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9篇“ 文化主权“的相关文章
-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主权安全的三重审视
- 2024年
- 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了根本遵循。文化主权是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文化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学者多从国家安全角度,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下研究国家文化安全①;或从新质生产力角度,分析西方“普世价值”依托数字的隐蔽性消解党和国家的文化领导权②,以及新质生产力如何助力文化治理③;但鲜有将新质生产力与国家文化安全,特别是与文化主权安全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本文从生成逻辑、问题意识、对策路径三重维度审视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主权安全,有利于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 曾志辉翁堉滨
- 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安全防护体系主权安全文化领导权
- 教学语言与文化主权——对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选择问题的思考被引量:4
- 2022年
- 近十年,来华留学生的总人数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凸显出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和对外影响力的提升。但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选择,已经成为师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培养机构与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无法回避的问题。以汉语为教学语言,很多来华留学生听不懂教师授课与导师指导,读不懂普通图书与学科专业文献,不能用汉语进行口头与书面学术交流。以英语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导致至少三大问题:一,不是所有参与来华留学生教育的中国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授课与学术研究及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二,即使所有中国教师都能够使用地道、规范的英语进行授课和学术研究及学位论文写作指导,也不是所有留学生都具备相应的英语听读说写能力;三,在中国高等学校,用英语进行非外语类课程教学,不符合中国学生的文化心理期待,也不符合大部分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心理期待。实际上,以英语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不利于中国知识的传播,往小处说是文化自信不足,往大处说是放弃中国文化主权、主动接受文化心理殖民化与文化殖民化。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教学语言选择不能损害中国文化自信,不能伤害中国文化主权。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有要素都应有机地、无变异地、不伤害主体地整合于中国高等教育系统。只有如此,中国才能成为教育与文化大国,才能通过中国高等教育保证世界教育的多样化、多元化与多向化和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与多向性。
- 杨华刘飞兵
-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中国知识殖民化文化主权
- 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中文化主权的规范诠释
- 2022年
- 文化主权系将本国族文化上升为国家意志,并基于此生成对本国族文化的最高且独立的支配性权力。文化主权作为国家主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宪制亦应遵从、体现并加以确认。笔者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宪制基础出发,首先厘清香港的宪制基础,进而通过规范诠释,剖析其宪制层面国家文化主权内涵,使国家文化主权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中得以确立和维护,在法治建设上为中央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全面管治筑牢制度基础,牢牢把握香港局势发展的大方向和主导权,把对香港的有效管治落到实处。
- 张博
- 关键词:文化主权一国两制香港基本法
- 文化主权视域下流失文物追索的法理思考--基于石窟寺流失文物的分析被引量:5
- 2022年
- 以石窟寺文物为代表的大量中国文物在近代流失,其背景复杂、肇因独特,对国家文化主权构成严重侵害,也对当下展开的法律追索构成诸多障碍。国内法层面上,事实证据缺失、所有权法律依据模糊、现代民事法律制度的诸多规则构成追索障碍;国际法层面上,国际条约存在无溯及力、适用范围有限、条款设计缺陷和执行力不足等问题,难以为追索提供充分支撑。我国应坚持文化主权原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统摄下推进文物追索;要加强海外流失文物调查,明确追索的事实依据;根据现持有人法律地位差异制定针对性追索策略;将文物追索纳入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的系统工程,从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完善文物追索法治体系,积极参与国际文物治理和国际法规则改革,促进流失文物返还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 霍政欣陈锐达
- 关键词:文化主权法律困境
- 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态势判断与战略构建被引量:1
- 2019年
- 在追求和实现国家文化利益过程中,国家文化主权是民族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力。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权力因素而言,其在国家文化主权进程中的地位不同。因此,国家文化主权的构成趋势能够充分显现出"中心—外围"的特点。在形成国家文化主权中,独立自主权是重要因素,也是由思想形态及民族文化推进的。在我国国家文化主权遇到的挑战中,客观上存在全球文化霸权,主观上存在自身文化战略意识不清晰、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够的问题。对于我国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来讲,既应有把"安全论"作为主体的防范性计划,也应有把"建构论"作为主体的进取性计划。本文先是介绍了国家文化主权的内部构成与制约变量,随之阐述了当代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态势,最后点明国家文化主权遇到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以期为我国维护国家文化主权提供参考。
- 洪霞常小娟
- 基于文化主权视角的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研究被引量:5
- 2019年
- 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控制着网络舆论的导向,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起着关键作用,文章以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为导向,梳理出网络意识形态存在的一些风险,提出网络意识形态“核心—边缘”互动理论观点,归纳出无论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网络殖民的入侵,还是本土主义文化的保护,其实本质上来说是对民族国家文化主权的争夺,以期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治理研究范式有所更新。
- 程军年
- 关键词:文化主权主流意识形态
- 文化主权意识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建设被引量:2
- 2019年
- 该文主要探讨了高校开设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的课程建设。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击日益严重。因此,高校学生更加有必要在英语学习中学习中国文化,培养中国文化自觉性,塑造民族文化主权意识。由于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涵盖很广,授课教师应该在授课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主权意识,达到“输入”与“输出”的双向目的。
- 柴慧
- 关键词:中国文化英语教学课程建设
- 中国国家文化主权及其战略构建被引量:14
- 2017年
- 国家文化主权是民族国家在实现国家文化利益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自主的最高权力。由于不同的权力要素在国家文化主权构成中的价值地位不同,国家文化主权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核心—外围"的结构态势。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权是构成国家文化主权的核心要素。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意识模糊、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强和国际文化霸权是中国国家文化主权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既要有以"安全论"为主导的防御性目标,也要有以"建构论"为主导的积极性目标。建构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秩序的重建是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构建的三个战略要点。
- 韩源张林
- 关键词:国家文化利益意识形态民族文化
- 中国国家文化主权及其战略构建论要被引量:6
- 2017年
- 国家文化主权是民族国家在实现国家文化利益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自主的最高权力。由于不同的权力要素在国家文化主权构成中的价值地位不同,国家文化主权在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核心——外围"的结构态势,意识形态和民族文化发展的独立自主权是构成国家文化主权的核心要素。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意识模糊、国家文化软实力不强以及国际文化霸权是中国国家文化主权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既要有以"安全论"为主导的防御性目标,也要有以"建构论"为主导的进取性目标。建构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秩序的重建,乃是中国国家文化主权战略构建的要点。
- 张林
- 关键词:国家文化利益意识形态民族文化
- 文物返还的法理基础研究:文化主权与文化遗产权
- 2017年
- 文物返还涉及原属国、保留国与市场国三方主体。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整体趋于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这种环境为文物返还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各国可以就文物返还问题进行协商。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协商与博弈,文物返还这一问题在现实中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以文物为起点探究文物返还背后的实质,进而明确文物返还的法理基础在于文化主权和文化遗产权。分别对文化主权、文化遗产权加以详细阐述以体现其在文物返还中的重要地位,以使主张文物返还的依据更具有说服力。
- 张书悦穆永强
- 关键词:文物返还文化主权
相关作者
- 金民卿

- 作品数:182被引量:816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 李照国

- 作品数:104被引量:562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 研究主题:中医名词 中医名词术语 WHO 语言学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谢晓娟

- 作品数:9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经济全球化 文化主权 国家主权 文化霸权 主权
- 刘杰

- 作品数:59被引量:292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经济全球化 人权 国际秩序 文化主权 主权问题
- 钮维敢

- 作品数:74被引量:133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 研究主题:冷战 冷战思维 冷战结束 同盟 国际金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