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7篇“ 文化论争“的相关文章
弗兰肯斯坦怪物的银幕显影——西方后人类科幻电影中身体话语的哲学溯源和文化论争
2024年
西方科幻电影中的身体叙事是后人类语境下身体话语不断交锋的场域。后人类身体想象折射出科技语境下围绕“人”的本质展开的思想论争。其中,超人类主义延续了自由人文主义的思想传统,希望借助科技手段延续、拓展“自我”能动性和意志。而批判后人类主义则表现出一种去中心化的文化诉求,将身体从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西方后人类科幻电影中的身体叙事,既描绘出技术与自然生命融合所允诺的乌托邦未来,也通过技术侵染后怪诞、失控的身体意象表达出对启蒙人性丧失的恐惧。同时,后人类身体引发的身份流变也挑战着本质主义的身份观念和传统生命政治学中的性别、种族偏见。
林伟
关键词:身体叙事
20世纪初文化论争:重塑中国大众政治文化的破冰之旅
2023年
辛亥革命竖起“共和”的旗帜,但没有形成大众的“共和”信念。重塑中国大众政治文化的破冰之旅,始于这场革命之后发生的文化论争。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保皇党人之间的“古今之争”,扫除了传统思想的羁绊,把文化批判的视野扩展到广大民众,推进了开启民智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为重塑中国大众政治文化奠定了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争则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地位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厘定了中国大众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东方文化主义”滥觞引发的中西文化地位的大讨论,跳出洋务运动以来“体用”思维的窠臼,进一步廓清了“古今中西”的关系,使中国大众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更加清晰。
罗本琦王紫薇
关键词:文化论争马克思主义
“自觉”的分殊及其文明史向度——欧战背景下东西文化论争的启蒙张力被引量:1
2023年
在欧战启动的“新战国时代”,中国被进一步卷入到世界危机与国家危机迭加的境遇,针对这一复合性危机前提,陈独秀、李大钊、杜亚泉和梁启超等人都通过“自觉”的阐发来进行回应,其中包含着个人主义、民族主义乃至世界主义等不同向度的价值驱动,承具丰富的启蒙张力。欧战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之间的文化论争具有文化自觉与文明自觉的双重特征,他们对战争与文明史观的批判成为超克帝国观念的契机,体现了经由主体反思通达人类世界普遍关怀的历史性突破。
杨位俭
关键词:欧战东西文化论争文明观
二十世纪初东西文化论争对武术的影响
研究目的:上世纪初期重文轻武、贱武右文。诸多仁人志士认为应当以西方先进文化来救中国,而思想保守者固步自封意识根深蒂固,认为本土文化依然可支撑现实中国发展,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中西方文化论争。此场辩论涉及内容又深又广...
赵家辉吉灿忠
文化论争与女性话语:《妇女杂志》两次转变分析(1915-1925)
《妇女杂志》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并于1932年停刊,出版共十七年之久,是中国妇女报刊史上出版时间最长且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刊物。  1915年至1925年间,《妇女杂志》的办刊风格发生了两次较大的转变,并使这份刊物从稳健保...
郭美宏
关键词:《妇女杂志》文化论争女性话语妇女报刊
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五四文化论争
2022年
中西文化论争是学术界历来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受欧战和欧战后西方社会思潮变动的影响,五四前后国内的中西文化论争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特点。从总体上看,无论当时的东方文化派、西化派,还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文化寻路都并不囿于国族命运,对世界文化、人类文明和命运的关注也是其重要取向,体现了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剖析五四前后中西文化论争出现的新特点,对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何亚娟邰鹏峰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世界文化西化
理解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三重维度--基于对百年历程中三次文化论争的考察
2021年
在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都非常重视文化问题,并且形成了内涵丰富、体系完善的文化观。论争有益于思维创新,更是推动人类思想文化进步的动力之一。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论争,往往发生在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转折期,关乎民族、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文化论争的背后实际上是政治路线之争。通过对百年历程中三次文化论争的考察,可以试着从三个维度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文化维度;批判错误社会思潮的斗争文化维度;以民族、国家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利益为重的共同体文化维度。选取“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大逻辑中的三次文化论争,以新的理论框架和新的视角进一步深化对于中国共产党文化观的探究,在试图破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同时还能够为开启新百年提供思想动力。
王连杰丁晓强
关键词:文化观文化论争三重维度
对峙的意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世纪回眸被引量:3
2020年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对峙的意义:“新青年派”与“学衡派”文化论争的世纪回眸》。为什么讲这个题目呢?我们知道,从“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文化论争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0年的历史。近世以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中与西、新与旧的矛盾。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西文化及新旧之争可以说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新青年派”和“学衡派”在文学观念的差异、文化话语权力的争夺以及思想谱系的颉颃方面,构成了今天我们进一步反思如何进行文化建设,如何使文化走向现代性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意义资源。在我看来,“新青年派”与“学衡派”的论争,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场论争,这一个世纪的纠结一直缠绕着我们,构成了我们每位学人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也构成了我们进一步思考的前提和基础。
张宝明梁培东(整理)
关键词:学衡派文化论争思想谱系话语权力
“东西文化论争”的“方法转向”——冯友兰文化比较观念的形成与泰戈尔的触媒作用被引量:2
2020年
在晚年撰述《三松堂自序》时,冯友兰回顾自己1915-18年间在北京大学哲学门的学习生活,以在"新思潮"中感知到"两种文化的矛盾"为其主要收获。但令他不满的是,"当时百家争鸣,多是矛盾的体现,对于矛盾的广泛解释和评论,还是比较少的。"1从北大毕业之后,冯友兰笃志赴美留学,并且最终在1919年岁末成行。而他选择"泛舟太平洋"2,前往哲学重镇——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核心动因,正是追求"从哲学上解答""两种文化的矛盾"。在冯友兰看来,他"是带着这个问题去的,也可以说是带着中国的实际去的"。他甚至认为自己毕生"哲学活动的开始"应当追溯至此。
李浴洋
关键词:冯友兰东西文化论争泰戈尔赴美留学
语言政治和话语权力:1933—1934年围绕“英语八五运动”的文化论争被引量:1
2020年
1933年5月,中华书局出于生意考虑,在引进奥格登的“基本英语”后发起“英语八五运动”,却引发了一场文化论争。为了维护世界语,加之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戒备以及民族危机下民族主义意识的增强,世界语者难以接受“基本英语”替代世界语成为国际辅助语,更难以接受世界语“没有祖国”的指责,率先批评“基本英语”。林语堂因秉持语言的自然起源论,也反对“基本英语”的人为性和“非自然”。论争涉及诸如谁有资格成为国际辅助语、人造语的合法性、语言的民族性、语言的“祖国”“用武之地”以及语言的代表性、大众性和普及性等问题,呈现话语权力之争的态势。这一论争持续到1934年,虽无明确的结果,却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和思想状况以及知识人对语言的基本认知。
尤小立
关键词:世界语国际辅助语

相关作者

许小青
作品数:35被引量:148H指数:8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认同 身份认同 民族主义 晚清
钟希明
作品数:21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身份认同 话语重构 野火 再燃 介入
邹赞
作品数:115被引量:270H指数:9
供职机构:新疆大学
研究主题:文化研究 访谈 博士生导师 历史记忆 大众文化
张光芒
作品数:162被引量:545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启蒙 叙事伦理 启蒙文学思潮 长篇小说 文学思潮
卢钟锋
作品数:22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研究主题:历史研究 中国历史学 历史发展 历史唯物论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