田小明

- 作品数:2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泰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处方分析 抗组胺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物 慢性荨麻疹 结节型痤疮
- 肖生祥

- 作品数:306被引量:737H指数:12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家系 基因突变 突变研究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 先天性厚甲症
- 王洪田

- 作品数:193被引量:1,311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耳鸣 鼻腔 变应性鼻炎 耳声发射 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