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69篇“ 无机磷形态转化“的相关文章
不同有机碳水平下(土楼)土的有效性及无机形态转化被引量:6
2022年
【目的】在土壤Olsen-P和全含量基本接近但土壤有机碳水平呈梯度的陕西省关中平原(土楼)土上,研究有机碳对土壤各形态无机有效性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为合理培肥土壤,有效利用土壤累积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并选取了陕西省关中平原小麦-玉米种植体系下(土楼)土Olsen-P含量相近(平均含量范围17.41—18.72 mg·kg;),不同有机碳水平(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6.38、8.34、10.17、11.95、13.64和15.74 g·kg;)的土壤样品,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改进的Chang和Jackson的石灰性土壤无机分级方法分别对土壤中各组分(二钙(Ca2-P)、八钙(Ca8-P)、铝结合态(Al-P)、铁结合态(Fe-P)、闭蓄态(O-P)和十钙(Ca10-P))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在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种植区(土楼)土中,有机碳对土壤各形态素水平及形态转化起重要作用。随着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土壤中Ca2-P、Ca8-P、Al-P、Fe-P、O-P、缓效库(Ca8-P、Al-P和Fe-P)和难利用库(O-P和Ca10-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Ca10-P相对稳定。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活性库(Ca2-P)、缓效库(主要为Al-P)的相对含量(占无机总量的比例)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难利用库(主要是Ca10-P)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Olsen-P含量与难利用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在Olsen-P相近,全也基本相似的条件下,土壤有机碳促进了土壤中难溶态酸盐向缓效态库和活性态库的转化,提高了有效源占无机总量的比例,从而提高了土壤素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合理的措施培肥土壤,从而有效地促进土壤累积态的活化利用。
路鹏李文海牛金璨Batbayar Javkhlan张树兰杨学云
关键词:磷有效性
腐殖酸与生物质碳对土壤素活化及无机形态转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究腐殖酸、生物质碳对土壤素活化及无机形态转化的影响,为增效肥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腐殖酸、生物质碳为试验材料,以1、2 g/kg土的配比与肥及供试土壤充分混匀,进行持续60 d的土壤培养试验,以研究腐殖酸与生物质碳对土壤素活化及无机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与CK2、CK1相比,施用腐殖酸、生物质碳各处理的土壤速效含量、素活化系数及土壤无机组分中的Fe-P、Al-P含量提高,而Ca-P和O-P含量均不同程度降低。土壤培养18、30、45 d,各处理较CK2、CK1对土壤速效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P2S2处理的速效含量比CK2高20.67%,P1F2处理比CK1高69.83%;P2S2处理培养30、45、60 d的土壤Al-P含量与CK2均有显著差异,分别比CK2高61.40%、14.79%、17.77%;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速效含量与素活化系数、Al-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供试土壤在不同配比的腐殖酸与生物质碳的作用下,各形态无机所占比例依次为Fe-P> Ca-P> Al-P> O-P。【结论】在两个施水平下,施用腐殖酸与生物质碳均可增加土壤速效含量、素活化系数,促进土壤无机组分Fe-P、Al-P含量增加,活化土壤中被固定的,有利于O-P向有效态转化,显著提高土壤的有效性。
刘芸渟莫碧霞潘俊臣姚校娟杨梦乐唐新莲
关键词:腐殖酸土壤速效磷磷组分
淹水对石灰性土壤无机形态转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肥施入土壤后大部分转化为与铁氧化物关系密切的Fe-P和O-P,而淹水后土壤中铁的氧化还原过程可能影响与铁氧化物结合的形态及有效性的变化。研究不同施处理下淹水土壤Fe(II)、无机组分等的变化,以期明确淹水后土壤无机形态有效性变化及其与铁氧化还原过程的关系。【方法】用不施土壤(P0)和连续6年施用P 180 kg/hm^(2)的土壤(P180)进行室内模拟培养试验。将土壤装于西林瓶内,加水模拟淹水条件,西林瓶密封后,分别在避光或者光照条件下,于(30±1)℃恒温培养40天。测定供试土壤以及淹水培养土壤中的速效无机以及不同形态无机组分含量,测定培养过程Fe(II)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形态转化与铁氧化还原过程的关系。【结果】施用肥显著增加土壤中的速效含量和无机总量,P0处理土壤速效含量为(7.65±1.65)mg/kg,P180处理土壤速效含量高达(33.5±2.01)mg/kg。施入土壤中的只有很小部分以Ca_(2)-P存在,主要以Ca_(10)-P、Ca_(8)-P、Al-P和Fe-P形态存在。避光淹水培养后,土壤速效含量增加,P0和P180处理土壤速效含量的增量分别为8.44、2.95 mg/kg。淹水培养降低了土壤Ca_(8)-P含量,提升了Fe-P、O-P、Al-P含量。光照和避光条件下P180处理土壤中Ca_(8)-P含量分别降低106.8、156.2 mg/kg,Fe-P含量分别增加23.4、47.0 mg/kg,O-P含量分别增加64.1、92.9 mg/kg,Al-P含量分别增加38.8、34.7 mg/kg,避光时Ca_(8)-P降幅以及Fe-P和O-P的增量均大于光照条件下。避光条件下,铁还原量和还原最大速率与Ca_(8)-P变化量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Fe-P、O-P增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淹水条件下,石灰性土壤中的Fe(Ⅲ)还原形成Fe(Ⅱ)和Fe(Ⅲ)混合物,增加了铁氧化物的比表面积和吸附点,可促进Ca_(8)-P向O-P、Fe-P和Al-P转化。光照降低了Fe(Ⅲ)的还原量,可能是Ca_(8)-P
范浩隆王旭刚陈志怀郭大勇郭大勇孙丽蓉焦念元
关键词: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无机磷分级
淹水落干下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无机形态转化特征被引量:13
2018年
为探讨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无机转化规律,通过布置原位浮台,将装有土壤的塑料盆悬挂在不同水深(0、2、5、15m)处,分别淹没30、60、180 d,落干180 d,研究淹没水深和时长对消落带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无机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落干循环中,土壤pH、有机质、全和有效含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落干180 d后,土壤pH、有机质和全含量降低,有效含量升高.土壤淹水后,各形态无机占全的比例大小为Fe-P>Al-P>Ca8-P>Ca2-P.淹水0 m、2 m时Ca2-P、Ca8-P随淹水时间持续下降,淹水5 m、15 m时随淹水时间先降低后升高.落干180 d后无机含量显著增加,随淹水深度的增加无机含量呈降低趋势;Al-P含量随淹水时间先降低后持续升高,随淹水深度变化趋势不明显;Fe-P含量随淹水时间和淹水深度变化无明显规律.
周健李春辉张志永胡红青万成炎胡莲潘晓洁
关键词:三峡水库淹水无机磷形态
有机酸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无机形态转化和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以三峡库区分布最广的紫色潮土、灰棕紫泥为对象,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淋洗试验,研究了淋溶液中3种简单有机酸(草酸、柠檬酸和酒石酸)对三峡库区2种典型土壤无机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潮土和灰棕紫泥2种土壤中均以Ca10-P为主,分别占无机总量的48.93%和28.20%,活性(Al-P、Fe-P、Ca2-P和Ca8-P)总量分别占无机总量的13.12%和36.91%。添加50mg/kg的外源无机经陈化后,主要向Al-P形态转化,2种土壤中Al-P分别增加了1.49倍和0.71倍,活性总量分别占无机总量的19.53%和43.51%。淋溶过程中,有机酸的存在对于土壤无机形态转化具有显著影响,有机酸促进了土壤向高活性形态转化,从而增加了土壤的淋出风险。灰棕紫泥土壤上,草酸、柠檬酸和酒石酸添加量同Fe-P和Ca10-P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r(Fe-P)分别为-0.938,-0.865,-0.935,r(Ca10-P)分别为-0.933,-0.896,-0.916,P<0.01,N=12],有机酸对Fe-P和Ca10-P的活化效应显著。2种土壤有机酸对无机的活化能力为灰棕紫泥>紫色潮土。灰棕紫泥上,草酸和酒石酸处理土壤有效与Fe-P和Ca10-P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795,P<0.01,N=12),而柠檬酸处理下灰棕紫泥有效与各形态无机之间的相关性规律不明显。
杨茜石艳江韬魏世强
关键词:低分子量有机酸消落带
不同氮源对黑松幼苗根-土界面无机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用根垫-冰冻切片法研究不同氮源对石灰性潮土中黑松幼苗根-土界面无机形态转化及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铵态氮(NH4+-N)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pH值较对照处理明显降低,而硝态氮(NO3--N)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pH值较对照处理升高,不同氮源引起的幼苗根-土界面pH值变动的幅度取决于氮源的质量分数。铵态氮处理明显降低了幼苗根-土界面Ca2-P,Fe-P和Al-P质量分数,100,200和400mg·kg-1的铵态氮处理后,距根表0~1mm处Ca2-P较土体亏缺率分别为37.1%,45.9%和57.7%,Fe-P较土体亏缺率分别为23.4%,29.1%和38.2%,Al-P较土体亏缺率分别为25.1%,28.0%和33.2%;硝态氮处理增加了幼苗根-土界面Ca2-P,Fe-P和Al-P质量分数,但不显著。铵态氮与硝态氮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Ca8-P的亏缺程度较对照分别加大或降低,但不明显。铵态氮与硝态氮处理后幼苗根-土界面Ca10-P和O-P质量分数较对照处理变化很小。铵态氮引起的黑松幼苗根-土界面pH值的降低,促进了幼苗根-土界面处无机形态转化,提高了根-土界面无机的生物有效性,显著增加了根系对的吸收。
陈永亮
关键词:氨态氮根-土界面无机磷磷吸收
小麦季肥施用对后作玉米的效果及土壤中无机形态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7
2011年
在河北衡水潮土上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小麦季施用肥对玉米的后效及土壤中无机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高施量(187.5 kg hm-2 P2O5)相比,小麦季肥施用量减少20%或40%,甚至当年不施,对后作玉米籽粒产量、生物量、植株吸量均无明显影响。从玉米苗期到成熟期,土壤中各形态无机下降幅度表现为Ca2-P最大,其次是Ca8-P,再次为Al-P。随着施量的减少,土壤Olsen-P、Ca2-P含量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与单施无机肥150.0 kg hm-2 P2O5相比,用有机肥猪粪替代其中20%无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Olsen-P、Ca2-P和Ca8-P含量。本文结论认为在高肥力的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一个轮作周期中,小麦季减少肥用量,对后作玉米生长和产量尚未产生明显的影响。适当配施猪粪,减少无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的Olsen-P和Ca2-P含量,较好地维持玉米季土壤中素肥力水平。
林国林云鹏陈磊高翔张金涛卢昌艾刘荣乐汪洪
关键词:玉米磷肥后效磷素转化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大豆积累和土壤无机形态转化的影响被引量:24
2009年
采用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及其混合酸)对大豆积累和土壤无机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促进了大豆植株的吸收积累,大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有机酸对大豆的吸收积累均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有差异;外加低分子量有机酸使无机总量、难溶态(Ca10-P、Al-P和O-P)含量均显著降低,而可溶态的Ca8-P含量显著增加,柠檬酸和草酸使Ca2-P含量显著增加,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促进了土壤难溶态向可溶态转化,作用大小顺序为柠檬酸>草酸>混合酸>苹果酸;同时,大豆根系分泌物也促进部分难溶态向可溶态转化,使无机总量、除Ca2-P外的其他无机组分均有所降低,按释放比例的大小来看,对大豆吸的贡献大小顺序为O-P>Fe-P>Ca10-P>Al-P>Ca8-P>Ca2-P。
王树起韩晓增严君李晓慧乔云发
关键词:低分子量有机酸磷积累无机磷形态转化大豆黑土
和培养时间对两种石灰性土壤无机形态转化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培养试验研究了施和培养时间对两种石灰性土壤无机形态转化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施肥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两种土壤各种无机均略有增加;施入不同数量肥后,两种土壤中各种无机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Ca2-P和Ca8-P在培养初期均急剧增加,而后Ca2-P逐渐下降,Ca8-P则为有增有减,Al-P、Fe-P、Ca10-P和O-P含量随培养时间呈持续增加趋势。
梁美英李兵霞卜玉山
关键词:石灰性土壤无机磷形态
有机酸对不同源施入石灰性潮土后无机形态转化的影响被引量:20
2007年
采用室内培养和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几种有机酸对石灰性潮土无机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石灰性潮土中素主要以有效性很低的酸盐(Ca10-P等)形式存在,而有效性较高的酸盐(Ca8-P等)含量较少,Ca2-P就更少。2)不同源施入土壤后,无机总量相应增加。酸二氢钾与酸二钙主要向Ca8-P、Al-P等有效性相对较差的形态转化,酸八钙、氟灰石、酸铁、酸铝等有效性较差的源,在较短的时期内主要以自身的形态存在。3)施加各种有机酸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中Fe-P、Al-P和Ca10-P含量,增加Ca2-P、Ca8-P和O-P含量,总的趋势是促进土壤中植物难以利用的无机形态向植物可以利用的形态转化。这种促进能力因有机酸种类和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其作用大小顺序为草酸>柠檬酸>酒石酸。
庞荣丽介晓磊方金豹谭金芳李有田
关键词:有机酸石灰性潮土

相关作者

李有田
作品数:53被引量:864H指数:20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石灰性潮土 石灰性土壤 不同磷源 小麦 诊治
介晓磊
作品数:338被引量:2,834H指数:29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紫花苜蓿 硒 苜蓿 配施 钴
徐万里
作品数:132被引量:1,503H指数:22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生物炭 棉秆 灰漠土 棉花 风沙土
方金豹
作品数:229被引量:1,548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研究主题:猕猴桃 分子标记 软枣猕猴桃 CPPU 多效唑
林国林
作品数:47被引量:361H指数:12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花生 植物修复 东南景天 镉积累 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