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31篇“ 敦煌艺术“的相关文章
试论现代杂技艺术的融合表达及感染力提升——以甘肃演艺集团敦煌艺术团杂技团为例
2025年
现代杂技艺术作为一种融合丰富文化传统和创新元素的艺术形式,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在新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创新精神。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现代杂技艺术在表演方式、表现手法及其与观众的互动模式上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因此,如何在保持传统魅力的同时提升现代杂技艺术的感染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李得福
关键词:表演方式互动模式艺术团
杨雪与她的敦煌艺术工笔重彩
2024年
近些年杨雪在工笔重彩敦煌艺术创作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常常耳闻和目睹其创作的美术作品在全国与省市入展和获奖,成为湖湘美术界一位备受关注的青年女画家,特别是她用画笔再现的敦煌系列的创作作品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受到了青睐与好评。
师古
关键词:工笔重彩美术作品女画家敦煌艺术艺术感染力
敦煌艺术进课堂 打造美育新样态
2024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素养的生成。近年来,我们结合敦煌艺术开展了一系列的敦煌主题教学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让学生了解了中华经典艺术,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一、以敦煌艺术的故事激发童趣敦煌艺术也称为敦煌佛教石窟艺术敦煌石窟艺术,它包括壁画、彩塑、建筑、乐舞、书法等,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宝库。教学一年级下册《可爱的动物》一课时,我们选取了敦煌文化中九色鹿的故事。
宋晓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敦煌艺术敦煌文化九色鹿
“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亮相中华艺术
2024年
今年是敦煌研究院建院80周年,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敦煌研究院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袂主办的“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自2024年9月20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正式开幕以来,已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次展览采用“文物+复刻经典洞窟+壁画彩塑”的独特形式,从敦煌研究院精心挑选并调集了大批极具代表性和稀缺性的一级和二级珍贵文物及临本,其中包括一些禁止出境的国宝级文物。
关键词:敦煌艺术国宝级文物上海美术馆稀缺性
中国画教学引入敦煌艺术的实践与思考
2024年
在当下高校美术教学中,许多院校将敦煌艺术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程,这在拓展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绘画技法、材料及色彩配置的表现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有不少院系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局限,比如,课程开设的目的性不强、艺术考察流于形式、临摹与创作的联系不紧密等。为此,文章从敦煌艺术资源的当代价值谈起,分析高校中国画教学引入敦煌艺术相关内容的必要性,并针对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
马金辉Jiayi Ying
关键词:敦煌艺术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大众需求的耦合:《敦煌艺术通识课》书评
2024年
清华大学教授杨琪著《敦煌艺术通识课》一书,一经发行为艺术、历史乃至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打开了一扇通向华夏文明千年艺术的窗口。这本书不仅是有对敦煌艺术的解读,更是一次对华夏文明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刻反思。值得一提的是,看完这本书的体验是从“美的艺术”这一角度入手,引领读者重新审视和理解艺术关系到关注文化身份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物”作为审美存在的路径逐渐显现,为我们揭示了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对历史艺术本质和审美价值的深入探讨过程中,不仅有助于提升读者的审美素养,是潜移默化地陶养人的精神心灵,真善美本然性之养成。
万梅子
关键词:中国美学审美文化
人工智能语境下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被引量:2
2024年
人工智能被频繁地使用在数字人文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不同于传统的人文研究过程,面对复杂的数据规模和不确定性的统计,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大量的数据和庞杂的计算任务.类似于敦煌石窟的数字化采集和再现,这不仅需要强大的计算资源和算法,同时也带来了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方面的挑战.在浩瀚的"敦煌艺术"探索之旅中,如何通过人工智能科技再现敦煌石窟并传播敦煌文化?其方式将是多元化、智能化的.相信通过数字化保存、虚拟现实体验、智能解读和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的结合,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敦煌石窟的艺术价值,推动敦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工智能时代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形成更多元的感官刺激样式来吸收和传播文明.
蒋旎
关键词:敦煌艺术人工智能
隋及唐初敦煌艺术对外来影响的吸收与创新被引量:1
2024年
敦煌隋代彩塑受到印度笈多艺术风格的影响,及至唐代,彩塑已形成了中国式的表现手法与风格,既保持了雕塑的写实性,又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精神。壁画也同样,隋至唐初的人物造型中,常常出现典型的印度风格晕染法,比起北朝壁画更接近印度绘画的特点,表明当时确有一部分画家擅长画外来风格。但随着唐前期艺术的发展,画家们对外来晕染法不断改造,使之与传统的线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从壁画的装饰图案中,我们也可看到对外来艺术的改造,如隋至唐初流行的联珠纹、石榴纹、葡萄纹等纹样在不断地被吸收改造,最后都融入了形态更为丰富的卷草纹中。
赵声良
关键词:敦煌艺术隋唐
敦煌艺术的影视化创作研究
2024年
影视化以其视听文化传播的特性成为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敦煌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史料丰富。以其本身瑰丽的特性、独具审美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影视创作中占有一席之地,为影视作品提供了更多发展方向。本文将结合相关文献、图像,影视作品等对敦煌艺术的影视化传播途径进行交叉研究。首先将现有作品根据性质和敦煌艺术引用方式做两次分类,举例分析敦煌艺术在影视中应用的相关经验;其次从内因外因两个角度探讨敦煌艺术影视化传播中的困境;最后思考敦煌艺术的影视化的未来,建议创作者在内容上重视知识储备,在精神上增强人文情怀,在经济上注重传播形式多样化以更好地完成敦煌艺术影视化。
田梦泽
关键词:敦煌艺术影视化文化传播影视媒介
西藏扎塘寺壁画与敦煌艺术关系之再议
2024年
本文是基于早年相关研究的一个重新思考与讨论。以往研究认为西藏山南地区11世纪末叶的扎塘寺壁画所呈现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主要是南亚的波罗面相与吐蕃化了的服饰的一种组合,在艺术传承上应该是10-11世纪新进入的东印度波罗风格与原有的吐蕃王朝时期旧有传统(蕃式服饰)相互融合而致。新的研究表明,扎塘寺壁画人物图像的孤立性是因为即使它接收了11世纪卫藏新进入的波罗艺术样式,但其主体,无论是人物面相还是服饰主要都继承的是唐代吐蕃王朝时期的艺术脉络,并与吐蕃占领之下的敦煌石窟艺术有密切关系,从而证明即使是西藏地区在北宋年间仍能看到敦煌艺术或明或暗的影响,且远在边陲的卫藏地区仍与中国西部佛教艺术整体流变有着密切关联性。
张亚莎
关键词:卫藏敦煌艺术

相关作者

胡同庆
作品数:65被引量:129H指数:7
供职机构:敦煌研究院
研究主题:敦煌壁画 敦煌艺术 美学特征 佛教 视觉心理
赵声良
作品数:80被引量:296H指数:9
供职机构:敦煌研究院
研究主题:敦煌石窟艺术 石窟艺术 壁画 敦煌壁画 敦煌艺术
穆纪光
作品数:19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城市学院
研究主题:敦煌艺术 艺术哲学 艺术史研究 菩萨 美学
徐伟
作品数:56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咸阳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 艺术 敦煌艺术 艺术研究 于右任
朱斌
作品数:54被引量:54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民族小说 文化身份 文学张力 少数民族文学 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