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60 篇“ 接收函数 “的相关文章
利用接收 函数 研究河套裂谷系西段及周边区域地壳结构 被引量:1 2025年 位于河套裂谷系西段的临河坳陷和狼山隆起,是环鄂尔多斯裂谷系和阴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壳结构对于认识河套裂谷系和阴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该区域地壳结构已有一些认识,但仍然存在争议,较为重要的是临河坳陷地壳是否增厚。本文基于临河坳陷和狼山隆起及周边布设的118个宽频带地震观测台阵数据,提取远震P波接收 函数 ,探究了研究区的地壳结构信息。利用沉积层基底转换波时间延时获得了研究区沉积层厚度,结果显示临河坳陷规模较大,新生界地层平均厚约5.3 km,查干德勒苏坳陷规模较小,沉积层平均厚度2.7 km。H-κ叠加得到的狼山山前断裂带以北区域波速比相对较低,平均值约1.75,推断该区域地壳岩石组分以长英质为主。H-κ叠加得到的地壳厚度和共转换点(CCP)叠加成像得到的莫霍面埋深较为一致,表现为狼山隆起莫霍面较深西北侧较浅的特征。结合狼山隆起相对较低的波速比,本文推断狼山隆起受南北向挤压导致上地壳增厚是隆起造山的主要原因。本文得到的临河坳陷莫霍面轻微上隆,推断临河坳陷地壳在拉张环境下受地幔物质上涌影响发生减薄。本研究的结果对探索河套裂谷系和阴山造山带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约束。 刘嘉栋 吴庆举 朱敏关键词: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利用密集台阵远震接收 函数 研究辽宁海城地震区高分辨率地壳结构 2025年 辽宁海城地震区处于郯庐断裂带北延段的下辽河盆地和辽东隆起交界,区内地震活动活跃,历年被划定为地震危险区.本文基于该地区最新架设的23个宽频带流动地震台和营口固定台观测的近一年远震波形,利用远震P波接收 函数 H-κ叠加方法和共中心点(CCP)叠加成像获得了研究区西侧下辽河盆地和东侧辽东隆起的三维高分辨率地壳结构,结果显示:海城地震区地壳厚度在24.2~33.3 km之间,地壳泊松比在0.24~0.34之间;西侧下辽河盆地区地壳较薄,最薄处仅24.2 km,而东侧辽东隆起区地壳总体较厚,最厚处达33.3 km.区内盆地与山地构造区莫霍面过渡平稳,但在下辽河盆地区存在2处上地幔凸起,与重力数据和地震反射剖面结果一致.辽东隆起区的泊松比普遍低于0.26,且无明显剩余地形异常.下辽河盆地的泊松比均值大于0.3,剩余地形有明显的正异常,最大幅度达1.18 km,暗示盆地区在过去区域拉张应力作用下发生幔源物质上涌并导致地壳减薄.我们推断区域构造应力、地幔热物质上涌可能是下辽河盆地构造东缘和辽东隆起块体内发生频繁地震活动的重要力源条件. 邵媛媛 白兰淑 刘嘉栋 孙庆山 张瑞青 王亮 王亮 焦明若 贾丽华关键词: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基于接收 函数 方位变化的青藏高原地壳各向异性研究进展 2025年 地震各向异性提供了地壳和地幔在过去及现今变形情况等关键信息,对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及深部动力学过程至关重要.接收 函数 是探测地下速度间断面、物质组成和各向异性的常用手段,具有较高的横向分辨率.近年来,基于接收 函数 方位变化分析地壳方位各向异性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到青藏高原隆升和扩展机制的研究中,构建了青藏高原较高分辨率的地壳各向异性图像.本文首先介绍了关于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主要模型、地震各向异性的成因机制和利用接收 函数 分析地壳各向异性的研究方法.然后对近年来基于接收 函数 方位变化研究青藏高原地壳各向异性的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总结了存在的不足和主要认识.尽管目前对于地壳各向异性的成因机制仍存在争议,但是这些研究为青藏高原的地壳各向异性特征提供了重要的观测约束,同时对于高原隆升扩展机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基于接收 函数 方法较高的横向分辨率和越来越多的密集台阵观测,未来有望观测到更多的地壳变形细节,在深部动力学过程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杨宜海关键词:青藏高原 接收函数 各向异性 S波分裂 动力学过程 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接收 函数 成像揭示阿尔金山隆升机制 被引量:2 2025年 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持续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及陆内大型边界断裂的形成(Yin and Harrison,2000).阿尔金断裂系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走滑断裂系统之一(Molnar and Dayem,2010),长1600 km,由NEE走向的阿尔金左旋断裂和北侧的北阿尔金断裂以及两断裂之间夹持的菱形阿尔金山脉组成(Cowgill et al.,2003).作为青藏高原北缘主控边界,阿尔金断裂系统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对高原地壳变形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一种观点认为阿尔金断裂表现为左旋走滑运动,而北阿尔金断裂表现为逆性质为主,左旋走滑量有限,小于30 km(Yue and Liou,1999;Yue et al.,2004).另一种观点认为,阿尔金断裂与北阿尔金断裂均为左旋走滑断裂,且北阿尔金断裂的左旋位移量超过120 km(Cowgill et al.,2000,2003;Yin et al.,2002).近年更有研究认为北阿尔金断裂在中新世中期由左旋走滑转变为逆冲断裂(Gao et al.,2022). 李永华关键词:阿尔金断裂 欧亚板块 地壳变形 左旋走滑 利用接收 函数 研究腾冲火山区地壳结构 2024年 腾冲火山是中国规模较大的新生代火山群之一,壳内岩浆活动情况一直广受关注。为探讨腾冲火山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基于腾冲火山区(24°40'N~25°30'N,98°15'E~98°45'E)11个固定台站和1个喜马拉雅Ⅰ期流动台站记录的600多个远震波形三分量数据,提取时间域P波接收 函数 ,利用接收 函数 Pms波分裂到时方差最小法计算腾冲火山区地壳各向异性参数。引入去除混响滤波器消除沉积层对接收 函数 的影响,采用适用于地壳各向异性介质的接收 函数 H-κ-c方法,计算地壳厚度、波速比和泊松比。结果显示,腾冲火山区地壳各向异性慢波延时在0.1~0.5s之间,平均延时为0.27s,该区的地壳各向异性可能主要来自中上地壳,各台站快波偏振方向以NE-SW向、近N-S向为主,与主要的断层、最大压应力方向一致。地壳厚度在35.5~39.5km之间,波速比在1.71~1.9之间,泊松比在0.24~0.308之间,该区具有高泊松比值特征。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认为地壳泊松比最大的两个区域,即腾冲—沙坝台一带、马站—民振台一带下方可能存在岩浆囊,地热活动强烈的热海和热水塘地区,热量可能横向来自其他区域,热海台附近的热能可能来源于其东侧,热水塘台附近的热能可能来源于其东北侧和西侧。腾冲地区不同台站地壳平均泊松比的差异主要受壳内岩浆囊和火山喷发活动的影响。 李秋凤 张天继 刘克骧 张山元 李凤英关键词:腾冲火山 接收函数 地壳各向异性 地壳厚度 基于远震接收 函数 的宜昌地区地壳结构 2024年 通过湖北地震台网获得宜昌附近5个测震台站2020—2022年远震波形记录,采用时间域迭代反卷积方法,提取测震台站下方径向接收 函数 ,并根据H-κ叠加方法进行反演,估算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和平均波速比。结果显示,研究区地壳厚度呈EW向差异变化,数值为31.4—46.1 km,平均波速比为1.59—1.87。 况春利 彭籽壹 张雅茜 张笑晗 徐佳静 王慧 刘迁关键词: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波速比 利用近震Sp转换波到时和远震接收 函数 P波峰值延迟研究华北盆地浅部结构 2024年 收集2017—2020年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阵在华北地区布设观测宽频带流动地震观测台采集的高信噪比近震远震地震波形,采用远震接收 函数 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对华北沉积层厚度进行了估算.由远震接收 函数 P波峰值延迟,近震Sp转换波和S波到时差方法推断的华北地区沉积层厚度在6~7 km,燕山造山带区域沉积层厚度较小,结晶基底埋深一般小于1 km,华北盆地中部和东南部盆地结晶基底埋深较厚,厚度普遍大于3 km,局部厚度可达7 km.盆地内地垒式隆起区邢衡隆起有3 km厚度的沉积层,冀中坳陷、黄骅坳陷厚度6~7 km;沉积层厚度与地质构造相对应,坳陷区沉积层厚度较大,隆起区沉积层厚度较小,体现了沉积盆地内部不同二级块体的沉降差异.震相拾取误差、震源方位角和震中距对沉积厚度计算结果影响不明显;进行时深转换采用的一维速度模型准确性对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影响.总体来说,远震接收 函数 P波峰值延迟和近震Sp转换波到时可以研究沉积层厚度,能够可靠、有效地确定沉积层厚度结构的特征,为地震风险评估提供基础信息. 朱冰清 朱冰清 王伟涛 谢俊举 姚新强 姚新强 卞真付 卞真付基于接收 函数 方法研究广东地区地壳厚度与泊松比 被引量:1 2024年 选取广东地区49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远震资料,采用时间域迭代反褶积法提取P波接收 函数 ,利用Н-к叠加法获得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与泊松比。结果表明:①广东地区地壳厚度在24.8~31.0 km,平均值为28.3 km,自西北往东南减薄,呈区域性带状分布特征,可能与研究区内山脉隆起、平原和山地相间的地质构造相关。②研究区泊松比为0.220~0.287,平均值为0.244,泊松比北部偏高、南部偏低,沿海地区高于内陆地区,具有区域性块状分布特征,可能与地壳主要深大断裂切割的地质块体有关。③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分布与断裂的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并在断裂附近变化明显。④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呈负相关,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在地壳演化过程中向广东大陆方向推进,幔源物质进入地壳,在地壳深部存在部分熔融,从而导致地壳岩石中镁铁成分含量上升引起的泊松比升高有关。 李其栋 谢卓娟关键词: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使用接收 函数 自相关约束渤海湾北部沉积层结构 被引量:1 2024年 地震灾后调查表明盆地对地震动有显著的放大效应.低速、松散的沉积层和下伏基岩之间的物性差异,通常被认为是导致地震破坏增加的直接原因,它会显著增加盆地内地震动的持续时间、放大地震动幅度.可靠的沉积层结构和基阶共振频率有利于估计沉积层的放大作用并评估该区地震危险性.本研究利用渤海湾地区43个流动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了P波接收 函数 ,进一步通过接收 函数 自相关得到了台站下方沉积层的共振频率,并依照钻孔资料推导出的共振频率和沉积层厚度之间的经验关系,给出了研究区的沉积层厚度.研究区共振频率存在由东北向西南减小的趋势,其中研究区东北部共振频率主要介于0.30~0.77 Hz之间,对应的沉积层厚度介于120~500 m;研究区西南平原地区绝大部分台站的共振频率低于0.30 Hz,沉积层厚度介于500~1252 m.本文结果与前人采用HVSR方法给出的共振频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与已有反射和钻孔资料对比研究,推测本文所给出的沉积厚度为晚第三纪-第四纪(N+Q)的沉积盖层厚度. 王秋实 李永华 武岩关键词:渤海湾盆地 基于接收 函数 的淮安地区地壳厚度及S波速度结构研究 2024年 利用淮安区域地震监测波形资料,有效提取P波接收 函数 ,计算了台站下方地壳厚度并反演出S波速度结构,获取较为可靠的地下深部结构和一维速度模型。从结果来看,淮安市地壳厚度较薄,且具有较大的波速比,速度结构在上地壳内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特征,结合区域地质和淮安市近年来的发震特点,认为淮安地区上地壳是区域能量释放的主要空间。 朱霞 李涛 陈德兴关键词:接收函数 地壳结构 S波速度结构
相关作者
吴庆举 作品数:241 被引量:1,477 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接收函数 地壳 青藏高原 层析成像 上地幔 田小波 作品数:102 被引量:757 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接收函数 地壳 青藏高原 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中部 吴建平 作品数:203 被引量:2,465 H指数:31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 接收函数 S波速度结构 三维P波速度结构 地震定位 陈九辉 作品数:117 被引量:1,214 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接收函数 地壳上地幔 青藏高原东北缘 地壳 上地幔 刘启元 作品数:125 被引量:1,438 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接收函数 地壳上地幔 地震 青藏高原东北缘 成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