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251篇“ 数字乡村“的相关文章
- 数字公共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与优化路径
- 2025年
- 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改变乡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治理模式,重构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具有数字公共性特征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以数字主体、数字空间和数字场景的建构逻辑,培育数字参与理念、构建数字联结纽带、搭建数字交往平台,实现数字公共性生产。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通过治理主体的行动共建、治理方式的技术共治、治理资源的利益共享,推动乡村治理的数字赋权、数字赋能、数字赋利,有助于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数字乡村治理共同体。
- 丁波
- 关键词:乡村治理
-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乡村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研究
- 2025年
-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文章从乡村产业数字化、乡村生态数字化、乡村文化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五个方面对数字乡村发展进行理论逻辑分析,并指出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建设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数字素养低、政策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未来我国应从加快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乡村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数字乡村建设的顶层设计等方面出发,不断优化数字乡村建设路径,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李永霞杜祎文买信宇
- 关键词:数字乡村基础设施
-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 2025年
-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对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数字乡村建设将现代科技效益转化并嵌入到农村实际发展进程中,有效激活了农村内部发展潜力,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提供了新路径,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加速农村地区的全面进步以及农民个人能力与福祉的全面提升,从而为缓解“数字鸿沟”提供有力支持。“数字鸿沟”的逐步缩小减轻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现了技术赋能下乡村振兴的广阔前景。
- 胡长春
- 关键词:数字乡村共同富裕农业现代化数字金融
- 数字赋能抑或数字负能:数字乡村治理的双重效应与内在机理
- 2025年
- 在国家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指导下,技术工具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同时,亦导致了“数字负能”的治理后果。通过建构“技术—制度—参与”分析框架,探索数字乡村治理中数字赋能与数字负能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在嵌入乡村治理过程中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数字技术嵌入可以促进乡村治理模式嬗变、秩序结构逐渐规范、民众有序参与治理;另一方面,信息壁垒封锁、考评机制失衡以及供需配置失调是诱发数字工作繁复、数字形式主义、数字技术悬浮等数字负能现象产生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从加强技术规训和批判、适度调整制度和优化实践参与等方面共同发力,消弭数字负能。
- 曾凡军余航杨舜清
- 中国数字乡村政策关注度识别——基于“工具-场景”二维框架的文本分析
- 2025年
- 数字乡村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战略方向。中国数字乡村政策注意力分配存在差异。政府偏好使用供给型工具,环境型工具次之,需求型工具应用最少。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也存在“冷热不均”,对不同场景数字化建设均有所关注,较多政策指向乡村数字经济,对乡村网络文化和智慧绿色乡村关注度较低。在“工具—场景”交叉维度视角下,政府在使用较多供给型工具的前提下,更侧重运用需求型工具推进乡村数字经济和信息惠民服务建设,通过环境型工具推动乡村数字治理、乡村网络文化及智慧绿色乡村建设,但整体均呈供给型工具过多、环境型和需求型工具不足现象。未来应优化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平衡数字应用场景政策关注,提升“工具—场景”适配度。
- 王俊芹王俊芹
- 关键词:数字乡村
-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域下数字乡村韧性建构的多重逻辑与实现路径
- 2025年
-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已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传统的刚性治理机制在数字化的乡村风险治理场域中面临诸多难题,而公共服务系统的“停滞”、基层政权体系的“梗阻”、社会组织机构的“失灵”以及农村居民主体的“蒙蔽”等现实困境严重掣肘数字乡村韧性的建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因契合风险治理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内在逻辑,与数字乡村治理情境的复杂性之间存在高度耦合。以关中平原H村的数字乡村韧性实践为考察个案,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解释工具,深入剖析数字赋能乡村韧性建构的逻辑理路。研究认为,借助数字赋能的感知逻辑、信息驱动的应对逻辑、多元共建的控制逻辑以及制度管控的防范逻辑,可以有效搭建数字乡村复杂性风险的韧性框架。基于此,通过搭建数字底座,优化制度体系,完善心理机制和吸纳多元主体的举措能有效化解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风险。
- 胡卫卫魏可心
- 关键词:数字乡村风险社会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 社会网络分析视角下的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演化特征与发展趋势分析
- 2025年
- 聚焦于121份关于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文件,通过构建“目标—主体—工具”分析框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技术与方法,深入探讨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政策的演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首先,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目标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逐步涵盖数字乡村建设的基础设施、经济、生活和治理各维度,但总体焦点仍然明显集中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其次,数字乡村建设政策的联合发文趋势日益增强,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的协作正在逐步提升,但合作网络的结构依然显得松散与扁平化,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疏远,核心主体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最后,数字乡村建设政策工具的种类与数量均不断完善,但整体结构仍显得不够合理,与既定政策目标的适配程度较低。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政策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甘晓龙向爽易雁许沁钥高歌
- 关键词:数字乡村社会网络分析
- 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 2024年
- 以数字赋能理论的视角,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直接效应及作用机制,并基于全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评价体系,并实证分析两者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具体维度来说,数字乡村建设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数字化、服务数字化作用乡村振兴;此外,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对东部地区影响效果最好,中西部次之。
- 杨冰
- 乡村人才振兴助力数字乡村发展
- 2024年
-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乡村发展、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环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快速普及和应用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政策文件和相关研究的综合分析,探讨了数字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契合性,并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描述了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和面临的困境。同时,还提出了数字赋能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路径和措施,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为数字化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提供有力支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实现乡村发展与人才振兴的良性互动。
- 吴婷婷
- 关键词:居民生活质量数字乡村
- 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 2024年
- 当前,农业农村进入新发展阶段,抓好“三农”工作是促振兴、谋复兴的历史必然,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坚实基础,是扩内需、畅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站位“两个大局”、胸怀“国之大者”,对标“十四五”农业农村工作定位、聚焦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目标,要设计“筹划”的科学性,推进“内化”的主动性,突出“产业”的特色性,切实促进数字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 孙贺娟王华彪
- 关键词:数字乡村三农
相关作者
- 陈桂生

- 作品数:41被引量:419H指数:13
-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研究主题:乡村 数字乡村 共同富裕 乡村建设 乡村治理
- 李瑾

- 作品数:173被引量:2,043H指数:23
-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研究主题:互联网 信息化 乡村 农业 数字化
- 冯献

- 作品数:112被引量:1,786H指数:22
- 供职机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研究主题:乡村 木薯 休闲农业 互联网 信息化
- 郭红东

- 作品数:171被引量:3,516H指数:38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农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 电商 农民创业
- 徐旭初

- 作品数:273被引量:3,069H指数:31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 研究主题:合作社 农民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 合作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