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68篇“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相关文章
-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响应
- 2025年
- 沉积盆地底部及周边的构造活动必然会引起盆地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发生变化,这些沉积特征变化是沉积地层对构造活动响应的记录。根据测井解释、野外露头等资料,采用古地理和沉积相恢复的方法,对盆地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演化规律深入分析。研究表明,盆地南部发育多期次冲积扇相、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沙漠相沉积体系,出现沉积东西分异,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这一时期盆地主要受控于燕山运动影响,盆地周边发生了强烈的构造活动,盆地内部形成了东部抬升倾斜、西部下沉坳陷的构造格局。盆地西缘强烈的构造活动还导致了晚侏罗世芬芳河期西南缘发育陆内前陆盆地以及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等多套磨拉石建造和不整合接触。根据以上认识建立了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沉积演化模式图,这些沉积事件的发生是对燕山运动早中期的响应记录,证明了沉积演化与秦祁造山带和吕梁隆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认识不止是对燕山运动时期盆地南部构造-沉积响应理论的补充完善,同时对盆地南部油气和铀矿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现实意义。
- 郭雅倩李元昊杨龙华翟文彬刘迎宝赵文暄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燕山运动
- 南羌塘中西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研究
-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近东西向横亘于青藏高原中部,经历了班公湖-怒江洋形成、萎缩、消亡等复杂的构造-岩浆-成矿演化,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为界线,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由北向南可进一步划分为南羌塘成...
- 刘海永
- 关键词: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 中拉萨地块那茶淌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成因及构造背景:地球化学、年代学及Hf同位素制约被引量:2
- 2022年
- 西藏中拉萨地块东段大规模侏罗纪-白垩纪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及构造背景尚未得到有效约束,该时期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岩石成因以及深部动力学机制等问题亟需新的深入研究。本文对中拉萨地块东段南缘那茶淌地区的花岗岩类进行了系统的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那茶淌地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47±1.4Ma,花岗闪长岩年龄为140.6±1.3Ma,系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活动的产物。在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上,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主量元素组成具有富SiO_(2)(分别为71.02%~71.81%和65.17%~66.73%)、Al_(2)O_(3)(分别为13.45%~13.57%和14.43%~15.20%)、碱金属(Na_(2)O+K_(2)O)(分别为6.79%~7.48%和6.55%~7.37%),贫TiO_(2)(分别为0.15%~0.21%和0.10%~0.13%)等特征,显示I型准铝-弱过铝质(A/CNK=0.98~1.14)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特征。微量元素以富集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P、Ti等高场强元素为特征。花岗闪长岩稀土元素总量(ΣREE=263.9×10^(-6)~313.8×10^(-6))高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ΣREE=116.3×10^(-6)~168.8×10^(-6)),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具弱的负Eu异常。两种岩石锆石Hf同位素均以负的εHf(t)值和古老的地壳模式年龄为特征,黑云母二长花岗岩εHf(t)值为-21.64~-7.66,地壳模式年龄(t_(DM)^(C))为1.68~2.56Ga,花岗闪长岩锆石εHf(t)值为-11.95~-8.15,地壳模式年龄(t_(DM)^(C))为1.71~1.95Ga。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中拉萨地块东段那茶淌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与班公湖-怒江洋南向俯冲有关,岩浆来源于俯冲作用诱发古老下地壳物质的重熔。
- 冷秋锋冷秋锋李文昌张向飞吴松洋吴松洋
- 关键词:地球化学HF同位素
- 中国东部日青威盆地灵山岛灵科1井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磁性地层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苏鲁造山带自晚三叠世形成以来一直是隆起区,然而近年来在该造山带内部发现了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沉积地层,这些沉积地层被认为与新发现的日青威盆地有关.该盆地由于其连续沉积的白垩纪地层、特殊的构造位置和油气资源潜力,近年来引发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目前对于盆地内沉积地层尚缺乏高精度年代地层的研究,从而限制了对该盆地地层、构造演化以及油气地质条件的认识.文章对中国东部山东沿海灵山岛的大陆钻探灵科1井进行了高精度磁性地层的研究,岩石磁学分析表明,该井岩芯的主要载磁矿物为原生磁黄铁矿,极少量样品中也存在胶黄铁矿.本研究的目的:(1)明确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日青威盆地的高精度年代地层格架;(2)探讨灵科1井J/K界限的位置.结果表明,灵科1井磁极性序列与国际标准极性年代表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该井连续的磁极性剖面指示了井内地层年龄为146.5~125.8Ma;井内地层的沉积速率中段较快(135.3~130.6Ma,~10.5cm kyr^(-1)),两端较慢(145.7~135.3Ma,~4.8cm kyr^(-1);130.6~125.8Ma,~2.2cm kyr^(-1));进一步的磁性地层分析显示,J/K界限位于N21.2n(~1254m)磁极性带内部.该研究为日青威盆地内海相地层与其他地区海相和陆相地层的对比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同时也为中国东部构造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 程燕君吴智平刘晓宇周瑶琪戴伊宁张同杰周腾飞
- 关键词:磁性地层学
- 西藏麻米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班-怒特提斯洋俯冲过程的制约被引量:3
- 2022年
-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分布的大量中生代火成岩对约束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侧麻米乡一带酸性侵入岩的锆石U-Pb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获得花岗斑岩^(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46~145 Ma,花岗闪长岩为140 Ma,代表这套侵入岩的形成时代为晚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早期。花岗斑岩与花岗闪长岩均显示出较高的SiO_(2)(69.12%~76.54%)和Al_(2)O_(3)(12.44%~14.93%)含量及较低的MgO含量(0.19%~0.89%),属弱过铝质—强过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同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等;稀土元素总量较低(∑REE=129×10^(-6)~201×10^(-6)),分馏程度较高(LREE/HREE=2.06~9.18),呈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特征,并具有负Eu异常,接近活动大陆边缘酸性岩浆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综合分析,麻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酸性侵入岩主要来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岩浆演化过程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这套侵入岩表现出火山弧型性质,形成于俯冲的构造背景。结合前人研究与区域资料,认为班公湖-怒江洋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存在南向俯冲,形成了区域上的措勤-申扎构造岩浆弧,进一步证实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了双向俯冲,为特提斯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
- 赵守仁岳鋆璋吴喆
- 关键词: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特提斯
- 大兴安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构造事件
- 2021年
- 大兴安岭地区侏罗—白垩过渡期盆地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受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造山后垮塌作用控制。火山岩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时限为157~145Ma。限定了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时限为141~117Ma。兴安岭地区在早白垩世早期经历了连续的沉积-火山-沉积作用演化过程。其中,130~131Ma的火山岩喷发事件不但与大兴安岭由快速隆转为缓慢隆升的转换时间完全一致,而且与大洋板块对东北亚大陆由正向俯冲转为快速斜俯冲的时间完全一致。并且通过花岗岩的产出我们可以推断大兴安岭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构造事件成因。
- 华嵘辉
- 关键词:侏罗世白垩世
- 藏南江孜长库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放射虫动物群研究
-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位于印度与欧亚大陆之间的界线处,标志着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地带,该缝合带内的蛇绿岩及相关海相地层一同记录了新特提洋的演化过程。放射虫化石通常是硅质岩中用来判断地质年代的首要依据,而放射虫生物地层学研究是限...
- 马雪嵩
- 关键词:放射虫藏南
- 文献传递
- 大兴安岭南段朝克乌拉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辉长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基于内蒙古朝克乌拉地区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一期以辉长岩为主的基性岩浆活动。研究表明:朝克乌拉地区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42.6±0.5 Ma、145.1±2.1 Ma,显示岩石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产物。辉长岩为拉斑系列岩石,具有低硅、低钛、贫碱且高钠低钾特点,分异作用极弱,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Ba、Ta、Sr、Hf富集,Rb、Th、Nb、P亏损。辉长岩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地幔发生30%以上的部分熔融形成,存在流体影响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地壳混染作用极其微弱。通过与贺根山蛇绿岩配套岩系的类比,结合研究区古生代至中生代构造背景和贺根山缝合带壳幔电性结构全面分析,推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辉长岩具有的岛弧印记特征为贺根山洋发育时期古岛弧环境的反映,辉长岩只是伸展背景下幔源岩浆沿深大断裂上涌作用的产物。
- 郭喜运
- 关键词: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岛弧
- 西藏拉萨-日多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顺层剪切构造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
- 2020年
- 拉萨-日多盆地中存在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两期构造变形。本文运用构造解析法,对盆地中新厘定出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普遍存在的以横向构造置换为主的顺层剪切构造群落进行详细调查研究,划分出顺层剪切作用下形成的顺层韧性剪切带、顺层掩卧褶皱、顺层面理与拉伸线理、粘滞性石香肠及同构造淡色脉等不同构造样式。结合石英显微构造变形及EBSD组构分析,认为顺层剪切构造中石英以中低温组构(400~550℃)的底面和菱面滑移系为主,早期经历了中高温组构(550℃~650℃)的柱面滑移变形,并叠加了后期低温组构的(﹤400℃)底面滑移变形,总体反映了中等及中低温条件下的剪切变形作用。初步建立了拉萨-日多盆地中的顺层剪切构造变形机制的一种可能模式,即伸展体制下大规模的水平分层剪切作用,认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拉萨-日多盆地为伸展盆地。
- 周斌潘亮韩奎乔新星王峰
- 关键词:EBSD
- 中国北方和西藏地区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及其古环境意义
- 中国发育有广泛的晚侏罗-早白垩世沉积,包括以北方为主的陆相和以西藏地区为代表的海相-海陆交互相。然而,这一时段地层的划分对比存在诸多争议,有关中国东部当时的区域古地理格局亦有各种不同看法。古植被是研究揭示古地理和古气候的...
- 林妙琴
- 关键词: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气候变化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