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90篇“ 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相关文章
- 基于“肾虚伏邪”理论论治HBeAg阳性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研究"肾虚伏邪"理论论治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抗病毒疗效。方法:在"肾虚伏邪"理论指导下拟定中药复方温透解方。采用随机、对照方法,60例HBeAg阳性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温补透解方治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分别在治疗前、24,48周时采血检测肝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乙肝标志物等指标,并观察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变化。结果:24,48周时温补透解方降低血清HBVDNA(下降≥2 log10)作用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P<0.01),且具有时间依赖性(P<0.05),但仅在48周时温补透解方对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未表现出时间依赖性。仅48周时治疗组HBeAg阴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补透解方可以升高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降低CD8+T细胞数量(P<0.05),恢复T细胞亚群比例。肝功、肾功、心电图等未出现明显变化,该方具有较好安全性。结论:温补透解方临床治疗HBeAg阳性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且安全,中医"肾虚伏邪"理论论治HBeAg阳性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安全、可行,可能与升高CD4+T细胞、降低CD8+T细胞有关。
- 张传涛扈晓宇周道杰范昕建吴疆王德莉
- 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组织病理及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探讨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肝组织病理特点及与血清HBV DNA、HbeAg、Hbe-Ab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56例ASC进行肝组织活检病理检查及血清HBV DNA、HBV-maker定量测定。结果 71%(40/56)发生程度不等炎症病理改变,大部分为轻度改变,28%(16/56)发生程度不等纤维化病理改变,大部分病理诊断为轻度,极少部分为中度和重度,3%(2/56)达G3以上。ASC中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与肝脏病理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相关性。HbeAg阴性组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显著高于阳性组。结论 ASC患者中大部分存在轻度炎症改变,个别患者出现程度较重的纤维化改变或早期肝硬化病理改变,HbeAg阴性的ASC病理改变较HbeAg阳性者严重,并且肝脏病理与血清HBV DNA载量之间并无相关性,所以对这些患者仅仅定期检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可能会掩盖部分患者病情进展,所以尽可能应对ASC及早行肝活检,及时判断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并指导抗病毒治疗,这是其他检查不能替代的。
- 朱陇东袁宏陈琳
- 关键词:带病原状态活组织检查
- 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及护理对策
- 2009年
- 对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健康需求进行分析,目的是详细了解患者实际的健康教育需求,建立符合社区患者知识层次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使健康教育工作更具可行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对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的298例患者以答卷的形式调查有关慢性无症状HBV感染者知识的了解情况。
- 陈素芬
- 关键词: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健康教育需求慢性HBV感染者健康教育模式
- 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半定量检测的意义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研究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HBV表面抗原(HBsAg)含量与HBV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采集HBV携带者血清152例,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含量[以标本吸光度值与仪器所给临界值(Cut-off)的比值勤(COI)表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 e抗原(HBeAg)、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按照HBV DNA检测结果将病例分为4组。Ⅰ组(54例)、Ⅱ组(34例)HBV DNA水平分别为〈103拷贝/mL、103-105拷贝/mL,两组HBeAg皆为阴性;Ⅲ组(32例)HBV DNA水平为105-107拷贝/mL,其中HBeAg阳性8例,阴性24例;Ⅳ组(32例)HBV DNA水平〉107拷贝/mL,HBeAg皆为阳性。结果HBsAg含量与HBV DNA水平呈显著对数相关(r=0.623,P〈0.001)。各组平均Log HBsAg COI分别为Ⅰ组2.65±0.85,Ⅱ组2.95±0.76,Ⅲ组3.19±0.49,Ⅳ组4.65±0.37,其中Ⅳ组显著高于其他任何一组(P〈0.001);Ⅰ组显著低于Ⅲ组(P=0.001)。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Ⅳ组鉴别于其他各组的最佳分界值为HBsAgCOI=9 250(敏感性96.9%,特异性90.8%);而Ⅰ组鉴别于其他各组的最佳分界值为HBsAgCOI=1 250(敏感性68.5%,特异性62.5%)。结论HBsAg含量的检测在临床上判断HBV复制方面不失为一种即经济又简便的PCR替代方法。
- 刘娟穆红王世瑜彭林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脱氧核糖核酸
- 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疾病流行环节认知调查与系统干预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调查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对乙型肝炎流行环节的认知现状,并探讨有效的系统干预方法。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枣庄地区的500例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调查,并实施系统干预。结果:干预后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乙型肝炎流行环节认知水平与干预前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部分个人卫生行为改善。结论:开展科学、规范的健康教育能提高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乙型肝炎流行环节认知水平,在认知基础上构建家庭社会支持网络,建立乙型肝炎预防工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可有效控制乙型肝炎流行。
- 许萍
- 关键词: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系统干预
- 妊娠期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肝内胆汁淤积症的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乙肝病毒感染的ICP孕妇118例和无乙肝病毒感染的ICP孕妇478例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乙肝病毒感染对ICP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有乙肝病毒感染孕妇的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无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P〈0.01),前者出现瘙痒症状时间明显早于后者(P〈0.01)。有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的早产发生率也高于无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P〈0.01)。两组ICP孕妇产后24h阴道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无症状乙肝病毒感染可以使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率增高,易引起早产,因此应加强对患者的孕产期监护和治疗,保证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 李小明董春娥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 对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
- 2007年
- 目的了解ASC对乙型肝炎疾病知识的认知现状,掌握对其实施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的方法,对84例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行调查。结果ASC普遍存在心理问题,通过个体化、有重点的健康教育,84例ASC的按期复诊率达到100%;乙型肝炎疾病知识的总知晓率由初次的32%上升到94%。结论要格外重视对ASC的心理护理;提高ASC的健康知识依从性。要全民共同努力,来提高ASC的生活质量。
- 王荷杜娟
- 关键词: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健康教育
- 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分泌的细胞因子,探索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病理机制。方法用不同的抗原物质及抗体刺激培养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PBMCs,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不同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HBV携带者PBMCs细胞分泌的IFN-γ、IL-12明显比健康对照组减少,而TGF-β和IL-10等细胞因子的水平则明显升高;用抗体同时中和TGF-β和IL-10才能恢复IFN-γ的表达水平,而低剂量的外源性IL-12协同乙肝抗原能促进PBMCs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结论PBMCs分泌IL-12减少可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长期带毒的根本原因,联合使用IL-12和乙肝特异性抗原可促进乙肝病毒携带者PBMCs的细胞免疫功能。
- 熊仕秋王莉李明昌吴长有
-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
- 黄石地区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基因型分布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了解湖北黄石地区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HBV基因型的分布,及其与病毒复制水平、HBeAg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黄石地区168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作为研究对象,HBV基因型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方法检测;血清HBVDNA复制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M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168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中HBVDNA阳性者为114例(阳性率为67.9%),其基因型分布为B、C、D型以及这3种基因型组成的混合型,而未发现A、E、F基因型。其中以B型、C型为主,所占比例为62.6%和36.8%,D型及混合型比例均为5.3%。C基因型患者中,HBV DNA呈现高水平复制(10^7~10^8 Copies/ml)的患者比例为26.2%(11/42),B基因型为13.3%(8/60)(P〈0.05)。C基因型患者血清抗-HBe阳性率(40.5%)显著高于B基因型(15.0%)(P〈0.01)。结论:黄石地区存在HBV的B、C、D基因型,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混合基因型;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C基因型与HBV高复制水平,以及基因变异相关。
- 马金春王鲁文廖勇峰李新建胡希亚龚作炯
-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基因型
- 抑制消减杂交法筛选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差异表达基因被引量:2
- 2006年
- 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中,大多数是婴幼儿期感染,往往终生携带HBV,但正常成人初次感染后大多能清除病毒.除病毒因素外,主要是机体的免疫因素决定感染结局[1].机体对HBV的免疫应答受许多基因的调节,我们推测正是由于在正常人和HBV携带者之间存在的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才导致了不同的感染结局.本研究旨在探讨HBV携带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差异表达的基因,有助于阐明HBV携带发生发展机制及设计新的治疗靶标.
- 唐翠兰陈智羊正纲周林福陈峰彭国平
- 关键词: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