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8篇“ 明胶海绵微粒“的相关文章
明胶海绵微粒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究明胶海绵微粒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2019年10月30日的子宫瘢痕妊娠患者60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选用直径310μm明胶海绵微粒,观察组应用直径710μm明胶海绵微粒。术后随访12个月,包括卵巢储备功能[抗苗勒氏管激素(AMH)、窦卵泡数(AFC)],阴道彩色超声监测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内膜下血管血流变化,月经量及月经周期的变化,宫腔镜检查内膜活检(细胞增殖指数)。结果术后1、3个月时,观察组的AMH水平及AFC个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子宫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内膜下血流的分级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月经量及月经周期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观察组的细胞增殖指数LI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AMH水平及AFC个数、子宫内膜厚度、内膜下血管血流分级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月经量及月经周期的改善水平基本相当,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治疗选用直径710μm颗粒栓塞剂,既可增加临床成功率,又可减少破坏卵巢组织内正常的血管网。
胡银笑关燕鸣梁雪莹
关键词:明胶海绵微粒子宫动脉栓塞子宫瘢痕妊娠宫腔镜
表阿霉素-明胶海绵微粒(EPI-GSP)栓塞治疗大肝癌的近期疗效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究表阿霉素-明胶海绵微粒(Epirubici-Gelatin sponge particulate,EPI-GSP)栓塞治疗大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确诊大肝癌的52例患者,均行TACE治疗,其中观察组27例患者采用表阿霉素-明胶海绵微粒(EPI-GSP)混悬液进行栓塞,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表阿霉素及空白明胶海绵微粒序贯栓塞,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术后6个月肿瘤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肿瘤部分缓解(PR)率及总缓解率(OR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阿霉素-明胶海绵微粒(EPI-GSP)混悬液栓塞治疗大肝癌较序贯栓塞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具有一定的药物缓释作用,可供临床采用。
谢兴武熊妍希唐先志敖锋陈光斌
关键词:明胶海绵微粒阿霉素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
明胶海绵微粒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及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明胶海绵微粒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GSMs-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效果及对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集的HCC患者97例,根据TACE方法分为研究组49例(采用GSMs-TACE方法治疗)和对照组48例(采用碘化油TACE方法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研究组的缓解率89.80%、总有效率97.96%,对照组缓解率81.25%、总有效率95.8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AFP水平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的降低(P<0.05),研究组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IL-1、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CD3^+、CD4^+、NK水平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L-1、IL-6、TNF-α、CD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的降低(P<0.05),CD3^+、CD4^+、NK水平较治疗前显著的升高(P<0.05);研究组的肝区疼痛、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GSMs-TACE与碘化油TACE治疗HCC患者的效果均肯定,但免疫调节GSMs-TACE具有优势。
王彬
关键词:明胶海绵微粒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肝细胞癌免疫调节作用
明胶海绵微粒TACE治疗Barcelona临床肝癌分期B期肝细胞癌对外周血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的影响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应用明胶海绵微粒TACE(GSMs-TACE)治疗Barcelona临床肿瘤(BCLC)分期B期肝细胞癌(HCC)对患者外周血中髓系来源抑制性细胞(MDSCs)的影响。方法对5例临床确诊为BCLC B期的HCC患者(HCC组)行GSMs-TACE治疗。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者术前、术后10天及术后30天外周血中MDSCs频率(即MDSCs细胞团占HLA-DR^-细胞群的比例)。另收集7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于HCC组术前同期进行MDSCs频率检测。比较HCC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MDSCs频率的差异及HCC组术前与正常对照组同期MDSCs频率的差异。结果 HCC组GSMs-TACE术前外周血中MDSCs频率为(30.26±12.12)%,术后10天降至(10.22±3.79%),术后30天降至(7.33±3.38)%,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显示术后30天(P<0.001)及术后10天(P=0.011)均明显低于术前。HCC组术前MDSCs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同期水平[(30.26±12.12)%vs (3.41±1.89)%,t=5.876,P<0.001)。结论 BCLC B期HCC患者经GSMs-TACE治疗后外周血中MDSCs频率显著降低;GSMs-TACE对患者的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岳元勋刘影任志忠黄鑫杨晓伟张跃伟
关键词:明胶海绵微粒免疫微环境
明胶海绵微粒-TACE治疗15例大肝癌术后外周血Treg细胞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明胶海绵微粒(GSMs)行TACE治疗大肝癌术后外周血中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健康组和大肝癌患者GSMs-TACE术前与术后第10天、第22天外周血Treg细胞的含量。结果选择健康人7名,符合入组标准的肝癌患者共计15例。外周血中Treg细胞含量:健康对照组为(8.64±1.94)%;肝癌患者术前为(11.52±3.78)%,术后第10天为(9.07±1.94)%,与术前相比显著下降(P=0.039),术后第22天为(9.96±1.4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GSMs-TACE治疗大肝癌能够显著降低外周血Treg细胞的含量,表明该方法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正向调节作用。
任志忠刘影岳元勋杨晓伟黄鑫张跃伟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调节性T淋巴细胞明胶海绵微粒
明胶海绵微粒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TACE治疗肝癌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明胶海绵微粒(gelatin sponge particles,GSPs)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外周血突变型p53蛋白的变化。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入我院行介入治疗的经病理确诊的肝癌患者中选择病例60例,随机分为GSPs+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混合栓塞组、单纯GSPs栓塞组、单纯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灌注组,每组20例。GSPs+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混合栓塞组选用直径350~560μm的GSPs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根据肿瘤大小选取1~4支)混合行肝动脉栓塞术;单纯GSPs栓塞组选用直径350~560μm的GSPs混合行肝动脉栓塞术;将肿瘤供血血管及肿瘤一次性阻断,灌注组应用导管选择进入肿瘤供血责任动脉进行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灌注。观察肿瘤坏死缩小程度及治疗前后外周血突变型p53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 GSPs+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混合栓塞组术后1、6、12个月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15%、5%,有效率分别为85%、75%、70%,高于单纯GSPs栓塞组(P=0.03)和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单纯灌注组(P=0.01)。GSPs+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混合栓塞组治疗后外周血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率(治疗前平均23.73%,治疗后平均12.01%)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GSPs栓塞组和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单纯灌注组治疗前后外周血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GSPs联合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肝癌肿瘤坏死效果明显,外周血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率显著下降,为肝癌患者提供了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李闯刘影周军
关键词:明胶海绵微粒肝癌
超液化碘油+PYM 混合剂+明胶海绵微粒联合栓塞治疗巨大肝脏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2016年
目的:观察超液化碘油+PYM(平阳霉素)混合剂+明胶海绵微粒联合栓塞治疗巨大肝脏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巨大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接受超液化碘油、PYM、明胶海绵微粒联合栓塞介入治疗方案,对照组则接受常规肝脏血管瘤切除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肝巨大血管瘤缩小I级22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其血管瘤整体缩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发生破溃出血1例,肝功能异常1例,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介入治疗后住院时间为(6.7±2.5)d,对照组为(10.9±1.6)d。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t=7.750,P<0.05)。结论在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超液化碘油联合平阳霉素混合剂栓塞方案,并辅助使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填充,可明显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王天玉刘俊中王海波刘一强
关键词:血管瘤明胶海绵微粒超液化碘油安全性
吸收性明胶海绵微粒联合碘化油经肝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吸收性明胶海绵微粒联合碘化油经肝动脉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中晚期原发性肝癌1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6例。对照组采用丝裂霉素+阿霉素+5-氟尿嘧啶+碘化油行TACE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微粒行TACE治疗。比较两组1年、2年、3年时肿瘤直径、甲胎蛋白(AFP)水平、总有效率及生存率。结果:观察组1年、2年、3年肿瘤直径、AFP水平、总有效率及生存率,分别显著或非常显著小、低、高、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吸收性明胶海绵微粒联合碘化油行TACE治疗肝癌疗效优于碘化油行TACE治疗。
严志刚刘建锋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吸收性明胶海绵碘化油
应用PVA栓塞及明胶海绵微粒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临床上应用PVA栓塞和明胶海绵微粒对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82例子宫肌瘤患者分成行PVA栓塞治疗的PVA治疗组和行明胶海绵微粒栓塞的明胶海绵微粒组,检查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2年、3年与治疗前PVA治疗组、明胶海绵微粒组各组内比较,子宫、子宫肌瘤体积大小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年、3年两组间分别比较子宫、子宫肌瘤体积改变情况,PVA治疗组的改变腰比明胶海绵微粒组显著,且两组间各比较指标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A治疗组的疼痛发生情况较明胶海绵微粒组严重,且两组间疼痛分级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Z=-2.490,p=0.013<0.05);两组术后发热情况比较,结果两组发生低热的患者较多,两组间发热分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Z=-0.404,p=0.686>0.05)。结论:PVA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要优于明胶海绵微粒,但是术后并发疼痛的风险高于明胶海绵微粒
贾保荣
关键词:明胶海绵微粒子宫肌瘤
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结直肠癌肝转移疗效的影像学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评价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应用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前后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结果患者术后4天即可见病灶内多个大小不等泡状气体密度影,呈"蜂窝"状改变,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CT病灶平扫期表现呈类圆形不均匀混杂低密度影,内见散在泡状气体影;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内可见低密度无强化坏死区;31例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坏死,完全缓解者(CR):2例;部分缓解(PR):23例;稳定(SD):6例;总有效率(CR+PR)为80%。结论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治疗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取得良好的近期疗效,多层螺旋CT能准确地判断病灶坏死及残留病灶和新病变的治疗效果,指导再次治疗。
李闯张跃伟赵旭赵广生周军唐顺雄刘影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明胶海绵微粒肝动脉化疗栓塞多层螺旋CT

相关作者

张跃伟
作品数:109被引量:372H指数:11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明胶海绵微粒 肝肿瘤 原发性肝癌 化疗栓塞 治疗肝癌
赵广生
作品数:50被引量:139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明胶海绵微粒 肝肿瘤 TACE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治疗
李闯
作品数:37被引量:130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明胶海绵微粒 化疗栓塞 肝肿瘤 明胶海绵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刘影
作品数:39被引量:145H指数:8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明胶海绵微粒 TACE 治疗肝癌 明胶海绵 门静脉癌栓
唐顺雄
作品数:28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研究主题:明胶海绵微粒 TACE 肝肿瘤 明胶海绵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