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42篇“ 末梢全血“的相关文章
-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末梢全血中25-羟维生素D含量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建立快速、灵敏的微量末梢全血样本中25-羟维生素D_(2)和25-羟维生素D_(3)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并分析苏州地区0~14岁儿童的25-羟维生素D营养状况。方法采用甲醇蛋白沉淀和正己烷液液萃取进行样本前处理,上清液氮气吹干,80%乙腈复溶后,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ESI+)多反应监测模式、同位素内标法检测25-羟维生素D_(2)和25-羟维生素D_(3)的含量,对方法进行验证,并分析苏州地区2858例0~14岁体检儿童的25-羟维生素D营养状况。结果25-羟维生素D_(2)和25-羟维生素D_(3)在2.50~125.00 n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7、0.9998。25-羟维生素D_(2)低浓度质控样本和高浓度质控样本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6.5%,准确度为97.3%~105.5%;25-羟维生素D_(3)低浓度质控样本和高浓度质控样本的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8.6%,准确度为88.7%~102.2%。经考察无明显基质效应,样本可在常温(25℃)稳定保存3 d,可在4℃稳定保存7 d。2858例儿童25-羟维生素D检测结果显示秋季水平较高,为35.96(27.81~44.04)ng·ml^(-1),4个季节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25-羟维生素D水平呈下降趋势,0~12个月儿童的水平最高,为36.90(26.56~45.80)ng·ml^(-1),8~14岁组水平最低,为16.91(13.41~23.46)ng·ml^(-1),4个年龄组间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微量末梢全血中25-羟维生素D_(2)和25-羟维生素D_(3)的方法,简单快捷、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可应用于临床。
- 周丽君陈博一刘纪松张远赵芳艳王红英
- 关键词:末梢全血25-羟维生素D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 应用末梢全血干血斑评估学龄前儿童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可靠性研究
- 2023年
- 目的评估应用末梢全血干血斑(DBS)诊断边缘性维生素A(VA)缺乏(MVAD)的可靠性,为临床科学评估VA营养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选择130名赵县地区2~7岁儿童,采集末梢全血制备干血斑,其中48名儿童同时采集静脉血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两种生物基质中视黄醇水平。应用两种校正方法将干血斑视黄醇转化为其同源血浆中视黄醇水平。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评估转换后视黄醇水平与血浆视黄醇水平的一致性。应用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指数(AI)、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评估DBS诊断MVAD的可靠性。结果DBS视黄醇经两种方法校正后与同源血浆中水平一致性良好,ICC值均大于0.8,其中系数校正后的等效血浆视黄醇更接近血浆真实值。应用系数校正后DBS视黄醇分析目标人群MVAD患病率为45.00%,与血浆视黄醇诊断的MVAD患病率一致(45.83%),系数校正后DBS视黄醇诊断MVAD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分别为77.78%,81.82%,AI为80.00%,PPV为77.78%,NPV为81.82%。赵县130例2~7岁儿童VAD及MVAD患病率为3.08%,45.38%,大年龄组(5~7岁)儿童有更高的MVAD患病风险(51.22%,t=1.975,P=0.359)。结论DBS视黄醇经系数校正后可用于MVAD的诊断。赵县2~7岁儿童MVAD比例较高,应及时增补并加强监测。
- 米腊腊张淑一张敏吴依然解军
- 关键词:干血斑视黄醇学龄前儿童
- 3630例儿童末梢全血25-羟维生素D水平分析
- 2023年
- 目的分析3630例儿童末梢全血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为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于苏州市吴江区儿童医院健康体检的3630名儿童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及季节儿童末梢全血25-(OH)D水平的差异。结果有3.8%的儿童25-(OH)D严重缺乏,20.7%的儿童25-(OH)D缺乏,34.3%的儿童25-(OH)D不足,41.2%的儿童25-(OH)D充足。末梢全血25-(OH)D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夏季、春季儿童末梢全血25-(OH)D水平高于冬季(P<0.05)。不同性别儿童的末梢全血25-(OH)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期和幼儿期的末梢全血25-(OH)D水平高于学龄期(P<0.05)。结论儿童的25-(OH)D缺乏及不足率较高,应合理补充维生素D,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 周丽君王红英郭苗苗邱文娜张洪艳曹丽丽薛建有
- 关键词:25-羟维生素D儿童营养年龄性别
- 儿童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检测IGF-1和IGFBP-3的一致性研究
- 2022年
- 探讨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检测儿童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一致性。本研究为横断面设计,纳入2022年1至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的0~14岁儿童,同时收集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样本,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分别检测两种样本的IGF-1和IGFBP-3水平。采用线性回归方程分析两种样本检测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并运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两种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以及分析IGF-1和IGFBP-3随年龄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共收集匹配有效样本203例(男117名,女86名)。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IGF-1(r=0.986,P<0.001)、IGFBP-3(r=0.974,P<0.001)相关良好,直线回归方程式分别为:IGF-1_(静脉血清)=1.047×IGF-1_(末梢全血)-6.840,IGFBP-3_(静脉血清)=0.924×IGFBP-3_(末梢全血)+0.396。按性别和年龄分层后相关性和一致性依然存在。ICC分析表明,IGF-1和IGFBP-3的单一量度ICC分别为0.983和0.967,一致性良好。男女童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IGF-1与IGFBP-3在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上升(P_(趋势)均<0.001)。综上,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检测IGF-1和IGFBP-3的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其水平可以互认。检测末梢血IGF-1和IGFBP-3在低龄儿童领域有较大的应用潜力,可为低龄儿童的营养干预、生长发育评估等提供辅助指导。
- 刘倩琦燕武潘伟高岭李晓南
- 关键词:末梢全血静脉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 论快速手指末梢全血hs-CRP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2022年
- 探讨快速手指末梢全血hs-CRP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儿童感染性疾病患儿观察组(一共80例),再选取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一共80例),进行快速手指末梢全血hs-CRP检测。结果 观察组hs-CRP(21.34±1.34)mg/L、WBC(16.85±1.62)109/L高于对照组hs-CRP(2.01±0.71)mg/L、WBC(6.01±1.07)109/L(P<0.05);观察组阳性率和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P<0.05)。结论 快速手指末梢全血hs-CRP检测在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与白细胞水平进行联合检验能够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检验准确性,为疾病后期治疗的制定提供依据。
- 刘永金
- 关键词:儿童感染性疾病
- 儿童外周末梢全血与静脉血清降钙素原检测的多中心平行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了解外周末梢全血与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探讨末梢全血PCT检测在儿科感染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对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在11所儿童专科医院出生28 d以上的1898例患儿同时采集的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分别检测PCT水平,根据文献资料和临床对静脉血清PCT正常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分组。采用χ2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定量数值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转换成等级资料在不同的临床界限区间采用Spearman检验作分层相关性分析,转换成二分类资料进行一致性评价并初步探索末梢血PCT水平的最佳切点。结果共纳入有效样本1898例(男1098例、女800例),年龄27.4(12.2,56.7)个月。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清PCT之间有良好相关性(r=0.97,P<0.01),直线回归方程式为PCT_(静脉血清)=0.135+0.929×PCT_(末梢全血)。检测绝对值两者间的一致性欠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1~0.92,P<0.01),但等级资料分层分析提示两者实测值在各界限区的符合率为84.9%~97.1%。二分类资料显示两种检测法一致性佳(符合率96.8%~99.3%,Youden指数0.82~0.89)。从病情轻重设定的4个PCT区间(<0.5、0.5~<2.0、2.0~<10.0、≥10.0μg/L)内,末梢全血PCT预判临床的效果良好(曲线下面积为0.9912~0.9979)。不同静脉血清PCT切点值0.5、1.0、2.0、10.0μg/L对应的末梢全血PCT的最佳切点值分别为0.395、0.595、1.175、3.545μg/L。结论末梢全血PCT与静脉血清PCT之间相关性良好,利用末梢全血PCT检测可以辅助判断临床病情的性质和轻重,而采血简便、快速报告并易重复检测的特点为其提供了临床应用的前景。
- 陆权张泓董晓艳刘瀚旻江咏梅邹映雪沈永明赵德育陈红兵艾涛刘成桂沈照波杨俊梅郑跃杰陈运生陈炜刚朱叶飞张冲林田礼军吴国荣李羚郑爱斌顾猛魏永越魏良敏
- 关键词:儿童血清降钙素原
- LC-MS/MS法检测干血片中3种B族维生素方法研究及两所医院儿童末梢全血3种B族维生素水平分析
- 目的: 建立一种能同时定量检测全血干血斑中维生素B1、B2、B6(VitB1、VitB2、VitB6)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方法,完成系统的方法学确证。分析及比较北京和西宁地区两所医院14...
- 吴依然
- 关键词: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
- 文献传递
- 新型血液分析平台对末梢全血血小板检测性能提升的研究进展
- 文章阐述医院基本情况,这个血小板的结果怎么报?引起血小板异常的原因,微量末梢全血的检测,影响末梢全血血小板检测的因素,BC-6000系列概述,BC-6000系列的血小板检测原理,BC-6000 Plus血小板检测性能评价...
- 秦雪
- 关键词:末梢全血血小板检测性能评价
- 采用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检测乙肝抗体结果对比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评价末梢全血是否可以替代静脉血用于乙肝监测。方法:同一人同时采集末梢全血和静脉血使用不同试剂采用ELISA方法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分别采集327对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末梢全血检测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9.48%,静脉血为33.944%,经统计学分析P<0.01,两种检测方法检出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静脉血检出阳性率高于末梢全血。结论:末梢全血检测乙肝表面抗体试剂不可以替代静脉血开展健康人群乙肝表面抗体监测,在选择末梢血替代静脉血进行监测时,注意试剂厂家选择。
- 白敏邓桂花陈梅高岚
- 关键词:末梢全血静脉血乙肝表面抗体
- 采用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检测麻疹抗体结果对比分析
- 2016年
- 目的:采用末梢全血替代静脉血开展麻疹Ig G抗体监测。方法:同一人同时采集末梢全血和静脉血使用不同试剂开展ELISA进行麻疹抗体检测。结果:分别采集178对、149对末梢全血和静脉血,末梢全血检测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为94.5%,静脉血为86.54%,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种检测方法检出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梢全血检测麻疹Ig G抗体阳性率高于静脉血。结论:末梢全血可替代静脉血开展健康人群麻疹Ig G抗体监测,注意采样的质量监控。
- 高岚
- 关键词:末梢全血静脉血麻疹IGG抗体
相关作者
- 刘艳红

- 作品数:67被引量:215H指数:8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低密度脂蛋白 APOBEC3G CRP 血液 实验诊断学
- 李红

- 作品数:21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 研究主题:新生儿 末梢全血 微量元素 锌 钙
- 张家洁

- 作品数:72被引量:318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新生儿 早产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缺氧 智能发育
- 高岚

- 作品数:52被引量:236H指数:8
- 供职机构: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死亡率 流行病学 预防接种 流行性乙型脑炎 男男同性恋人群
- 刘锋

- 作品数:4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血液 血液分析 末梢全血 继发 静脉血