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7篇“ 暗针叶林“的相关文章
利用生物声学指标评估针叶林鸣禽围攻事件中的鸣声特征
2024年
利用鸣声播放实验,并结合自动录音技术,综合使用多种声学指数,探究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鸣禽在围攻事件中鸣声的声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2021年夏季,在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冷云杉针叶林中分别播放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鸣声和绿柳莺(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报警鸣叫来引发鸣禽围攻,使用自动录音设备记录播放期间及播放前后在实验位点上自由活动的森林鸣禽的鸣声。设置12个位点,每个位点进行领鸺鹠和绿柳莺播放实验各一次。24次实验共记录到分属3目17科的28种鸟类参与围攻行为,实验录音总有效时长为1057分钟。对围攻行为的观察和对录音记录的声学指数分析结果表明:1)领鸺鹠鸣声和柳莺报警鸣叫都可以有效地引发鸣禽的围攻行为,柳莺类与山雀类鸣禽是参与围攻的主体;2)两种鸣声播放期间,森林鸣禽的鸣声声强均显著高于播放前(领鸺鹠鸣声实验SPLavg=-31.02±4.87 dB(播放期间),SPLavg=-42.74±4.68 dB(播放前空白段),p=0.001;绿柳莺报警鸣叫回放实验SPLavg=-33.26±4.05 dB(播放期间),SPLavg=-46.38±4.54 dB(播放前空白段),p=0.001),鸣声复杂度均显著低于播放前(领鸺鹠鸣声实验H=0.76±0.02(播放期间),H=0.80±0.03(播放前空白段),p=0.001;绿柳莺报警鸣叫回放实验H=0.77±0.02(播放期间),H=0.82±0.02(播放前空白段),p=0.001);3)播放领鸺鹠鸣声或绿柳莺报警鸣叫并未引发声学指数变化程度的显著不同。研究结果从声学层面为鸟类行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大范围的声景监测数据提供新的行为学应用场景。
王江月田佳周正暘马晓昀龙玉王戎疆李晟
西藏色季拉山针叶林苔藓多样性及林窗干扰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为了解西藏色季拉山针叶林苔藓多样性及林窗干扰的影响,在过去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研究了色季拉山西坡5块样地内不同林内环境(林窗、林缘和林下)地面、腐木和树附生苔藓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地面生单位面积苔藓植物生物量储量最高,平均910.10 g/m^(2),其次为腐木生(221.90 g/m^(2)),树附生的最低(53.59 g/m^(2))。林窗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均值为360.47 g/m^(2),其次为林下(305.51 g/m^(2)),最小为林缘(244.11 g/m^(2));林窗、林缘和林下间的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沿海拔梯度,林窗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在西藏色季拉山针叶林内,林窗对地面生苔藓单位面积生物量有显著影响。
马和平石玉龙赵文茵慕金勇李金航
关键词:苔藓植物林窗生物量西藏色季拉山
长白山针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被引量:3
2023年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其中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是被普遍接受的两种理论观点,但是目前关于生态位理论和中性理论在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中的相对重要性还没有统一定论。基于长白山针叶林群落数据,采用单物种-面积关系模型探究特定树种对邻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并借助同质性和异质性泊松零模型检验其显著性。(1)群落水平上,在3—15 m空间尺度上,促进种占据优势地位,在>15 m空间尺度上,中性种逐渐取代促进种起主导作用,抑制种比例较低,并且随着空间尺度变化幅度不大。(2)物种水平上,采用同质性泊松零模型检验树种对邻域物种丰富度的影响,臭冷杉、花楷槭、青楷槭在0—20 m空间尺度上对邻域物种丰富度增加起促进作用,黄花落叶松、鱼鳞云杉在0—20 m空间尺度上抑制了邻域物种丰富度增加。花楸树、黑桦和硕桦在全部研究尺度上表现为中性种,髭脉槭、大青杨、红松等在不同研究尺度上表现为不同的作用效果。剔除了生境过滤作用的异质性泊松零模型检验结果与同质性泊松零模型结果差异不显著,表明研究样地内生境过滤作用对多样性格局形成影响不大,各树种间的相互作用对群落物种组成影响较大,进一步证明了生态位理论能够解释长白山针叶林物种多样性维持。
强亚琪范春雨张春雨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针叶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对川西米亚罗亚高山针叶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可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以及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亚高山针叶林9.6 hm2(400 m×240 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动态样地表层0~10 cm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1)亚高山针叶林动态样地的土壤pH均值为4.85;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值分别为50.05、3.40、0.53、24.97 g/kg,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均值分别为11.44、2.24、8.12 mg/kg;(2)p H低值主要分布在动态样地西侧,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高值主要分布在动态样地东侧,全钾高值主要呈南北走向的条带状分布,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分布则呈斑块状;(3)土壤pH和养分的变异系数在11%~86%之间,其中pH的变异系数为11%,硝态氮和有效磷的变异系数均为86%。土壤pH和养分的块基比值范围为0.11~0.50,硝态氮和有效磷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土壤性质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4)除pH与全氮和全钾、有机碳与铵态氮、全氮与有效磷、全磷与全钾和硝态氮、全磷与有效磷外,其余21对土壤性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川西米亚罗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呈酸性,各土壤养分含量富集程度较高。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土壤性质之间具有较为普遍的相互联系,土壤有机碳在本文研究的8个土壤性质的综合变异中最具有代表性。
熊凯赵玉娟陈健张运赵广东赵广东史作民杨洪国
关键词:亚高山暗针叶林地统计学土壤PH空间异质性
川西王朗亚高山针叶林25.2 hm^(2)动态监测样地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4
2022年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是中国寒温性针叶林的重要代表。以云杉(Picea spp.)和冷杉(Abies spp.)为优势树种的针叶林是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森林的主体,也是我国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该研究基于川西王朗保护区亚高山针叶林25.2hm^(2)动态监测样地的首轮清查数据,分析样地木本植物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依照全球森林观测网络(Forest GEO)的标准技术规范,建立面积为25.2 hm^(2)(700 m×360 m)的针叶林固定监测样地,对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挂牌标记、坐标定位、物种鉴定和检尺。主要结果有:样地内共标记独立的木本植物个体56574株,分属15科27属46种,其中针叶树4种,常绿阔叶树6种,落叶阔叶树36种;每hm^(2)个体数≤1的稀有种共13个,占样地物种总数的28.26%,占样地总个体数的0.16%。该群落以针叶树岷江冷杉(A.fargesii var.faxoniana,n=9440)和紫果云杉(P.purpurea,n=1645)为建群种和乔木层优势种,重要值分别占总数的26.03%和10.69%,其单位面积内的胸高断面积分别占总胸高断面积(37.87 m^(2)·hm^(-2))的55.22%和24.84%。落叶阔叶树个体数占比最多(78.48%),其中紫萼山梅花(Philadelphus purpurascens)、红脉忍冬(Lonicera nervosa)、冷地卫矛(Euonymus frigidus)为灌木层主要优势种。常绿阔叶树个体仅268株,均为杜鹃属(Rhododendron)植物。木本植物的径级组成具有典型老龄林特征。单株最大胸径出现在紫果云杉,达到127.07 cm。紫果云杉平均单株胸高断面积(0.14±0.18)m^(2)显著高于岷江冷杉(0.056±0.11)m^(2)。所有标记个体的径级分布呈倒“J”形,表明群落处于稳定和正常生长状态。点格局分析的结果表明5个优势种(重要值占比>5%)均呈聚集分布,但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物种聚集程度变小,趋向于随机分布。该研究的结果为深入研究川西亚高山针叶林的多样性维持与更新机制和该类型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
樊凡赵联军马添翼熊心雨张远彬申小莉李晟
关键词: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点格局分析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针叶林岷江冷杉和糙皮桦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分析被引量:8
2022年
基于2019年9月完成的川西米亚罗亚高山针叶林9.6 hm^(2)动态样地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主要优势种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与糙皮桦(Betula utilis)的径级结构,并运用O-ring统计中的成对相关函数g(r)和g_(12)(r),研究了两个优势种的空间格局及其种内、种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岷江冷杉与糙皮桦径级分布连续,均呈倒“J”型。岷江冷杉与糙皮桦的不同径级个体主要呈现由聚集分布向随机分布发展的趋势。岷江冷杉的小树对幼树、中树对幼树、中树对小树以及大树对中树的种内相关性在所有空间尺度上均为显著正相关(P<0.05),而相同径级糙皮桦的种内相关性则表现为由显著正相关(P<0.05)逐渐向无显著相关(P>0.05)变化。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岷江冷杉的大树对幼树、大树和小树由无显著相关(P>0.05)逐渐向显著正相关(P<0.05)变化,糙皮桦的大树对幼树由显著负相关(P<0.05)逐渐向无显著相关(P>0.05)变化。岷江冷杉大树对糙皮桦所有径级个体的种间相关性主要呈现由为显著负相关(P<0.05)逐渐向无显著相关(P>0.05)变化,糙皮桦大径级个体对所有径级的岷江冷杉主要呈现出显著负相关(P<0.05)。岷江冷杉和糙皮桦的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随径级、空间尺度的不同而变化。
赵广东熊凯许格希许格希杨洪国马凡强史作民杨洪国张运
关键词:优势种径级点格局分析物种共存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原始针叶林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2021年
[目的]探究川西米亚罗亚高山原始针叶林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异质性,为评价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研究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亚高山原始针叶林9.6 hm2(400 m×240 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动态样地表层0~10 cm土壤微量元素铁(Fe)、锰(Mn)、铜(Cu)、锌(Zn)的空间异质性及其与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米亚罗亚高山原始针叶林动态样地的土壤Fe含量均值为17.22 g·kg^(-1),Mn、Cu、Zn含量均值分别为423.09、4.33、47.91 mg·kg^(-1);(2)土壤Fe、Mn、Cu、Zn含量的高值主要呈斑块状分布在动态样地东侧高海拔区域,土壤Zn的空间分布较简单,连续性较强;(3)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9.76%~63.84%,其中,Fe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9.76%,M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63.84%。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块基比值范围为0.08~0.50,土壤Mn、Cu呈现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土壤Fe、Zn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4)除了土壤Cu与pH、土壤Zn与SOC、土壤Zn与TK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外,其它17对土壤性质之间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结论]川西米亚罗亚高山原始针叶林土壤微量元素Fe、Mn含量丰富,Cu、Zn含量较低。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与土壤pH、SOC、TN、TP、TK之间呈较为普遍的显著相关。
熊凯赵玉娟陈健张运赵广东赵广东史作民杨洪国
关键词:亚高山地统计学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异质性
藏东南典型针叶林不同土壤剖面微生物群落特征被引量:15
2021年
深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对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和能量循环转化过程不可或缺,研究青藏高原典型针叶林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土壤垂直剖面的变化特征,对深入认识高寒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特征及全球变化影响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藏东南色季拉山针叶林带表层(0—20 cm)和底层土壤(40—60 cm)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分子生态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真菌和细菌的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土壤深度显著影响真菌和细菌的群落结构(P<0.01)。不同微生物种群对土壤深度的响应有显著差异,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银耳纲(Tremellomyc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随剖面加深而显著降低,而古菌根菌纲(Archaeorhizomyce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则显著增加。分子生态网络分析发现,真菌网络以负相关连接为主(占总连接数65%—98%),而细菌网络以正相关连接为主(69%—75%),真菌和细菌网络中正相关连接的比例均随剖面加深而增加。底层土壤真菌和细菌网络的平均连接度和平均聚类系数均高于表层土壤,说明微生物网络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变得更复杂。真菌网络的平均路径距离和模块性在底层土壤均大于表层土壤,意味着真菌网络应对环境变化的稳定性随剖面加深而增加,而细菌网络则正相反,在表层土壤的稳定性更强。真菌网络中连接节点的个数随剖面加深而增加,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是连接网络模块的关键菌种;在细菌网络中模块枢纽和连接节点则随剖面加深而降低,并且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等关键种群在分子生态网络中的功能在表层和底层土壤有明显差异。综上所述,藏东南色季拉山针叶林带深层土壤中微生物群落�
焦克张旭博徐梦刘晓洁安前东张崇玉
关键词:深层土壤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温度和水分动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被引量:4
2021年
针叶林是川西亚高山林区的主要森林类型,但目前亚高山针叶林气象因子与土壤温度、水分的相关性及其对土壤温度、水分的影响程度尚不清晰。本文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了2019年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温度和体积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探讨了气象因子对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1)5、20和40 cm深度处的土壤平均温度分别为3.97℃、3.82℃和3.80℃,土壤平均体积含水量分别为18.74%、25.08%和12.82%。三个深度处的土壤月平均温度均为1月最低、8月最高,而土壤月平均体积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则随深度而不同。(2)在气象因子风速风向、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大气压、降雨量、饱和水汽压差中,除土壤温度与降雨量、土壤体积含水量与风向无显著性相关性(P>0.05)外,三个深度处的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与其他气象因子均显著相关(P<0.05)。(3)依据随机森林模型的增长均方误差大小,极显著影响5、40 cm深度处土壤温度和三个深度处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前四个气象因子均为空气温度、风速、空气相对湿度、大气压(P<0.01),而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大气压则排在极显著影响20 cm深度处土壤温度的前四位(P<0.01)。研究结果可为认识亚高山针叶林小气候特征及其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赵广东陈健史作民史作民许格希
关键词:岷江冷杉亚高山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针叶林动态样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pH和养分的空间格局及相关性分析
研究川西米亚罗亚高山针叶林动态样地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pH和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对于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认识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区域生态恢复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依托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毕棚沟...
熊凯
关键词: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PH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相关作者

刘世荣
作品数:442被引量:8,168H指数:52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南亚热带 气候变化 川西亚高山 人工林 生物量
史作民
作品数:159被引量:2,808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川西亚高山 南亚热带 功能性状 亚高山 宝天曼
马姜明
作品数:162被引量:1,132H指数:19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马尾松人工林 檵木 群落 不同恢复阶段 马尾松
程根伟
作品数:137被引量:1,617H指数:2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江上游 亚高山 暗针叶林 气候变化 森林水文
余新晓
作品数:762被引量:9,245H指数:53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高原 水土保持 侧柏 土地利用 森林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