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4篇“ 文学表征“的相关文章
微信与文学表征
2024年
本文以微信文学为研究对象,运用哈贝马斯的“文学公共性”理论和汤普森的“可见度的公共性”理论,从多样化、场景化、社交化、情绪化、碎片化、虚拟化、同质化等方面解读微信文学的特征,探讨了大众媒体背景下文学公共性的生成及缺失问题。微信文学的公共性赋予公众相同的权利参与公众舆论,能够弥补公众身份地位的空缺,并对个人身份认同起到构建作用。微信文学发展的生态语境必经由理性的独立个体的依托才能蓬勃发展,但由于商业利润文章的快速更新,以及阅读者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文学作品,这导致了文化连续性的破坏,使得文学公共性呈现出缺失状态。
阿尔查
关键词:民间文学
“地方”的文学表征及其意义阐释被引量:3
2022年
文学书写离不开具体的“地方”,而在人文地理学范畴中,“地方”的概念被理解为与人的体验直接相关,它不仅唤起人的生存记忆,激发人的丰富情感,而且其意义亦不断被话语所建构。因此,“地方”这一概念与文学书写和文学阐释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人与“地方”的经年互动中,人在以地理为边界的社会群体中获得了身份认同,并以文学表征的方式强化了“地方”的隐喻。当现实的自然地理转变为想象的文学地理,文学意义在地方性的表征中得以具体呈现和生成,同时也在差异性的体验基础上传递了更高的文学价值。有鉴于此,在文学阐释实践中借鉴人文地理学中有关“地方”概念的阐发,可以提升文学阐释的多重视角并对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提供多方面的启迪。
刘岩
关键词:身份认同文学表征文学阐释
后人文主义身份想象与媒介技术的文学表征被引量:1
2022年
对人与技术关系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式的文学描绘,是基于一种传统上的技术二分法,即技术工具论与技术决定论,它们表面上是一种明显对立,但实质上却体现了一种技术辩证法。在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要代表的思想家所勾勒的启蒙辩证法框架内,机械复制时代的工具理性逐渐演变成技术理性,并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表征出来。即使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技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时代,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仍然是一种数字辩证法的逻辑。因此,要摆脱这种循环,就需要用非人本主义和非工具性的术语重新概念化人类的身份和技术,一种将技术看作是生成或创造进程的技术自我创生视角,启发着我们去想象和探索一种非人本主义的后人文主义。
姚富瑞
关键词:后人类文学表征
中西传统性别差等及其文学表征
2022年
性别差等是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它将两性的生物性差异置换、转化为男优女劣的性别等级。由于社会文化结构的不同,中西传统性别差等呈现出迥异形态:中国是家族一元体内两性阴阳互动的男尊女卑,构成一个隐蔽灵动的循环结构;西方则为上帝旨意下男性压制女性的二元对立,比较直接明显。中西传统性别差等映射在虚实相生的文学作品中,积淀为各具特色的叙事话语系统,成为性别意识形态的有机部分。对比中西传统性别差等的内在层次及其文学表征,有助于揭示社会性别歧视的生成机制与多重因素。
任现品
关键词:中西比较文学表征
流动的“乡土性”——“西安城”的文学表征与建构
2022年
吴文莉的“西安城三部曲”《叶落长安》《叶落大地》《黄金城》以1899—2019年河南、山东移民在西安生存发展的经历为题材,意图书写“中国平民百年生存史”,因此也就与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的进程形成共振与互文。小说着力塑造的商人形象呈现出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食货志”,三位现代商人形象的异同也道出传统中国本身对于“商业”的复杂态度。在这一经济生活史背后,作者刻画出的女性群像并不依附于“商人大传”,而是在冷静陈述“男性凝视”事实的基础上,将“烈女”还原为“列女”,完成了女性身份的自我确证。“移民史”书写是对现代早期知识分子“救世”探索的历史回应和文学表征,这一路径体现出中国“自发现代化”的资源与实践的历程。
王昱娟
关键词:移民史乡土性
时尚的文学表征与现代性悲剧的诞生--从服饰书写解析爱玛命运的现代性内涵
2022年
《包法利夫人》中运用了大量细致的服饰书写,体现了福楼拜对法国社会十九世纪初期时尚的认知与反思,也是解析爱玛命运的新视阈。服饰书写作为时尚的文学表征,是解读该小说现代性内涵的关键。法国社会现代化时期的转型状况,表现在使人的审美观念与消费行为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爱玛处于此前人从未历经过的现代性进程中,其悲剧命运的诞生有独特的时代动因。福楼拜以《包法利夫人》形象地反映了人物命运背后受物质时尚驱动的现代性内涵,呈现了时尚具有表现人“统一化”与“区分化”内在欲求的维度。
金露
关键词:悲剧命运
作为文学表征的元空间——以科幻小说《真名实姓》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2021年10月28日,扎克伯格宣布将其公司更名为“Meta”,旨于让人类通过其系列产品,亲身体验一个现实宇宙之外和之后的虚拟世界——新宇宙空间。元宇宙所创造的新的空间形式,明显区别于发轫于20世纪的任何空间理论。随着20世纪80年代至今科幻小说中空间新概念的不断增加,元空间概念在文学层面的存在与价值越发清晰。元空间在文学层面具有两大核心特征:人物身份的混杂性和乌托邦叙事的讽喻化。它超越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属性更容易被元宇宙相关科幻小说所应用,用于创造大规模参与式媒介的生存形式与未来空间。
王希腾刘嘉宁
关键词:科幻小说乌托邦
愿望图像、幻象与“受到引导的希望”——论布洛赫《希望的原理》中“具体乌托邦”的文学表征被引量:2
2021年
文学不仅在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中占据醒目位置,更是其哲学的一种特殊言说方式。作为希望哲学的基础性概念,"具体乌托邦"的建构是通过文学表征完成的。透过《希望的原理》第16章中所分析的三个与愿望图像密切相关的文学文本,布洛赫向我们呈现了"具体乌托邦"与抽象乌托邦、虚幻乌托邦之不同,同时阐明了具体乌托邦之现实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特征。而作为"具体乌托邦"概念的另一种表述,"受到引导的希望"概念则表明布洛赫用理性来引导乌托邦冲动的努力。从文学表征理解"具体乌托邦"概念,不仅有助于理解《希望的原理》的文本构成方式及整体思想脉络,也有助于理解"具体乌托邦"对于存在的本体论意义,进而对布洛赫的思想洞见做出公允的评价。
邓建华
关键词:文学表征文本构成布洛赫希望哲学本体论意义思想脉络
科幻文学中工业风景的文学表征
2021年
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三体》中对工业风景的呈现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与在地经验,通过概念化的观看方式,将地方历史的寓言隐喻于虚构的未来世界背后,在三体文明与地球文明冲突背景下讨论世界真实性、道德价值以及身份探寻等问题,并塑造了工业时代影响下的一批典型人物形象,这些都使得《三体》对工业风景的呈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
侯阿洁
关键词:科幻
“科学新知”的文学表征——晚清科学幻想小说研究
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的知识背景下,大量的西方科学幻想小说被译介到中国,让中国人在感叹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也第一次接触到科学与文学二者结合所产生的新的文学形式。于此同时,伴随着“新小说”呼声的风潮,科学小说也异军突起成为了进...
杨晨
关键词:晚清天演论宇宙观

相关作者

王玉明
作品数:39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生态文学 《愤怒的葡萄》 荒野 文学表征 美国文学
王兴文
作品数:30被引量:61H指数:4
供职机构:宁夏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新世纪小说 德里达 小说 文学 黄河文化
吴冬莉
作品数:4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研究主题:文学意义 文学表征 魏晋南北朝 僧人 《人间词话》
阳清
作品数:76被引量:97H指数:5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佛教 《论语》 汉魏六朝 志怪 叙事
朱羽
作品数:38被引量:78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文化政治 政治 文艺 时势 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