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16篇“ 施氮比例“的相关文章
不同比例对宜香优211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为研究不同比例对杂交籼稻宜香优211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17和2018年在(纯)总量180 kg/hm2条件下,设置了3种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N5-5、N6-4和N7-3)的试验。结果表明,当基蘖肥∶穗肥为5∶5(N5-5处理)时可获得最高产量,平均产量达9 413.42 kg/hm2,较N6-4、N7-3处理分别增加了3.39%、9.49%。比例主要显著影响有效穗数,N5-5处理的有效穗数最高。随着肥的后移,水稻肥利用率逐渐升高,表现为N5-5>N6-4>N7-3。不同比例对稻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影响虽不显著,但以N5-5处理的精米率与整精米率最高;对稻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较大影响,N6-4处理的垩白粒率显著低于N5-5和N7-3,而N5-5和N6-4处理的垩白度显著低于N7-3;对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不显著。综上,在量为180 kg/hm2条件下,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5时,宜香优2115的产量、肥利用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最高,垩白较小,且保持较好营养品质,能同步实现高产和优质。
黄佑岗罗德强江学海李敏李立江姬广梅李树杏徐娅
关键词:杂交籼稻施氮比例氮肥利用率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比例分配对马铃薯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规律试验研究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区马铃薯肥利用率低的问题,以“青薯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比例分配下马铃薯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变化规律和素吸收规律;探究生育期内比例分配对马铃薯耗水、产量、产量构成、品质...
耿浩杰
关键词:马铃薯养分吸收规律施氮比例
连麦6号产量对播期和比例互作的响应被引量:6
2017年
为探明播期与比例互作对连麦6号产量及生长发育的调控效应,2015-2016年在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东辛试验基地,以中强筋品种连麦6号和强筋对照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播期水平(10月19日和11月9日)和3个比例(70∶10∶20∶0、50∶10∶20∶20和30∶10∶30∶30),研究播期和比例互作对稻茬小麦连麦6号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迟播期,连麦6号和烟农19籽粒产量、穗数、LAI及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下降;增加中后期比例,连麦6号籽粒产量、穗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和旗叶SPAD值等均不同程度升高。综合来看,连麦6号在10月19日前后播种,30∶10∶30∶30比例下可实现较高的产量与群体质量。
陈凤樊继伟郭明明李强赵雪君孙中伟王康君张广旭浦汉春代丹丹
关键词:小麦播期施氮比例生长发育特性
不同时期比例与种植方式对豫南稻区粳稻产量性状和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9
2017年
采用裂区设计,在豫南地区研究了不同时期比例和种植方式(手插秧、机插秧)对水稻产量和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豫南稻区水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手插秧、机插秧2种种植方式下,与不肥处理相比,不同素配比(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分别为4∶6、5∶5、6∶4、7∶3)均可提高水稻的穗粒数和产量,手插秧条件下以素配比为6∶4产量最高,增幅达27.65%;机插秧条件下以素配比为7∶3产量最高,增幅达115.55%;且机插秧产量高于手插秧,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手插秧在6∶4处理条件下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高于其他处理;机插秧在5∶5处理条件下有效穗数最高,在7∶3处理条件下穗粒数最高;手插秧和机插秧对照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最高。手插秧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在素配比为6∶4达最大;抽穗开花期,手插秧与机插秧在素配比6∶4与7∶3处理条件下叶片、茎鞘、植株素含量较高;素生理利用率,在不同素配比条件下机插秧均高于手插秧,且2种种植方式均以素配比7∶3为最高;素偏生产力,手插秧条件下以素配比6∶4为最高,机插秧条件下以素配比7∶3最高;而百千克籽粒需量,手插秧条件下以素配比5∶5与6∶4最高,机插秧条件下以素配比6∶4最高。因此,种植方式对素配比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手插秧和机插秧的最佳配比分别为6∶4和7∶3,此时产量和素利用效率最高。
彭廷韩雨恩张静杜彦修李俊周孙红正赵全志
关键词:手插秧氮肥运筹产量性状
杂交粳稻甬优538与常规粳稻秀水134本田期适宜比例探讨被引量:5
2016年
应用混料回归设计,探讨了粳型杂交稻甬优538与粳型常规稻秀水134本田期化肥适宜比例,初步明确了肥因子与产量的效应关系。结果表明,甬优538肥因子对产量的作用效应大小为秆肥>苗肥>基肥>穂肥,秀水134为苗肥>基肥>秆肥>穂肥;甬优538的基肥×穂肥、基肥×苗肥×秆肥、基肥×苗肥×穂肥、苗肥×秆肥×穂肥,秀水134的基肥×穂肥、苗肥×秆肥、苗肥×穂肥、基肥×秆肥×穂肥等因子间互作具有显著的协同促进效应;在因子(Σxi=1)约束条件下,单因子比例水平与产量均呈抛物线关系,其中,对于这2个品种其穂肥曲线起伏幅度最大,不可过量用;基肥、苗肥、秆肥、穗肥最优配比值,甬优538为31.0∶28.8∶21.4∶18.7,秀水134为24.9∶37.3∶11.5∶26.3。
姚海根姚坚孔燕孙达李瑾
关键词:施氮比例
“花优14”不同用总量及前后期不同比例试验初探
2015年
为探索不同肥运筹对"花优14"农艺性状、抽穗进度及产量的影响,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肥运筹对"花优14"的农艺性状基本没有影响;在每667 m^2量为26kg左右、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8:2时,"花优14"最易获得高产。
郁海金蒋李健吴超群李成龙夏孝勤
关键词:施氮比例
不同比例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为了探讨精量机条播和人工撒播水稻产量形成的规律,明确直播稻最适宜的肥运筹比例,特做了不同前后比例对精量机条播和人工撒播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条播的最优肥运筹比例为7∶3,人工撒播的最优肥运筹比例为6∶4;精量机条播比人工撒播产量高的主要优势在于有效穗不减少,而穗型变大;后期比例增加促进二次枝梗的数量,提高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适宜的肥运筹比例能明显促进抽穗期、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
孙国华王齐兵冯方陆兴达杨卫国
关键词:人工撒播
不同比例对‘花优14’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14年
在总(纯)量为300kg/hm2的条件下,研究了前后期不同比例对水稻‘花优14’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后期不同比例对‘花优14’大田生长阶段的叶龄、绿叶数均无明显影响,对株高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前期比例过高,则无效分蘖多,穗型小,产量较低;适当提高后期比例,虽然一定程度上使有效穗数有所减少,但能促进幼穗分化、有利大穗形成、更易获得高产;后期比例过高,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均明显降低,更不利于产量提高,而且容易导致贪青迟熟;前后期比例为6∶4~5∶5时不但能够取得较高产量,而且能够安全成熟。
郁建飞冯加根孙小淋周燕许恩龙李维维
关键词:水稻氮肥运筹
不同比例对‘花优1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量300kg/hm^2条件下,研究了肥运筹对水稻‘花优14'大田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比例过高,则无效分蘖多,穗型小,产量较低;适当提高后期比例,虽然一定程度上使有效穗数有所减少,但能促进幼穗分化,有利大穗形成,更易获得高产;基蘖肥与穗肥比为6.5:3.5~5.5:4.5时‘花优14'产量最高。
冯加根周燕龚才根
关键词:杂交稻产量构成因素分蘖肥穗肥
杂交晚稻各生育期比例对产量的影响
2011年
试验结果表明,晚稻前期比例过大会导致无效分蘖增加,成穗率下降,从而影响产量。适量增加后期比例,可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促花肥和穗肥保持一定的比例,对杂交晚稻产量提高非常重要。本试验条件下各个时期比例宜采用3:3:2:2(即基肥30%,蘖肥30%,促花肥20%,穗肥20%)最佳。
韦火楷
关键词:杂交晚稻氮肥施用比例

相关作者

郭明明
作品数:110被引量:376H指数:11
供职机构: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小麦 豆天蛾 施氮量 冬小麦 栽培技术
周燕
作品数:23被引量:92H指数:5
供职机构:上海市崇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研究主题:水稻 机插稻 栽培技术 肥料运筹 生育特性
潘晓华
作品数:494被引量:4,102H指数:35
供职机构: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水稻 双季稻 双季水稻 早稻 机插
赵广才
作品数:341被引量:2,798H指数:3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强筋小麦 施氮量 氮肥
冯加根
作品数:20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市崇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研究主题:水稻 干物质积累 GIS 武粳15 农业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