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2篇“ 搏动性“的相关文章
- 一种血管源性搏动性耳鸣治疗仪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管源性搏动性耳鸣治疗仪,包括:治疗仪本体和下颚支撑块,下颚支撑块位于治疗仪本体的上方;定位按摩块,两个定位按摩块固定连接在治疗仪本体内部的两侧;按摩珠,两组按摩珠均位于定位按摩块的下方,两组按摩珠位于治...
- 洪振鑫胡蓉黄超梁庆瑞
- 乙状窦异常搏动性耳鸣50例临床病例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乙状窦异常搏动性耳鸣的疾病特点、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山东省耳鼻喉医院2014年2月至2020年7月经乙状窦手术治疗的50例单侧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女49例,男1例;年龄17~67岁,中位年龄44岁;右侧耳鸣45例,左侧耳鸣5例。术前耳鸣程度Ⅱ级4例,Ⅲ级11例,Ⅳ级22例,Ⅴ级13例。记录其耳鸣的特点、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方法、术中所见及术后耳鸣变化。术后随访6~12个月。采用SPSS 26.0软件对手术前后耳鸣分级的差异进行符号秩和检验。结果50例耳鸣患者术后痊愈37例,术后无效(耳鸣无变化)8例,术后显效(耳鸣分级下降2级或以上)3例,术后有效(耳鸣分级下降1级)2例。经符号秩和检验,手术前后耳鸣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70,P<0.05)。颞骨CT发现36例乙状窦憩室(其中17例合并乙状窦壁缺失)、12例乙状窦壁缺损、2例与乙状窦邻近的颞骨局部缺失。行乙状窦憩室封闭35例,乙状窦壁重建4例,乙状窦缩窄5例,单纯行乙状窦前乳突气房开放4例,行乙状窦前乳突气房开放联合乙状窦缩窄1例,行乙状窦前乳突气房开放联合乙状窦憩室封闭1例。结论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多见于女性,常见原因可能为乙状窦憩室、乙状窦周骨质缺损等乙状窦壁异常,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可以采用手术治疗。
- 李莉韩月臣孙鹏程胡娜毛彦妍侯志强王海波樊兆民
- 关键词:乙状窦耳外科手术
- 右耳血管性搏动性耳鸣术后4年发生左耳搏动性耳鸣1例
- 2024年
- 搏动性耳鸣是由于患者头颈部血管、肌肉产生并通过骨骼、血管和血流传导至耳蜗而感知的一种节律性耳鸣,其中大多由血管因素产生,称血管性搏动性耳鸣[1-2]。乙状窦相关病变是近年来发现的引起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病因之一,主要有3种类型:乙状窦憩室、乙状窦骨壁缺损和横窦乙状窦交界区狭窄[3]。治疗上主要采用乙状窦骨壁重建术,通过重建乙状窦骨以恢复血管壁正常形态及加强对血流声的屏蔽能力,适用于乙状窦憩室和/或乙状窦骨壁缺损患者[4]。
- 赵海郑聪毕瑶李永团
- 关键词:乙状窦搏动性耳鸣静脉性横窦交界区
- 基于4D血流MRI的乙状窦周骨壁缺失性搏动性耳鸣的横窦血流特征研究
- 2024年
- 目的基于4D血流MRI检查技术探索乙状窦周骨壁缺失(sigmoid sinus wall dehiscence, SSWD)导致的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 PT)患者的患侧横窦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所有因单侧PT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且确诊为SSWD性PT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4D血流MRI检查的共26例, 女24例, 男2例, 年龄(35.8±8.1)岁;按照性别年龄匹配1∶1纳入健康对照组26名(46侧), 其中女24名, 男2名, 年龄(31.8±4.4)岁。利用4D血流MRI技术采集2组横窦数据。应用SPSS19.0软件对指标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同时, 将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 PT组患侧优势引流者19例(73.1%), 多于对照组的11名(42.3%), 横窦丘形狭窄及锥形狭窄发生率多于对照组(69.2% 比21.7%;42.3% 比17.4%)。PT组近心端经平面平均血流速度Vtp-avg及经平面最大血流速度Vtp-max大于对照组[(33.75±13.88)cm/s 比(15.84±7.21)cm/s;(93.19±33.55)cm/s 比(40.40±14.40)cm/s]。PT组中间部及近心端的最大血流率Flowmax大于对照组[4.69(2.87;5.62)ml/s比2.76(1.67;4.99)ml/s;3.41(2.16;5.47)ml/s比2.67(1.68;4.41)ml/s]。对照组横窦速度变化相对较平缓, 而PT组近心端速度明显增大。SSWD性PT与近心端最大血流速度[OR=1.086(1.029~1.146), P=0.003]独立相关。结论横窦回流优势侧与近心端血流速度增大可能是引起SSDW性PT的重要血流动力学原因。
- 代驰航丁贺宇吕晗仇晓妤李小帅曾嵘王国鹏杨正汉龚树生王振常赵鹏飞
- 关键词:乙状窦横窦骨质缺损耳鸣搏动性
- 搏动性耳鸣横窦狭窄与跨狭窄压力梯度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究搏动性耳鸣(pulsatile tinnitus,PT)横窦狭窄(Transverse sinus stenosis,TSS)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因素与跨狭窄压力梯度(Transstenostic pressure gradient,TPG)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3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的单侧PT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颞骨CTV和静脉窦4D Flow MR检查明确有症状侧TSS,后经DSA行静脉窦测压。测量症状侧TSS总长度、TSS程度、跨狭窄平均血流速度差(V_(avg),cm/s)和跨狭窄最大血流速度差(V_(max),cm/s),记录TSS的TPG。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TSS长度、TSS程度、跨狭窄V_(avg)差及跨狭窄V_(max)差与TPG的相关性,对有意义的自变量进一步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71例),年龄39.0(49.0-30.0)岁。症状侧TSS跨狭窄V_(avg)差、跨狭窄V_(max)差、TSS程度及长度与TPG均呈线性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7(P<0.001)、0.52(P<0.001)、0.47(P<0.001)及0.42(P<0.001)。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显示跨狭窄V_(max)差(β=0.03,95%CI:0.02-0.04,P<0.001)、TSS程度(β=4.69,95%CI:0.80-8.57,P=0.02)及长度(β=0.14,95%CI:0.04-0.23,P=0.01)与TPG独立相关(R=0.68,R2=0.46,P=0.02)。结论跨狭窄V_(avg)差、跨狭窄V_(max)差、TSS程度及长度与TPG具有相关性,可用于预估TPG的高低。
- 丁贺宇杨毅韩旭黄炎代驰航王国鹏龚树生金龙王振常赵鹏飞
- 关键词:搏动性耳鸣
- 回流优势侧乙状窦相关性血管搏动性耳鸣的外科技术与疗效
- 2024年
- 目的:探讨回流优势侧乙状窦相关性搏动性耳鸣的临床外科技术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3年11月由同一位医生收治的43例回流优势侧搏动性耳鸣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治疗的疗效。术式:应用“盖帽法”乙状窦骨壁缺损修复技术建立隔声屏障,不改变乙状窦血管壁和血流流变状态。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随访3个月~6.9年,43例患者痊愈14例(32.6%),显效18例(41.9%),有效4例(9.3%),无效7例(16.3%),手术前后耳鸣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盖帽法”乙状窦骨壁缺损修复技术建立隔声屏障,有效地规避了对血液流变学状态及血管壁的干扰,从而避免了优势回流侧静脉管壁狭窄及血栓形成的风险,手术方法容易掌握,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闫艳韩嘉为张淼刘日渊李晓雨刘阳
- 关键词:乙状窦搏动性耳鸣
- 耳内镜下颈静脉球源性搏动性耳鸣的治疗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微创治疗颈静脉球源性搏动性耳鸣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颈静脉球源性搏动性耳鸣患者11例,依据患者不同分型,在耳内镜下经外耳道分别行颈静脉球骨壁加固术、颈静脉球骨壁重建术、颈静脉球憩室回纳术+骨壁重建术。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全身麻醉苏醒后,9例患者耳鸣症状消失,2例患者耳鸣症状减轻,并出现低调嗡嗡样耳鸣声,应用药物治疗后耳鸣症状消失。出院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无复发病例。结论经耳内镜下手术治疗颈静脉源性搏动性耳鸣,效果肯定,损伤小,恢复快,值得临床应用。
- 张亚戈李硕邢培梅李谊
- 关键词:耳内镜全身麻醉
- 一种提高人工心脏泵血流仿生搏动性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人工心脏泵血流仿生搏动性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心血管循环系统和人工心脏泵的耦合模型;针对脉压差设计具有模糊PI控制器的闭环控制系统和双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周期性地调制人工心脏...
- 曲洪一刘鑫王聪谢煌刘建华王秋良
- 4D Flow MRI对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横窦-乙状窦血流特征分析
- 2023年
- 目的:应用4D Flow MRI技术分析静脉性搏动性耳鸣(venous pulsatile tinnitus,VPT)患者横窦-乙状窦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2年10月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搏动性耳鸣患者,依据颈压试验分为静脉性搏动性耳鸣(VPT)组(21例)、非静脉性搏动性耳鸣(non-venous pulsatile tinnitus,NVPT)组(10例),同时选取10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HC)。应用4D Flow MRI技术比较三组患者横窦-乙状窦的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VPT组中15人(71.4%)检出异常血流模式。NVPT组及HC组均为正常血流。VPT组的最大流速、平均流速、脉冲指数、平均血流率均显著高于NVPT组及HC组(P<0.05)。结论:4D Flow MRI技术能够定性、定量地评估静脉性搏动性耳鸣患者横窦-乙状窦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 葛晓乾田辰泽赵兵
-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
- 乙状窦双憩室致搏动性耳鸣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 2023年
-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乙状窦双憩室致搏动性耳鸣病例的治疗和效果,并结合文献复习乙状窦双憩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乙状窦双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乙状窦憩室”“搏动性耳鸣”“sigmoid sinus diverticulum”“pulsatile tinnitus”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及PubMed中检索2002年以后有关乙状窦双憩室的相关文献。共纳入英文报道5篇(6例)。结果本例患者为49岁女性,表现为右耳搏动性耳鸣,指压试验和转头试验阳性;颞骨高分辨CT(HRCT)示右侧乙状窦双憩室且憩室前壁骨壁菲薄,经三维重建后见右侧乙状窦双憩室位于横窦向乙状窦的转折处,行右侧乙状窦憩室回纳+乙状窦骨壁重建术,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搏动性耳鸣完全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合文献报道的6例,共计7例乙状窦双憩室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34,49)岁。7例患者均因搏动性耳鸣就诊,指压试验和转头试验阳性,影像学诊断结果示乙状窦双憩室和/或周围骨壁缺损、横窦狭窄、异常板障静脉环。7例患者均行乙状窦骨壁重建术,其中3例另行乙状窦憩室回纳术、1例另行异常板障静脉环阻断术、1例另行扩大枕斜窦术。术后5例耳鸣完全缓解,随访均无复发;1例部分缓解;1例未缓解。结论乙状窦双憩室主要临床表现为搏动性耳鸣,指压试验和转头试验阳性,颞骨HRCT或CT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可用于该病的诊断,目前的治疗方法均为手术治疗,乙状窦憩室回纳和乙状窦骨壁重建术是实用且有效的方法。
- 朱慧慧王小林韩跃峰
- 关键词:憩室搏动性耳鸣乙状窦三维重建
相关作者
- 王振常

- 作品数:954被引量:3,784H指数:2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CT 颞骨
- 赵鹏飞

- 作品数:200被引量:469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研究主题:颞骨 搏动性耳鸣 存储介质 耳鸣 CT
- 刘兆会

- 作品数:69被引量:234H指数:9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 研究主题:搏动性耳鸣 颞骨 磁共振成像 耳鸣 X线计算机
- 龚树生

- 作品数:532被引量:1,880H指数:1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 研究主题:耳蜗 耳鸣 人工耳蜗植入 人工耳蜗 喉肿瘤
- 李宝民

- 作品数:285被引量:1,428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颅内动脉瘤 血管成形术 栓塞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