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28篇“ 政治秩序“的相关文章
-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秩序
- 2025年
- 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必须明确意识到,技术的进步并不代表人类的进步人类既要充分受惠于技术的进步,又要防止和减少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人类社会此前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即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 郑永年
- 关键词: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秩序
- 2025年
- 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必须明确意识到,技术的进步并不代表人类的进步。人类既要充分受惠于技术的进步,又要防止和减少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人类社会此前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即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末,英国人詹姆斯·瓦特制造出人类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人类得以进入工业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60年代,美国实现了电力的广泛使用,人类得以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 郑永年
- 关键词: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蒸汽机
-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秩序
- 2024年
- 人类社会此前已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即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基础之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发生。人工智能表现出来五个显著特征:技术能力的高度集中性、技术管理的高度中央性、技术使用的高度垄断性、技术受众的高度分散性、国家间或者区域间竞争的高度封建性。技术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必须明确意识到,技术的进步并不代表人类的进步。前三次工业革命都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步,“第四次工业革命”会导致的社会政治秩序,最有可能的是“牧民社会政治秩序”,也可能在国际和国内层面形成一种新型封建体制或者无政府状态。“牧民社会”对人类最大的冲击是智慧的不平等,倘若人类利用人工智能进行自我伤害的趋势继续下去,最终的结果必然是重返“奴隶式依赖”。因此,如果没有新的启蒙运动和新人文意识的崛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很可能是大倒退。人们需要直面这个问题,找出有效的纠正方法。
- 郑永年
- 关键词:人工智能政治秩序
- 战后以来东北亚海权与陆权地缘政治秩序的重构
- 2024年
- 经过战后以来的长期演变,尤其是自冷战终结以来,东北亚海权与陆权地缘秩序的中心已从大陆转向海洋,海权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这主要表现为:区域国家对海洋的战略性认识提升,纷纷制定并推进海洋发展战略;岛屿与海洋权益争端突出且频发;大国竞争背景下中美海洋战略竞争加剧。美国作为亚太地区的海洋霸主直接介入地区海洋争端,维护自身在东北亚的霸权。美国军事战略基调由竞争转向威慑,确立了发展和运用军事力量的“一体化威慑”大战略。东北亚地区海上安全风险正在升级,地缘热点和海上风险点已渐成互联迸发趋势,朝鲜半岛问题与东海、台海、南海即“三海一半岛”风险已现联动的苗头。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热点问题往往具有矛盾突出、危险性大、外溢影响明显等特点,对于整个地区安全态势具有“破窗”效应。当前东北亚的地缘风险恐怕会对中国的主权安全或国家利益构成非常严峻的挑战。中国需要及时制定科学完善的东北亚海洋安全大战略,加强海上软硬实力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构建东北亚海洋安全秩序的新路径,推动共建东北亚海洋命运共同体。
- 李敦球谌贝贝
- 关键词:东北亚海权美国介入
- 数字空间的政治秩序建构:数字权力、主体累加与多位面互动进程被引量:8
- 2024年
- 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国际关系研究的空间背景正在进入现实空间与数字空间联结融合的新阶段,数字空间的政治秩序建构已经成为影响国际体系运行的重大问题。作为人类活动的新场域,权力仍然是数字空间中界定主体间关系的核心概念。基于对不同资源要素的掌控,数字权力表现为不同的功能性特征。在数字空间的演进历史上,技术社群、数字企业和主权国家等不同主体先后推动了多轮数字内容累加,从而造就了当前数字空间丰富多彩的形态。而这些不同主体也在这一过程中分享了数字权力,从而拥有了参与数字空间秩序建构的关键主体身份。由于多元主体掌控异质的数字权力,数字空间内的主体互动在不同维度上同时展开,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多位面互动进程。凭借在现实空间内压倒性的权力地位和对数字权力框架中阻断性权力的有效掌控,主权国家推动的数字地缘政治议程与数字空间治理议程获得了广泛关注。但作为创新理念的代表,多元共生秩序建构议程也在持续推进。数字空间政治秩序及相关议题的研究将会成为国际关系学科在新空间背景下的理论增长点,需给予高度重视和系统规划。
- 封帅
- 无以人灭天与顺道之自然——论庄子政治秩序观的内在逻辑
- 2024年
- 战国时期,针对“周文疲敝”所造成的社会政治问题,庄子在承继老子道治思想的基础上阐发了一套系统的政治秩序观。就政治秩序的存在而言,庄子强烈反对当时以等差分别为理念的秩序架构,主张政治秩序必须要以保全民众的自然本性为前提,不能成为残生害性的工具。就政治秩序构建的路径而言,庄子在分析内生型秩序与外生型秩序内涵的基础上,指出了外生型秩序存在的困境与张力,认为施政者在秩序构建过程中必须要以内生型秩序为基础,使外生型秩序与内生型秩序在运作过程中能够有机相融。此外,庄子非常重视政治主体在政治秩序构建过程中的作用,主张施政者必须秉承审慎的政治态度,在体道明理的基础上运用政治技艺,避免秩序运行过程中出现主客两分及其对抗状态的发生,保障政治秩序能够稳定、良性的运作。
- 郭敬东
- 关键词:庄子政治秩序
- “扩四端”何以“保四海”?——论孟子心性秩序与政治秩序贯通的政治哲学
- 2024年
- 不忍人之心与不忍人之政的关系是孟子哲学中看似显明而实则含糊的问题。既有研究对此多探讨了善心“为何”有仁政,仍留有部分难题,若立足有善心“如何”有仁政的实践逻辑,则能更充分地回答该问题及其所涉及的其它疑问。孟子以四端之心言性善就意味着尽心功夫是而性的应有之义,尽在为善路径上士与民承担着不同责任,士扩充善端的自觉性就意味着其有出仕的要求,这便有了体民之情的为政方式。士为改变心之不忍的现状而规划各类制度,根本旨趣仍是觉民之仁,如此才算继承礼乐秩序的不忍之政。孟子以善心言仁政实则是以“先觉觉后觉”的方式构想了社会成员仁心相接的完整善制,即遵循先王之道的最佳政制。在先王之道的保障下,所谓“扩而充之”就是士扩充善端以接民之善性,不忍人之心与不忍人之政根本就是一体。由此,孟子政治哲学就不单是对政治提出价值规范,所解决的问题乃是政治社会中不同个体的德性关怀和政治生活中上达天命的可能。
- 庞卫东
- 关键词:仁政先王之道
- 修昔底德与政治秩序
-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于历史学和政治学来说都有着根本的重要性。然而,关于修昔底德的研究,这两个学科都没有把对方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野内。本书学术性地讨论了修昔底德所建构的政治秩序以及他所判断事件的背景,从而探讨了...
- (德)陶厄尔
- 董仲舒“元”“天”哲学与政治秩序的建立
- 2024年
-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与其“元”“天”哲学密切相关。“元”是天人秩序之发生处及最终根据,属于本体论,而“天”则是他以推类逻辑为基础,基于对“自然之天”的观察而建构的关于宇宙的整体图式和意义链结构,属于宇宙论。二者的关系是“以元正天”,并主要体现在政治思想中。董仲舒以“元”为基础,将“微”作为政治秩序的起点,并以“君”作为政治秩序之枢机,保证政治秩序的灵活性;以“天”为基础,将制度性之礼制和德教作为政治秩序之两翼,保证政治秩序的稳定性。二者的统一保证了政治秩序中的人事与制度要素保持基本的平衡,从而避免秦制的僵化板结,实现共同体的长治久安。
- 刘富民
- 关键词:元哲学政治秩序
- “明分”与“义法”:荀子政治秩序之教化精神被引量:1
- 2024年
- 荀子以重建社会政治秩序为志,欲借由礼法完成统治和教化的双重目标。在秉持儒家精神的同时,荀子对早期法家思想有所损益。其“明分”思想是对早期法家“定分”思想的吸收与转化,“明分”所建构的有序的政治社会,是个体得以受教化的前提;其“义法”观念既表明了对“法”的重视,亦凸显了礼义的精神内核,成为“礼”的教化方式之补充。
- 曾筱琪
- 关键词:荀子明分义法教化政治秩序
相关作者
- 胡锐军

- 作品数:86被引量:242H指数:7
- 供职机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 研究主题:政治冲突 政治秩序 儒家 政治 社会冲突
- 雷振文

- 作品数:29被引量:94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政治秩序 政治控制 政治 政治制度 秩序
- 马九福

- 作品数:20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和谐社会 政治秩序 生命教育 生命 政治共识
- 夏春晖

- 作品数:8被引量:0H指数:0
-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研究主题:政治秩序 权力 冷战后 权力政治 秩序重建
- 李金鑫

- 作品数:15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财经大学
- 研究主题:政治秩序 法权 道德冷漠 道德 康德政治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