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87篇“ 施氮方式“的相关文章
- 不同施氮方式对车前生物量及C、N、P储量的影响
- 2024年
- 目前,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大气中N也在急剧增加,对植物的生长力及生长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盆栽模拟对比试验,研究地面施肥和叶面施肥氮沉降方式对车前生物量和C、N、P储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添加可有效增加车前的生物量,且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显著高于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对车前地上的C、N、P储存量、根部C、N储存量均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车前根部P的储存量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 罗宇扬张丽兵宋彦涛
- 关键词:氮素生物量
- 不同施氮方式及施氮量对砂生槐生长及生根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以1年生砂生槐播种苗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两种施氮方式(平均施肥和指数施肥)和5个氮素水平(CK、200、400、800 mg/株、平均施肥400 mg/株),分析苗木生长和生根对不同施氮方式及施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方式处理下,指数施肥(200 mg/株)处理下苗高、地径、比叶质量及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且高于平均施肥(400 mg/株);指数施肥(200、400、800 mg/株)时,根系的生物量、总长度、表面积和体积均高于平均施肥(400 mg/株)处理;指数施肥(200 mg/株)的根系组织密度最大(0.51 g/cm_(3))且高于平均施肥(400 mg/株)。不同施氮量处理下,指数施肥(200 mg/株)处理的苗高、地径、比叶质量及生物量均达到最大值,根系生物量、总长度、体积和组织密度表现最好,平均施肥(400 mg/株)处理表现较差。指数施肥(200、400 mg/株)处理的根表面积较大,而对照、平均施肥(400 mg/株)处理的表现欠佳。
- 李紫帅柳文杰张阗真张喜年辛福梅
- 关键词:砂生槐施氮方式施氮量
- 施氮方式对白杨树水氮吸收的影响
- 2023年
- 以吉林快杨为研究对象,通过3种施氮处理(N_(1)氮渗透灌溉、N_(2)分氮施用、N3传统的一次性施氮)和3种灌水定额(T_(1)、T_(2)、T_(3)分别为100%ET、80%ET和60%ET),研究其对吉林快杨各器官(细根、粗根、中心干、多年枝、一年枝和叶片)总氮含量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新吸收的氮主要分布在根系和叶片,有利于植株对氮的吸收和积累,采用的氮渗透灌溉处理、灌水定额为100%ET更适合作为吉林快杨施氮方式,该处理方式还可大幅度提高吉林快杨的灌溉水利用效率。
- 徐丽艳
- 关键词:施氮方式含水率
- 施氮方式对牛樟苗期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苗木质量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研究施肥方式及施氮量对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e)幼苗生长及根系发育的影响,为培育优质牛樟苗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盆栽试验在温室内进行,供试材料为1年生牛樟组培苗。设置两个常规施氮处理:集中施氮200 mg/株、常规平均施氮200 mg/株;4个指数施肥处理:200、400、600和800 mg/株;以不施氮肥为对照。每次施肥间隔10天,试验共施肥10次。试验结束后,测定牛樟苗高、地径,根、茎和叶生物量,根系长度、体积和表面积,叶、茎和根的氮含量,分析不同施氮方式下牛樟苗木生长状况、根系生长参数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施肥显著提升了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在相同施氮水平下,与常规施肥相比,指数施肥可提高幼苗株高、地径和茎、叶生物量,增加根系长度、体积、表面积、比根长和比根表面积,提升植株氮积累量和叶、茎、根部含氮量。指数施肥方式下,随施氮量的提升,各指标都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施氮量为400 mg/株时最优。【结论】施氮对牛樟幼苗生长具有显著影响,指数施氮方式优于常规施氮方式。指数施肥方式推荐是氮总量为400 mg/株,按照3.54、5.30、7.95、11.9、17.9、26.8、40.2、60.3、90.4、136.0 mg分为10次施用,可获得生物学性状较好、氮素积累量较高的优质牛樟苗木。
- 王先棒周再知韩强潘栋康王丹薇黄桂华
- 关键词:指数施肥
- 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北方粳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为探讨灌溉模式与施氮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辽宁省主栽水稻品种沈稻47为试材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淹水灌溉(W1)和干湿交替灌溉(W2)2种灌溉模式,施氮量为200 kg/hm^(2),根据不同时期施氮比例分为3种施氮方式:基肥∶分蘖肥∶穗肥=5∶3∶2(F1)、基肥∶分蘖肥∶穗肥=4∶5∶1(F2)、基肥∶分蘖肥∶穗肥=4∶3∶3(F3)。结果表明,W2模式比W1模式增产3.90%;2种灌溉模式下均以F3处理产量表现最佳,W2F3处理要比W1F3处理增产7.48%。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与W1模式相比,W2模式下的茎蘖成穗率、剑叶SPAD、LAI整体表现较高,尤其是在水稻生长后期。与W1F1(常规栽培管理)相比,W2F1和W2F3处理抽穗前干物质显著增加了14.24%和14.71%,各器官干物质量的积累也显著增加。相对于W1F1处理,W1F2和W2F1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W2F2和W2F3处理显著提高了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研究结果为东北地区水稻高产合理灌溉和氮肥运筹提供了理论依据。
- 王悦吴周周刘佳欣周婵婵王术贾宝艳黄元财王岩王韵冯跃
- 关键词:水稻灌溉模式施氮方式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
- 施氮方式对不同密度玉米根构型及氮高效吸收的影响
- 于士源
- 施氮方式与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对稻季NH_(3)挥发和N_(2)O排放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分析施肥方式及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对稻田NH3挥发和N_(2)O排放的影响,基于稻田NH_(3)和N_(2)O减排的效果评价优化施肥措施的可行性。【方法】在太湖地区开展为期两年的稻季田间小区试验,供试脲酶抑制剂为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为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用量为施氮量的1%。设置6个处理:1)不施氮肥对照(CK);2)表施尿素N 300 kg/hm^(2)(当地常规施肥,CN);3)表施尿素N 225 kg/hm2(RNB);4)尿素N 225 kg/hm^(2),50%表施,50%深施(RND);5)表施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RNB+DI);6)尿素N 225 kg/hm^(2)+NBPT+MHPP,50%表施,50%深施(RND+DI)。每次施肥后两周内,用密闭式抽气法监测稻田NH3挥发,在水稻生育期内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监测稻田N2O排放。【结果】1) NH_(3)挥发主要发生在每次施氮后7天内,CN、RNB和RNB+DI处理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的NH3挥发量占总挥发量的86.63%~91.76%;稻季N_(2)O排放峰期主要出现在每次施肥后一周内和中期烤田期。2) RNB比CN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29.69%~39.41%和N_(2)O排放总量13.43%~23.37%。3) RND比RNB处理可减少NH_(3)挥发总量53.50%~72.05%和N2O排放总量16.66%~23.43%。4) RNB+DI比RNB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9.57%~22.27%和N_(2)O排放总量8.77%~15.67%。5) RND+DI比CN处理可减少NH3挥发总量76.89%~82.29%和N_(2)O排放总量37.98%~48.71%。【结论】尿素总氮投入减少25%,50%由撒施改为基肥深施,并添加脲酶/硝化抑制剂,可显著减少稻季NH3挥发和N2O总排放,特别是降低NH3挥发的效果更佳;将这3种措施组合集成的RND+DI处理减排效果最佳。该综合集成措施的实际操作性强,为在水稻生产上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曾科王书伟朱文彬朱文彬尹斌
- 关键词:脲酶抑制剂
- 微润灌施下施氮方式对空心菜生长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为探寻微润灌施条件下大棚空心菜高产高效模式,进行大棚空心菜种植试验,试验设置压力水头为1.5 m,施氮方式分别为全生育期不施氮(CK);全生育期施氮浓度为300 mg/L(T1);生长前期施氮浓度为300 mg/L,中后期施氮浓度分别为600 mg/L(T2)、900 mg/L(T3)和1200 mg/L(T4)。对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空心菜株高、茎粗、产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对空心菜生长状况、水氮利用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方式对空心菜生长状况影响显著,T1至T4处理空心菜长势显著优于CK处理,空心菜株高、茎粗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叶片SPAD值随施氮量的增大而增大;不同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时间增大先增长后下降,不同施氮方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显著,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处理空心菜产量:T2>T3>T1>T4>CK,灌溉水分生产率:T2>T1>T3>CK>T4,T1、T2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综合空心菜的生长指标和水氮利用效率,T2处理是微润灌溉空心菜种植的最佳施氮方式。
- 王瑞军申丽霞孙雪岚李京玲孟涵李慧敏
- 关键词:施氮方式空心菜
- 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为研究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对水稻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以沈稻9号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A_(0))、农户方式(A_(1))、底氮减施(A_(2))、底氮后移(A_(3))4种氮肥管理方式,副区设常规方式(行距30 cm,B_(1))、缩行增密(行距25 cm,B_(2))、宽窄行(行距40 cm+20 cm,B_(3))3种行距配置,运用大田切片法,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和行距配置下水稻各层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剑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且存在交互作用,在A_(3) B_(2)组合下,产量达到最高,为9.85 t/hm^(2)。与A_(1)、A_(2)相比,A_(3)处理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4.31%~10.55%,结实率提高2.87~4.09百分点,使剑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分别提高了4.84%~9.12%,14.08%~15.71%,11.33%~15.83%;同时,A_(3)具有较高的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和群体叶面积指数。与B_(1)、B_(3)相比,B_(2)可以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群体叶面积指数,增幅分别为7.57%~9.97%,4.29%~20.43%,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达88.99%。综合产量、光合特性和冠层结构的表现,施氮方式为底氮后移结合行距为25 cm为本试验的最优组合,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颖花数、结实率、千粒质量,改善群体结构,促进高产形成。
- 刘俊峰李漪濛梁超周婵婵王术贾宝艳黄元财王岩王韵
- 关键词:水稻施氮方式行距配置冠层结构
- 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对不同类型水稻产量、生理特征及品质的影响
- 为探寻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合理施氮方式与行距配置组合。本研究以沈稻9(穗粒兼顾型),沈稻505(穗数型),沈稻527(穗重型)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不施氮肥(N0)、农户方式...
- 刘俊峰
- 关键词:施氮方式行距配置生理特征
相关作者
- 漆栋良

- 作品数:12被引量:113H指数:6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施氮方式 灌水方式 玉米 根长密度 灌水
- 刘慧颖

- 作品数:63被引量:283H指数:9
-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施氮方式 葡萄 花生 巨峰葡萄
- 胡田田

- 作品数:104被引量:1,028H指数:17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灌水量 玉米 番茄 番茄果实 氮
- 华利民

- 作品数:39被引量:239H指数:9
-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玉米 氮肥 施氮方式 钾肥 春玉米
- 陈书强

- 作品数:127被引量:556H指数:14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水稻 寒地 粳稻 粒位 寒地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