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篇“ 文体史“的相关文章
- 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重构被引量:1
- 2024年
- 吴承学等学者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的树立和建构,并在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范围、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内涵图谱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不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和学科体系构建还在发展和探索之中,仍有很大的可开拓空间。借鉴韦勒克文学研究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学科划分,以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来构建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在综述近20年来文体学学科及其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析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之间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古代文体学传统中三个分支的原生历史存在形态来印证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重构的学理性和合理性。
- 任竞泽
- 关键词: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文艺学
- 秦汉文体史
-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奠定了古代文体基本格局,文体参与文化建设和人生日用,在知识者的写作生活中占有极大比重,这也成为中古文论勃发的基础。本书首次对秦汉文体进行了全面梳理,力图呈现文体演变的宏阔背景与内...
- 郗文倩作
- 断代史与文体史融合的中国修辞史拓荒之作——序段曹林《唐诗修辞史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段曹林教授的《唐诗修辞史研究》是第一部将断代史和文体史融合的中国修辞史研究专著,富有拓荒意义。唐诗修辞史研究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社会文化价值。该著的特色和新意主要表现在:重视修辞理论的应用和建设;重视梳理四个历史时期唐诗修辞运用的变化与进展;多维比较和跨朝代比较相结合,在比较中体现联系和动态;整体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完整体现唐诗修辞的演变;对典型诗人诗作的修辞分析独具修辞特色和历史眼光。作者着眼于修辞学科发展建设与唐诗文化传承推广的目标,二十余年来致力于唐诗修辞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也带给学界宝贵的启示和希望。
- 宗廷虎
- 文体递变:钱钟书的文体史观念
- 2023年
- 文体史观念是钱钟书文体学思想和文学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文体史料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诗文各体原出五经”的文体源流论、“艺事之体随时代而异”的文体发展观、“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的唐宋诗体之争三个方面。其特征体现为:从文体史的视域看待历代文学史观念,文体文献学上的价值与贡献,文体史观念上的辩证与通达,打通古今中西的文体学比较方法,等等。钱钟书的文体史观念体系所体现打通古今中西的文体通变观,正是其文学通变观和文化通变观的集中反映,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 任竞泽
- 关键词:唐宋诗之争管锥编
-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 中
- 谭帆等
- 苏轼“和陶诗”的形式特征及其文体史意义
- 2023年
- 作为“和诗”,次韵既要求“和韵”又要求“和意”,“和陶诗”则突破了唱和对象的古今界限,使“和意”朝着“道意”方向发展,即注重表达作者主观意识。苏轼在“和陶诗”中以“意”统“韵”,从而化韵脚的限制于无形。在平衡诗体与诗意的过程中,苏轼促进了诗歌正副文本功能的强化与转换。副文本记录诗意兴发方式,具有诗史功能、日记功能、书信功能、索引功能,并且建立起“和诗”与原诗的联系,引导读者在师陶、学陶背景下阅读“和陶诗”。正文本则由次韵诗向外的公共唱和功能、政治功能朝向内的道德自省功能、心理平衡功能转换。苏轼在“和陶诗”中的上述探索对文体史具有重要意义。
- 姜俵容
- 关键词:和陶诗次韵副文本
- 叹词兴替与中国诗歌抒情文化的变迁——兼论新诗出现的文体史意义
- 2023年
- 叹词是一种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感叹与抒情的性质及功能相同,一定程度上叹词可以成为抒情诗的代名词,因此探讨叹词兴替可以窥见中国抒情文化的变迁。在汉语诗歌漫长成长史中,叹词在诗中“解放—束缚—解放”历程与诗歌“古体—近体—自由体”的演化过程若合符契。传统诗教对叹词的规训,是通过格律这一“毛细血管”实施的,近体格律不过是“○而不●”中庸诗教的语音贯彻形式。正因为这个原因,复活叹词、打破格律无意中成了五四新诗诗歌革命的最佳切入点。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新诗人,在创作中大量使用“啊”“吧”“呀”等现代叹词,不仅促使中国诗歌实现从“客观型”向“主观型”、由“自我表现”向“信息传递”的转变,还打破了“不撄人心”的千年诗学成规,宣告了一种新的诗歌精神的诞生,具有重要的文体史及文化史意义。
- 赵黎明
- 关键词:叹词中国诗歌新诗
- 试论柳永词的文体史价值被引量:2
- 2022年
- 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有开创之功。将花间词的艳科推向极致,使词体独立地位得以确定,是柳词的文体史价值所在。柳永词在音乐上,通过因旧创新、自度新曲,造就了听觉上的“鲜艳”,促成了柳词的流行。柳永歌妓词“丰艳”,内容上写歌妓的容艳才美、性之色艳肉欲,呈现了女色的香艳;情感上写歌妓生活,道歌妓心声,呈恋情之真,塑造真艳情;语言上用俚俗语、口语,通过直白的表述,呈现了词之艳俗。柳永词的歌妓词,大胆地呈现了丰美、直观、真实的艳情,将词之艳科——男女恋情和性欲内容发展到了极致。当柳词广为流传、柳词将艳科发展到极致时,便产生了“物极必反”的接受心理及效应,由此形成了宋人对诗庄雅、词媚俗的词体特征的普遍认识。这样,宋人在文体观念上,明确地区分了词与诗两种文体,词脱离于诗独立成体,词体的独立地位得到了确定。
- 陈力士
- 关键词:艳词
- 荀子“佹诗”及《赋》考——兼论《赋》在文体史上的意义
- 2021年
- 荀子《赋篇》中的"佹诗",乃是诡异之诗的意思。《佹诗》中的小歌并非赋的"乱曰""倡",实与先秦歌谣风俗分不开;《战国策》所记载的"因为赋曰"云云不能作为《佹诗》是赋体的证据。此外",佹诗"表现了与其以诗教化截然不同的观念,其背后体现了荀子的变风思想和诗言志传统,故而题之曰"佹"。是以,《赋篇》的"赋"不是文体",赋"兼直陈与诵读两个特征。这是《佹诗》被归入《赋》的原因。从历时角度出发",赋"作为《诗》之六义,再到荀子的《赋篇》,显示出诗赋界限不明且赋之包纳范围大于诗之范围的特点。《赋篇》虽不是文体意义上的赋,但带有赋的文体特征,且又直接命名为"赋"。赋作为文体的命名最终的确定,与荀子有关;并且,荀子的《赋篇》使汉代诗人之赋兴起并由此提高了赋文学地位。
- 黄晓娟
- 关键词:荀子文体
- 先秦“论”体内涵思辨及其文体史演变定位——以上博简文献为中心被引量:2
- 2021年
- “论”体的产生可追溯至先秦散文,其概念界定一直模糊不清。上博简《慎子曰恭俭》《鬼神之明》等文献已见“论”体端倪。本文拟以这些保留了先秦语言文字真实面貌的出土文献为中心,对比相关传世文献,来探究先秦“论”体的要素与特点。先秦“论”体是史传散文或诸子散文中出现的一种以明辨事理为主旨的议论性体裁,其内容题材一般为“论政”或“论学”,依据言说背景有无可将其分作“论说体”和“专论体”。早期形态的“论说体”脱胎于“对话体”,“专论体”则是“论”体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先秦“论”体还孕育了“论辩体”“经论体”等文体,影响深远。
- 张阳
- 关键词:上博简
相关作者
- 丁晓原

- 作品数:118被引量:254H指数:8
- 供职机构:常熟理工学院
- 研究主题:报告文学 散文 虚构 非虚构文学 文体
- 乔孝冬

- 作品数:37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红楼梦》 小说 《金瓶梅》 红楼梦 文体
- 任竞泽

- 作品数:87被引量:116H指数:6
-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辨体 破体 文体学思想 文体学 文体
- 杜绣琳

- 作品数:22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
- 研究主题:《淮南子》 美学 天人合一 说理方式 《庄子》
- 黄乃江

- 作品数:24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诗钟 美学特征 科举制度 科举 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