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91篇“ 斯宾格勒“的相关文章
宾格的民族观探析
2024年
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宾格在其代表作《西方的没落》中系统阐述其文化形态史观的理论,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但对宾格关于作为文明与文化研究的重要单位——民族概念及内涵的解读却鲜有专论。本文对宾格关于民族概念、分类等相关问题的独到见解予以梳理解读。他在质疑传统民族概念与属性的基础上提出民族是精神(心灵)的单位,将民族划分为原始民族、文化民族与文化后民族(费拉民族)三种类型,而文化民族则是其文化形态史观思想体系中极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的历史性民族。在文化与民族的关系上他极富创意地提出是伟大文化创造了民族而不是民族创造了文化。宾格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民族学家,但他以文化为中心从历史作用与文化形态视角对民族内涵特别是文化民族独到而深刻的“透视”式解析,对于我们拓展民族问题研究的方向与思路还是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郭孟秀
关键词: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文化民族
越过宾格的图景——阿多诺对宾格文化理论的批判
2024年
宾格的历史文化哲学著作《西方的没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引发了学界褒贬不一的讨论。1941年阿多诺在《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发表《今日宾格》(英文版),对宾格文化理论进行批判,后将其德文版(改题为《没落的宾格》)收录于1955年出版的《棱镜》。文章使用文本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今日宾格》与《没落的宾格》在内容与表述上的差异,从中厘清阿多诺文化研究的批判理路:聚焦如何理解和解释大屠杀问题,阿多诺对宾格历史观赖以建基的尼采式怀疑和歌德式自然主义哲学进行批驳,指认宾格的文化理论具有形而上学的实证主义特征,进而回击了来自实证主义的文化挑战,以批判理论的激进意识反思了当代社会的文化生存问题。
冯露
关键词:历史哲学斯宾格勒阿多诺实证主义文化批判
宾格与汤因比历史哲学的比较分析
2024年
宾格引发了历史学界的“哥白尼式”巨变,他将文化置于种族与国家之上,成为理解历史的核心。在他的体系里,世界历史被重新编排成几个同一时代、具有相等意义的文化体系。此举有效挑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历史哲学观念,扩展了对历史探究的视角,并为历史学的深入研究注入了新的启示,其意义不可谓不重大。而汤因比以经验论的方式对文明的发展的阶段做出了不一样的解释,对宾格思辨历史哲学的不足做了补充。他们在历史哲学的发展逻辑上形成了递进式的解构。Spengler’s Copernican style revolution in the field of history replaced nation and state with culture as the main body of history, dividing past world history into several cultures that were equivalent in meaning and contemporaneous in time.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breaking the chronic problem of European centrism in classical historical philosophy, expanding the scop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is highly inspiring for deepening historical research. However, Toynbee provided a different explanation of the stages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through an experiential approach, supplementing Spengler’s speculative philosophy of history. They have formed a progressive deconstru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
高新媛
关键词:斯宾格勒汤因比历史哲学
西方的没落 宾格精粹
《西方的没落》出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布满创伤的年代里。它认为,历史不是直线型的,而是循环的,每一种文明在经历新生、繁荣的阶段之后,最终都会走向衰落,而当时的西方文明正走向没落。本书一经出版便引起极大争议,为此,宾格...
(德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作
浮士德与《西方的没落》:论歌德对宾格历史哲学的影响
2023年
瓦尔德·宾格的《西方的没落》一书,以形态学的方法结合了对文化和历史的深入研究,在历史哲学领域独树一帜。纵观《西方的没落》,“歌德作为一个显形的在场统摄着一切”。歌德对宾格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方法论上,他的自然哲学思想以及其代表作《浮士德》当中的精神内涵,都深深内化在了《西方的没落》中。首先在方法论层面,歌德的“形态学”思想对宾格的史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宾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世界历史形态学”以及文化有机论、原初现象等观点,并提出了类比法、直观法、俯瞰法等研究方法,打破了西方历史哲学一直以来西方历史为中心的线性进化研究模式。其次在思想层面,歌德的代表作《浮士德》,不仅成为宾格在分析西方文化时采用的主要文本,同时也成为《西方的没落》中分析近代西方思想的精神内核。在此基础上,宾格创造了“浮士德心灵”和“浮士德文化”等概念,为后来的历史文化研究一直沿用。在歌德的影响下,宾格强调对历史文化形态进行直观的研究,注重以象征和类比的方法对历史形态做形而上的整体把握,这使得他至今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哲学家,但不可否认的是,宾格所提出的“世界历史形态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开启了西方历史哲学以文化为历史的基本单位来研究的传统。而《西方的没落》中对近代西方文明的批判性思考和警示,同样对我们当下的社会也有着借鉴和启示。
刘珊
关键词:形态学《浮士德》《西方的没落》
宾格的时空观
2022年
宾格的《西方的没落》一书曾在1919年轰动整个欧洲,然而此书对各文明的透视与分析全部基于宾格对时间的独特理解,因为时间问题触及《西方的没落》的主题,所以,要理解宾格的文明理论与对文化与历史的批判,首先必须理解他的时间思想。而在他看来,空间是与时间不可分割的,所以在讨论其时间思想时就不能不将其空间解释一并探讨,也就是从整体上理解宾格的时空观。只有从整体上理解了宾格的时空观,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他的文化形态学和历史观相学。
彭洋
关键词:命运因果律斯宾格勒
宾格的历史哲学思想研究
2021年
宾格认为,历史研究应该是人的问题,历史活动是人的生命展开的过程,他认为从人的角度来看,人的创造力促进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当人创造力枯竭的时候,文化就会不可避免的变成宾格所说的“文明”,也就是文化的宿命 --衰亡。在宾格看来,文化的发展要经历产生、生长、繁盛、衰亡的过程,这样就否定掉了达尔文式的文化上升理论,宾格认为文化只是特定民族或者团体特定时期的共有的意义和价值。文明是有机过程的最终和最高阶段,是文化发展的最终结果。也就是说,文明是文化的必然命运。
王秀英
关键词:斯宾格勒文化
宾格的形式观念与现代性问题
宾格是著名的历史哲学家。“形式”正是他的历史理论之中的核心观念。宾格将历史之中的要件称作“形式”。宾格把他的研究方法称为“历史形态学”,其意思就是“对于历史之形式的研究”。在宾格的描述之下,历史就是形式的...
陶诚
关键词:斯宾格勒历史主义自由主义
宾格政治形态学视角下的早期希腊
本文总体写作构思是,运用宾格文化形态史观的理论视角,重新描绘古希腊早期社会政治形态的演化过程。产生这写作构思的动机,首先在于笔者对于历史规律性的执着,对于文化形态史观的偏爱;其次是遵循笔者古希腊史专业方向的自然时间顺...
王中浩
关键词:古希腊政治形态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
文献传递
简析宾格《西方的没落》中的文化形态史观
2019年
宾格指出,“传统的历史观念的根本缺陷在于,所谓的世界历史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选定的一部分,西欧的土地被当作一个坚实的‘极’,当作地面上的一块独一无二的选定地区,理由似乎只是因为我们住在这里,而千万年来的伟大历史和遥远的强大文化,都被极其谦逊地围绕着这个‘极’在旋转(《西方的没落》中译本第32到33页)。”宾格这样的认定是武断的,也是有些狭隘的,故而不能完全说服他人,进而他又指出,从特殊到特殊的错误于论证中永远被包含于普遍的有效性。
张博伦
关键词: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西方的没落》有效性中译本独一无二

相关作者

舒红跃
作品数:54被引量:146H指数:8
供职机构:湖北大学哲学学院
研究主题:技术哲学 生命 生命哲学 人造物 胡塞尔
王一川
作品数:520被引量:2,838H指数:2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艺术 影片 中国电影 艺术学理论 电视剧
黄大军
作品数:77被引量:61H指数:5
供职机构: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研究主题:城市 空间观 长篇小说 人性 心灵
周施廷
作品数:35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新教 文艺复兴 彼特拉克
王向远
作品数:219被引量:825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东方学 比较文学 日本文学 文学 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