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10篇“ 政治结构“的相关文章
- 一体两翼内外相维:明代中枢政治结构之再认识
- 2024年
- 作为帝制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部分,中枢政治结构的变革呈现出“因袭与演变”的重要特点。明代中枢政治结构的发展,经历了“皇帝—丞相”的“一对一模式”和“皇帝—六部”的“一对多模式”,最终形成了“皇帝—内阁、司礼监”的“一对二模式”,这是明朝不同于以往任何朝代的中枢决策系统。从纵向结构来看,明代中枢政治结构形成了一种立体的金字塔型结构,皇帝无疑处在权力的最顶峰;就横向分层而言,分居皇权之下的司礼监和内阁互相制约,形成“一体两翼,内外相维”的权力结构。
- 张之佐张静
- 关键词:皇帝内阁
- “河北胡化”新论——一个基于中原传统社会与政治结构的阐释
- 2024年
- 陈寅恪“河北胡化论”的理论基础是民族一文化史观,其中蕴含了文化决定民族、民族一文化决定政治两个决定关系,二者反映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然而前者并不成立,后者则不能前置于古代时期。“河北胡化论”的核心实不在于陈寅恪所坚持的全盘胡化,其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于地方化的政治模式和道德形态是否来源于非汉文化的影响。本文指出,具有差序格局的中原传统社会结构塑造了亲近疏远的行为准则,具备家国二重性的王朝国家政治结构在君臣之间构建了依附性与限制性的双重道德。二者通过人情博奔体现出来,并结合在一起,为臣民的相对主义忠诚奠定了道德基础。依据这一道德,君主必须照顾臣民亲情圈的小义小利,才能激发臣民的感报之心。这种人情之忠中双方道德义务的限度,由各方势力的政治博奔设定。河朔故事是安史乱后中央与藩镇重建统治关系过程中所达成的新的政治和道德约定,是中原社会道德模式和政治模式基于河北政治独立这一新现实的发展,而非“胡化”的结果。目河朔为“夷狄”是“尊王夷”的政治修辞,而非真实的族类区分标准。以亲情主义为主导的传统社会的组织原则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凝聚提供了重要动力。
- 苏航
- 阿尔蒙德政治结构分化理论研究
- 政治现代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始终需要关注的重要议题,也是政治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以不断分化的政治结构和角色促进政治体系能力的现代化为核心观点的结构分化理论,是自发展政治学兴盛以来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结构分化理论对当代比较政...
- 鲁瑜
-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体系结构分化阿尔蒙德政治整合
- 观念·知识·理性:现代政治结构之核心要素被引量:1
- 2023年
- 现代政治结构之根本不同于过往社会形态的方面,就在于它从本质主义出发界定和规定自身,将政治等同于权术、权谋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改造成朝向终极之善的观念、知识和理性。只有将特殊意志置于一般意志之上、将实践理性置于实用理性之前、将公共意志置于个人意志之首,一种最大限度地实现效率与公平、正义与平等、自由与幸福等价值原则的制度安排才会产生。现代政治观念的确立只是坚定了信念、确定了方向,只有找寻到实现终极之善的手段之善才能确实找到其始点、要素、环节和道路,这是拥有和分有逻各斯而行动的事情,而这就需要知识、理论和思想,而不是情绪、意见和常识。当把观念和知识统合地运用到政治事务中,一种将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结合到行动中的综合能力和品质就会产生,这就是理性。理智和努斯是实践理性中的两个关键环节,沉思的理智是对不变事物的沉思,实践的理智是对可变事物的考虑,考虑和推理是一回事;努斯则是基于欲求而对某种善的事物的追求,它既要求获得就事物自身而言的真,又要求获得对于人而言像真、似真的事物,即善自身。现代政治结构既是目的性的又是功能性的,一个追求和实现终极之善的政治自身就是善的,其本身就值得追求,因为其本身就是令每个人自愿、充分且合理地表达政治意志的状态;同时它又通过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将每个人对劳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意志本体论意义上的自由的追求,置于最大的可能性空间之内,将个人意志视作是领悟了国家伦理理念的公共意志而加以贯彻。这是一个遵天人之道而动、照人伦之道而行、据心性之道而思的社会状态,它超越了权力社会而进入了真正的政治社会。
- 晏辉
- 关键词:权力政治知识政治社会
- 地缘政治结构、印太战略升级与拜登政府的“蓝色太平洋伙伴”被引量:3
- 2023年
- 太平洋岛屿地区是美国地缘政治结构的组成部分。作为“印太战略”的始作俑者,美国基于自身战略利益,不断丰富“印太战略”框架,打造各种版本的“印太战略”。拜登上台后,着力对特朗普政府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升级“印太战略”。在地缘政治结构的影响及“印太战略”升级的背景下,拜登政府竭力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打造并完善“蓝色太平洋伙伴”,借以对中国进行强有力的制衡。作为一个制衡中国的联盟体系,“蓝色太平洋伙伴”是美国在“海洋自由”原则驱动下的海洋扩张活动或实践,主要目的是维护其海洋霸权。未来拜登政府将推动“蓝色太平洋伙伴”在太平洋岛屿地区朝着更加实体化、机制化、军事化的方向发展。
- 梁甲瑞
- 关键词:战略博弈
- 构建包容性政治结构的中国经验--基于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结构功能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构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包容性政治结构是现代国家构建的基本议题,也是现代国家建设的普适性目标。不同国家(地区)构建包容性政治结构的不同模式及其运行逻辑,直接影响国家治理的成效1949年,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政治协商的形式建立了新中国,初步构建和实践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容性政治结构。当代中国包容性政治结构之所以得以成功构建,并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功效,其组织基础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确立,价值基础在于多元政治主体政治共识的凝聚,制度基础在于基于党领导的合作型政治关系的包容性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包容性政治结构,将刚性、稳定的政治原则、政治制度同合理的弹性空间相结合,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保障了国家的长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为人类构建包容性政治结构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
- 徐理响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
- 三重政治结构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被引量:3
- 2022年
- 处于民族、国家和世界体系三重政治结构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演进既需要完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也需要在这种结构下保持疆域的完整、民族的多样、国家的持续发展。从民族国家共同体的属性来看,作为一个共同体存在的中华民族不仅需要国家场域予以确认和认可,更需要世界维度的他者认可,而民族国家主体的唯一性确保了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受制于三重政治结构的约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一种非均衡的格局,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制度建构、形态特征和政策选择。在非均衡的格局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呈现出递进式与复合协同式的交织,体现为主体的复合性、任务的交织性和目标的交融性。因此,需要塑造一种共命运的民族共同体以实现民族的演进,完成国家统一与民族国家建设以实现国家的演进,以新的世界秩序的形成助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周光俊
- 关键词:民族
- 高中思想政治结构化知识的建构策略被引量:1
- 2022年
-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教师要做好结构化知识建构工作。为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本学科内容,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结构化知识,让学生自主梳理所学知识、整合知识。文章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建构结构化知识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构策略。
- 樊建浩
- 关键词:思想政治结构化知识
- 绩效考核政治结构及其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首先,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并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在中国文化情境下从评估者动机视角开发绩效考核政治的结构,包括平衡性、激励性、惩罚性等三个维度。然后,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绩效考核政治各维度如何影响反生产行为。研究发现,激励性和惩罚性绩效考核政治正向影响反生产行为,且负向影响组织信任,组织信任在激励性、惩罚性绩效考核政治与反生产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最后,本文讨论了研究贡献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 赵君张永军刘智强刘钰婧
- 关键词:反生产行为组织信任
- 核心素养视阈下高考政治结构化情境创设路径探索
- 2022年
-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学生创设的特殊情感环境,是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实践应用等文化、社会、环境背景的有机整合,集情感、思维、行为与生活实践于一体。基于对情境概念的理解,文章以2021年高考政治题目为例,结合对结构化情境的思考与实践,从生活、时政、本土、思维、问题、生成六个方面探究核心素养视阈下高考政治结构化情境的创设路径。
- 闫彦强
- 关键词:高考政治生活化教学
相关作者
- 王建民

- 作品数:331被引量:28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两岸关系 台湾经济 民进党 两岸 两岸经济
- 石勇

- 作品数:79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风窗》编辑部
- 研究主题:社会结构 中国社会 心理 现代社会 社会
- 李普者

- 作品数:16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云南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少数民族 民族地区 少数民族社会 民族文化 政治结构
- 于建嵘

- 作品数:253被引量:4,231H指数:3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群体性事件 农民 农民工 农村基层政权 社会稳定
- 李景鹏

- 作品数:77被引量:1,327H指数:2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政治发展 政府 社会团体 行政改革 政治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