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41篇“ 施氮模式“的相关文章
模式量对细叶青冈幼苗生长的影响
2024年
为探讨肥对细叶青冈幼苗生长的影响,利用平均和指数两种模式,研究细叶青冈幼苗生长量、生物量及生理指标对量的响应,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筛选出最佳模式肥量。结果表明,平均模式下,总肥量为1 600 mg·株^(-1)时细叶青冈幼苗株高和生物量最大,总肥量为1 200 mg·株^(-1)时细叶青冈幼苗地径最大;指数模式下,总肥量为400 mg·株^(-1)时细叶青冈幼苗株高、地径及生物量均最大。通过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对13个处理作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最适合细叶青冈幼苗生长的处理为平均模式下总肥量1 600 mg·株^(-1)。与指数相比,平均模式肥程序简单,便于经营者掌握,更适合细叶青冈幼苗生长,建议将总肥量1 600 mg·株^(-1)作为细叶青冈良种壮苗培育的肥措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焦雪辉乔雨轩秦玉文史喜兵
关键词:生理指标
不同耕作和模式对淮北地区小麦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24年
为明确不同耕作和模式对淮北砂姜黑土地区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烟农19为试验材料,设置旋耕+肥基(RW)、旋耕+肥后移(RA)、翻耕+肥基(DW)和翻耕+肥后移(DA)共4个处理,开展了大田小区试验,考察不同处理下小麦花后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根系分布、水分利用效率(WUE)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模式下,翻耕较旋耕显著提升了小麦产量,增产的原因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的显著增加;相同耕作模式下,肥后移(RA和DA)的产量较肥基(RW和DW)分别提高了25.54%和17.94%。翻耕和肥后移均增强了花后旗叶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了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以及花后光合同化物积累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和总干物质积累量。RA、DW、DA处理较RW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开花期0~6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干重密度及WUE,其中WUE增幅分别为21.35%、12.71%和31.21%。综合来看,在淮北砂姜黑土地区采用翻耕结合肥后移的种植模式能延缓小麦花后旗叶衰老,维持叶片光合能力,增加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根系生长,实现产量和WUE的协同提升。
李金鹏黄敬尧李中蔚刘慧莲程馨李博文李金才宋有洪
关键词:小麦耕作模式施氮模式水分利用效率
甘肃引黄灌区种植模式对苜蓿生长及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芦强
侧深肥条件下不同模式对稻田素流失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为探究侧深肥条件下不同模式对稻田素流失和产量的影响,设置8个处理:常规肥处理、速效肥处理、缓释肥低剂量处理、缓释肥高剂量处理、水稻侧深专用肥处理、无肥处理、秧盘带肥低剂量处理和秧盘带肥高剂量处理。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渗漏损失主要受量的影响,渗漏液中硝态、铵态和总浓度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与常规肥处理相比较,速效肥、缓释肥低剂量、缓释肥高剂量以及秧盘带肥低剂量、秧盘带肥高剂量处理增产6.2%、18.3%、12.2%、0.6%和9.1%,而侧深专用肥处理和无肥处理对水稻的有效穗、着粒数、结实率影响较小。综合考虑,在农业生产节本增效和环境效益的前提下,采用缓释肥减量处理和秧盘带肥低剂量处理是可供选择的环境友好型模式
赵婷婷李鹏李德萍姜虹贺丹代红喜
关键词:水稻施肥模式淋溶氮素流失
不同模式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23年
为探究不同模式对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该试验以甘蓝型春油菜陇油5号为试验对象,设置3个不同模式,分析不同模式下的油菜成熟期性状、产量及品质。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量的前提下,底肥50%肥、苗期分2次分别追25%肥时,油菜产量和品质较高,是甘肃岷县较适宜的油菜模式
季四科
关键词:油菜施氮模式田间试验
模式对辽东地区玉米产量及素积累的影响
2023年
为探究不同肥方式对玉米生长及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设置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肥方式,副区为量,研究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及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性肥为植株生育前期提供了更高量的肥,促进了植株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和素积累量的增加,但因生育后期脱肥严重,不能满足植株生育后期物质生产所需的素,造成植株穗粒数、千粒重和植株素积累量降低,从而制约了产量的提高;分次肥通过协调植株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补偿了穗数缺失对产量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了植株生育后期的素积累能力,同时降低了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增强了植株的抗倒性。因此认为分次肥更符合辽东地区玉米生产实际。
莫姣娇樊叶王璨张嫣然谢文锦刘懿萱薛兵东张丽丽
关键词:玉米施氮模式氮素积累
三峡库区柑橘园地不同模式的氨挥发特征
2023年
【目的】三峡库区柑橘园用量大、肥料种类多,系统评估园地不同模式的土壤氨排放及损失,为园地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原状土柱的海绵通气法收集氨气,选取尿素肥(Urea-N)、硝态肥(NO_(3)^(-)-N)和铵态肥(NH_(4)^(+)-N)3种素来源,分别设置减量(250 kg·N·hm^(-2))、常量(500 kg·N·hm^(-2))和增量(750 kg·N·hm^(-2))3种量水平处理及不肥对照,共10种处理,观测园地土壤在不同种类和量条件下的氨挥发特征。【结果】种类、量水平均对氨挥发累积量有显著影响(P<0.05)。在3个量水平下,用尿素的氨挥发通量均在前期(1~7 d)显著高于硝态和铵态处理(P<0.01),用尿素肥土壤的氨挥发累积量显著高于硝态和铵态处理,铵态和硝态用之间无显著差异。3种肥的氨挥发量及损失率均随量升高而增加,尿素用处理在常量和增量肥水平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221.85和298.28 mg·m^(-2),是铵态和硝态肥处理的3.0和3.4倍。在用尿素肥处理中,尿素增量肥的损失率为28.9%,是其减量和常量水平的1.28倍和1.03倍。【结论】种类和量均对园地土壤的氨挥发有显著影响,增加量导致素损失率升高,用尿素肥在3种量水平下的氨挥发量及损失率均高于其他用处理。因此,园地用应减少尿素用量,适当增加铵态肥和硝态肥并减量肥,以减少土壤素的氨挥发损失。
黄嘉元黄志霖肖文发王甜陈吉臻
关键词:氨挥发施肥三峡库区
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和素使用的影响
2022年
采用了田间试验方法,在小麦季N250kg/hm^(2)和玉米季N200kg/hm^(2)的供给要求下,连续二年观测不同方法对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和素使用的影响。(2017-2019)。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通过常规肥法、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性、控失复合肥,以及调整肥与追肥比例均显著增加了粮食产量和干物积累率。冬小麦/夏玉米、小麦季各处理产量顺序为:控释性复合肥>控失复合肥(根据参考文献得到)>有机无机复合肥>调整肥基肥追肥比例>常规肥,增产107.5%至147.4%,小麦季各处理产量顺序为:控释性复合肥>控失复合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常规肥>调整肥追肥比例,增幅幅度为28.5%~56.1%.与常规土壤肥处理方法比较,以控释性复合肥处理后的冬小麦肥部分生产力和用农艺效果,增加2.2-5.1kg/kg,夏玉米则增加3.6-7.6kg/kg。控失性复合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小麦季基肥比处理优于常规处理,但却不如局部的常规肥处理。从生产与素效率综合考虑,有机无机复合肥、控释性复合肥、控失性复合肥等都可成为研究区适合推广的肥种类,同时改变了基追配比更有利于冬小麦季节。
高爱芹
关键词:施氮模式冬小麦农作物产量
模式对强筋小麦素积累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为探索冀东平原强筋小麦适宜的模式,选用2个强筋小麦品种(津农7号和中麦998),在总量为210 kg·hm^(-2)的前提下设置4种模式(CK:底肥50%+拔节肥50%;N1:底肥30%+起身肥20%+拔节肥50%;N2:底肥50%+拔节肥30%+孕穗肥20%;N3:底肥30%+拔节肥50%+孕穗肥20%),研究了不同模式对强筋小麦素积累、转运、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N2和N3处理提高了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量,显著增加植株花前素积累量及其转运量。花前素对籽粒素的贡献率因品种和处理而异,津农7号花前素对籽粒素的贡献率以CK最高,中麦998花前素对籽粒素的贡献率以N2处理最高。与CK相比,N2和N3处理显著增加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提高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2个强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均以N2处理较高。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总量的20%后移至孕穗期可提高强筋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花前积累素向籽粒转移,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N2处理可使津农7号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中麦998在N2处理下籽粒产量最高,N3处理下蛋白质含量最高。
付陈陈刘子晶蔡瑞国郭双双徐东娜史金平张敏
关键词:强筋小麦施氮模式蛋白质含量
模式对连作辣椒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2022年
【目的】研究模式对连作辣椒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以常规化肥处理为对照,设置5种模式,研究辣椒植株生长状况、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特征。【结果】优化模式能够促进辣椒植株生长,提高辣椒产量,增加土壤肥力,其中,常规+菌剂+增效剂处理的辣椒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最多,产量最高,土壤pH值、全和速效磷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保持较高水平。【结论】常规+菌剂+增效剂处理模式能够改善土壤肥力,提高辣椒产量,该模式可在辣椒生产中进行推广应用。
吕建华
关键词:辣椒施氮土壤

相关作者

隽英华
作品数:85被引量:483H指数:13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春玉米 土壤 脲酶抑制剂 土壤脲酶 脲酶
孙文涛
作品数:114被引量:1,033H指数:18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玉米 水稻 春玉米 氮肥 水肥耦合
王云奇
作品数:24被引量:191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夏玉米 冬小麦 氮肥 施氮模式 水分利用效率
陶洪斌
作品数:110被引量:2,040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夏玉米 玉米 春玉米 华北平原 生长发育
汪仁
作品数:216被引量:1,045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石蒜 编码基因 忽地笑 石蒜属植物 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