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83篇“ 文学叙述“的相关文章
“道”论的显隐与学科分化——20世纪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叙述中的《庄子》
2025年
《庄子》的第一学科属性是哲学,文学是其第二学科属性。在20世纪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叙述中,对《庄子》的选篇及解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学与哲学的学科分化过程。翟理斯介绍《庄子》的“道”论,关注生命主题,与其《庄子》英文全译本相比较,哲学注释退场,文学初步独立。华兹生不再论及《庄子》的“道”论,白之将哲学与文学完全对立。与同时期的哲学选本相比较,文学与哲学形成了各自的话语体系。20世纪最后十年,梅维恒、宇文所安和闵福德、刘绍铭等学者编选的三种文选,再次述及《庄子》之“道”,不再排斥《庄子》的哲学属性。《秋水》《齐物论》《说剑》等篇全文入编,与哲学文选虽有重合,但其着眼点仍有区别,具有鲜明的文学研究特征。
于雪棠
关键词:英语世界庄子学科分化《齐物论》
中国新文学史的台港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叙述
2024年
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台湾文学、香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体例性入史有着一个出场的先后顺序和所持观念的逐步拓展的问题。现代时期的中国新文学史,并没有在体例上将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纳入叙述。新时期以后台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入史顺序依次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民族国家整体观”之下将台湾文学入史纳入叙述,稍后将香港文学与台湾文学一起纳入文学叙述,21世纪初叶在“汉语文学整体观”下将海外华文文学与台港文学一起纳入新文学叙述。中国内地的中国新文学史的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叙述有3种叙述方式:将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分阶段插入中国新文学史的各个历史时期;将港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以独立版块的形式置于新文学史的最后一部分;将台湾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内地的当代作家作品混合编排。台港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纳入中国新文学叙述的方式一直为新文学史家反复实验。
方维保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史
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叙述——《共产党宣言》与欧洲文学的视域融合
2024年
马克思、恩格斯德文原著《共产党宣言》与欧洲文学的视域融合,确立了经典文本诗与思合一的叙述方法。在叙述线“资产者”的情节高潮与转折点,马克思、恩格斯化用希伯来文学《圣经》和德意志诗人歌德的《魔术学徒》,分别以创世神话、转世神迹和魔性隐喻阐述资本主义的主体性创造,昭示其沉亡的定局以及主体向无产者的易位。与欧洲文学的视域融合构成《共产党宣言》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学叙述,揭示了马恩理论书写中概念演绎与图像彰显的融合关系。这同时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整全性的必要前提。
聂馨蕾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欧洲文学视域融合
文学叙述的力量--林那北小说集《燕式平衡》探论
2024年
林那北在小说集《燕式平衡》中,将自己多年来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和事的透彻观察用文字表达出来,跃然纸上,清晰地呈现出了细节的力量、悬念的力量和重复的力量。细节描写是支撑点,是打动人的关键;悬念的巧妙设置,吸引了大量的读者;重复叙述的力量是巨大的,持续警醒着读者。林那北将这些叙述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展现出了小说“叙述的力量”,让人得以管窥“文学的力量”。
孙景鹏
“主体性”与左翼文学叙述的审美维度(1930-1937)
2024年
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的政治潜能,不但在于其思想、语言对读者的直接影响,还在于其审美形式本身。左翼知识分子将根本变革现存体制的诉求和对统治阶级的否定,以明白直述或曲笔暗示以及运用语言和形象的方式表现在左翼文学作品中,这些想象和叙述是左翼文学自身的感性、理性和反抗维度,即由审美形式构成的维度。在反帝反封建、反强权反专制的过程中,左翼文学的审美形式强化了其作为意识形态的认识功能,展现了它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潜力。左翼文学对现存现实及其经验的超越,打开了现存社会关系中物化和异化劳苦大众的精神枷锁,触动了反抗者的主体性潜能的复苏和再生,并以审美形式为本体开启了新的体验层面。依托审美形式上的正确性,左翼文学有效地反映了劳苦大众在专制体制下被奴化、被损害的状态和渴望自由求解放的政治诉求,这些诉求将激起人们征服苦难和释放主体性潜能的冲动。
陈红旗
关键词:左翼文学主体性审美形式审美维度
试论环境传播研究中的生态文学叙述策略
2024年
作为跨学科议题,环境问题为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借鉴提供了现实基础。环境传播学者对话语与修辞的重视和研究,不失为一种对生态批评忽视文学特质研究的反拨。奥拉维克指出的缪尔对于“崇高感”的表达,基林斯沃思和帕尔默归纳的由雷切尔·卡森开启的“启示式叙事”,作为气候变化象征符号的站在冰块上的北极熊、集体迁徙的帝王蝶以及戏剧影视作品的图像化呈现等,都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环境传播研究与生态批评相结合的思辨空间。难能可贵的是,环境传播学者对生态文学经典叙述策略的理性反思,对于过分着眼于挖掘生态思想资源的生态批评和生态创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唐梅花
关键词:环境传播象征隐喻
论张炜的自我形构与文学叙述--兼及对知识分子与时代之关系的反思
2023年
张炜是中国当代文坛不可或缺的一位作家。张炜因其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与文学思潮中位置的“含混性”,而成为学者不断阐释与言说的对象。只有回到文本,将张炜放到时代与文学交织的大网之中,在各时代的共时场域与张炜自身创作脉络的历时场域之中考察,才能全面揭示他创作背后的学理性逻辑。张炜经由早期“流浪”形成的知识分子主体品格贯穿其创作始终,并使其处于与时代的“共名”与“张力”之中。无论是早期对于人性的书写,还是80年代与启蒙的合奏,或90年代被动加入“道德理想主义”队伍,抑或新世纪后对于底层的关注,张炜始终坚守着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在鲁迅思想的延长线上注视现代人性与人类的精神,探索实现国家与民族现代化的方法。考察作为知识分子的张炜的心路历程,可以为反思知识分子与时代的关系提供一份个例。在当下文学创作深受资本与市场影响的背景下,这种反思尤具现实价值与意义。
李雪
关键词:文学叙述知识分子
疫情之下“龙江故事”的文学叙述——2021年黑龙江短篇小说概观被引量:1
2022年
人总是存在于性爱、婚姻、亲情、友情、民族、国家等各种关系中,近年黑龙江作家短篇小说创作无论对哪一方面的关系都有所表现,可以说创作题材丰富、主题多元。围绕着建党百年的话题,作家对抵制遗忘民族创伤的同时怎样进行文化记忆进行了书写;面对新冠疫情、信息爆炸、爱情婚姻等现实问题,进行了人性伦理的醒思;在反思现代性的视阈下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生态文化等都进行了充分的书写。黑龙江短篇小说创作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现实的反思;既有对地域文化的观照,也有对人类共同体的思考。
孙胜杰
关键词:短篇小说生命体验创伤记忆
西部文学中手艺人生活方式的叙事价值和意义--以路遥、王蒙、贾平凹作品的文学叙述为言说中心被引量:1
2021年
西部文学中手艺人生活方式的叙事在历史叙事方面具有丰富西部文化记忆、承继西部传统工艺的价值;在现实叙事方面具有弘扬西部工匠精神、促进西部文化旅游宣传的意义。叙事价值见之于手艺人传统生活方式样貌与变化、传统手艺发展观念及生活态度的变化、作家历史意识的反映、传承乏力与记忆传承、“工匠精神”等诸多方面。西部工匠精神与叙事的展演和观赏性,以及简素、宁静、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单纯、可贵的人情之美等也有益于西部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
王敏蔺晓
关键词:西部文学叙事意义
外国文学叙述类型研究文库 当代英国女作家 新维多利亚小说研究
本书以英国当代"新维多利亚小说"女性作家群体的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新历史主义和性别研究等角度对其进行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分析,探讨这些文本如何在不同时代之间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藩篱,以历史编撰的形式想象性地织就了经由后现代重构的文...
汤黎作

相关作者

刘传霞
作品数:120被引量:322H指数:9
供职机构:济南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性别身份 中国文学 文学叙述 长篇小说 文学叙事
陈舒劼
作品数:119被引量:99H指数:4
供职机构:福建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科幻小说 知识分子 中国科幻小说 闽台 文化认同
张学昕
作品数:188被引量:581H指数:13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写作 小说 人性
范耀华
作品数:6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研究主题:文学叙述 乡村小说 城乡关系 城市社会 叙述主题
陈军
作品数:165被引量:198H指数:5
供职机构: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文类 戏剧 北京人艺 文学理论 《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