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506篇“ 旅游开发模式“的相关文章
- 湖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与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 2024年
- 探索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旅游开发模式对于保护和传承地区文化遗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邻近点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发现湖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以下两方面特征:第一,湖南传统村落呈凝聚态分布,以湘西、怀化、郴州和永州三个区域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第二,空间分布方向在总体稳定基础上有小幅度变化,表现在轴向均呈现“西北—东南”方向分布的特征,分布重心有向南部和西部移动的趋势。基于空间分布特征,湖南传统村落应采取核心区域重点开发、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文化传承与旅游可持续发展并举开发的开发模式。
- 林龙飞罗伟航
- 关键词: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模式
- 传统表演艺术融入旅游开发模式探索
- 2024年
- 地方传统表演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与地方民俗及文化类型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地方文化的旗帜,无论从宣传地方文化还是了解地方文化来说,传统表演艺术都是一个很好的介体。"推动地方传统表演艺术积极融入旅游开发,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可以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地方传统表演艺术提供源动力。
- 高峰
- 关键词:旅游开发模式传统表演艺术源动力文化底蕴历史渊源
- 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空间格局与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 2024年
- 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是秦巴山区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内容和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针对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基于地理学空间视角,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核密度估计法研究其空间格局,探讨其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空间格局与汉江、秦蜀古道呈强相关性;市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整体形成了以勉县、汉台区、城固县为核心的主密度圈和以南郑区、洋县、留坝县为核心的次密度圈,呈“内密-外疏”的空间格局;县域尺度的空间分布类型均为集聚型,但集聚化程度差异较大且空间异质性突出,层级性特征显著.基于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旅游开发现状,对具有文化关联性、空间格局规律性的汉中两汉三国不可移动文物,提出运用“国家文化公园”模式进行整体性旅游开发,构建多层级系统性的整体旅游开发空间格局策略.
- 曾丽荣
- 关键词:不可移动文物旅游开发模式
- 数字文旅视域下乡村美食旅游开发模式创新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 2024年
- 数字文旅是新时代乡村美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乡村美食旅游的供给侧、需求侧和资源配置有变革性影响。将四川省乡村美食旅游开发置于数字文旅视域下,针对开发现状和开发困境,提出应从大数据文旅、云计算文旅、物联网文旅三个视角出发,创新构建“大云物”乡村美食旅游开发模式,助力乡村美食旅游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
- 刘丽娜陈实王德振
- 关键词:美食旅游
- 山地型民族村寨域外旅游开发模式探索——基于视域景观的视角
- 2024年
- 为了探索山地型民族村寨保护与旅游发展兼容的路径,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了千户苗寨内部各自然村景观质量和旅游收益不对等的现象,提出了山地型民族村寨域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认为该模式具有游客的视觉体验更好、开发成本更低且更好地契合保护要求等优点,同时需要注意选址、村寨美化与社区补偿、旅游业态、控制性规划等问题。
- 孔凯周效东覃鹭婷
- 关键词:民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
- 邻近同质型古村落不同旅游开发模式效应比较研究——以西递、宏村古村落为例
- 2024年
- 邻近同质型旅游资源地开发既存在以区域共同性来增强旅游吸引力的效应,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内旅游替代性效应,所以在旅游开发经营中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模式以达到不同的游客体验效果来获得较好收益。通过对同处徽文化区域的黟县西递、宏村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两村的开发经营模式各有优劣,且不同的开发模式对游客和村民的感知度影响较大。再结合新的旅游发展趋势,探讨了新阶段古村落保护性开发的策略,以期能对类似古村落旅游开发提供示范与借鉴。
- 肖胜和王瑜
- 关键词:古村落西递
- 西南地区山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村庄建设探讨
- 2024年
- 我国西南地区山地乡村的自然环境优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如何开发还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本文主要探讨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村庄建设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并阐述西南地区山地乡村所具有的环境特点与资源优势,且介绍了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概述了西南地区山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在发展模式上重点探讨生态优先型、社区参与型、文化驱动型和创新融合型四种模式的应用与实践,意在解析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路径。
- 陈云莉陈春炳
- 探究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 2023年
- 旅游业是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基于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发展,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和心理需求越来越强烈,生态旅游逐渐成为现代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能够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增长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当前部分地区的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对促进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有效措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 黄盛强
-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
- 中国中医药资源空间分布、匹配类型与旅游开发模式
- 2023年
- 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中医药资源的面板数据及中医药旅游景点POI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及统计方法,从中药、中医、旅游3个维度,深入分析了中国中医药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类型特征,并提出中国中医药资源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①中药资源市场规模大且呈稳定增长趋势,其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明显,云南、四川、湖北、甘肃、河南是主要的道地药材集聚区;②中医资源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四川、山西、河北等省份中医资源分布较多,而天津、海南、宁夏、青海、西藏等地区则较少,且省域间差异逐渐扩大;③中医药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呈集聚特征,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占总量的76.2%;④根据“药-医-游”匹配关系,可将31个省份划分为匹配最优区、匹配次优区、匹配非平衡区3类,并基于“推-拉”理论进行机理分析,提出了中医药资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专项开发等3大旅游开发模式,明确各地区中医药资源旅游开发优势与路径。
- 张广海刘二恋董跃蕾
- 关键词:中医药资源中医药旅游旅游开发模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旅游开发模式——以湖北省为例被引量:1
- 2023年
-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旅游开发模式对提升区域非遗保护意识和合理利用、推动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地理空间视角,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及旅游开发模式。结果表明:(1)总体类型构成上,主要以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门类非遗项目居多;(2)区域空间分布上,呈现大聚集小分散的分布格局,形态上表现为以武汉为中心点,以“恩施-宜昌-荆州-武汉”为主侧,“十堰-襄阳-孝感-武汉”为副侧的“人”字形结构;(3)基于结构类型和空间布局的旅游开发模式上,整体凝练为“一核三翼三区”分布形态下的发展态势,表现为以武汉为中心核的全面发展,衔接“传统音乐+民间文学”“民族+生态”“旅游+健康”三翼模式,联动“旅游+研学”“民俗技艺文化区”“红色+休闲”三区特色。
- 周玄德邓祖涛张浩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相关作者
- 李天翼

- 作品数:25被引量:166H指数:9
- 供职机构:贵州民族大学
- 研究主题:民族村寨 旅游开发模式 贵州民族 工分制 民族村寨旅游
- 黄震方

- 作品数:324被引量:8,397H指数:55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旅游 旅游地 旅游经济 旅游业 影响因素
- 李悦铮

- 作品数:240被引量:1,720H指数:20
- 供职机构: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旅游 旅游开发 入境旅游 旅游业 海岛旅游
- 孙婷

- 作品数:4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旅游开发模式 旅游开发 乡村旅游 旅游业发展 旅游产品开发
- 刘静江

- 作品数:14被引量:44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昌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数据 非物质 文化遗产数字化 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